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3篇
医药卫生   168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61.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常见及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危及患者的生命。据报道,每年约7%的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因此,评估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风险对于临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内镜、一些血清标志物、影像学检查及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等对曲张静脉出血风险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本文将对预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风险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62.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对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对 3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给予血浆置换 59次。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血常规变化。结果 血浆置换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浆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血氨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 01或P<0 05 ),PTa上升 (P<0 05)。不良反应较轻。早期重症肝炎 7例全部存活(100% ),中期重症肝炎 15例中存活 10例(66 7% ),晚期重症肝炎 10例存活 3例(30% )。结论 血浆置换对早、中期慢性重症肝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3.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前瞻性评估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6年2月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的BE患者16例,在内镜下行60 W APC治疗。术后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并进行内镜及临床症状随访。[结果]15例患者经过1~3次(共治疗24次)APC治疗BE完全消除。术后5例次出现胸骨后隐痛不适。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6~14个月,平均10.5个月),3例复发,其中2例为再生鳞状上皮混有岛状柱状上皮,1例为新生BE上皮。[结论]APC治疗BE安全,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4.
双介入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和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联合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症的疗效.方法 30例均为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症患者,行TIPS术后再行PSE术.用超声检测门、脾静脉内径、门脉主干血流速度、脾脏长径和厚度;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象.结果 30例患者TIPS术后的门脉压力较术前降低(P<0.01).门、脾静脉内径较术前缩小(P<0.01),门脉主干血流速度较术前增快(P<0.01);术后3~6月的脾脏长径及厚度、白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30例患者PSE术后的门、脾静脉内径、门脉主干血流速度与TIPS术后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而白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较TIPS术后明显升高(P<0.01),脾脏长径和厚度较TIPS术后缩小(P<0.05).结论 联合TIPS和PSE术治疗,能有效降低肝硬化患者的门脉压力,同时又能缓解脾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165.
[目的]观察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肾综合征(HRS)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0例确诊为HRS患者行TIPS,分别于术前及术后测门静脉压力、门静脉内径及血流速度、尿钠排泄、尿量、血肌酐(Cr)、尿素氮(BUN)及血Cr清除率;术前及术后7 d测定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醛固酮(ALD)水平。[结果]TIPS术后门静脉压力、门静脉内径及血流速度分别为(2.3±0.3)kPa、(1.26±0.04)cm、(44.2±14.5)cm/s,与术前比较均P<0.01。BUN、血Cr、尿钠排泄、血Cr清除率及尿量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PRA、AT-Ⅱ、ALD分别为(67.12±25.28)、(138.02±58.54)、(597.37±284.25)ng/L,与术前比较,P<0.01,<0.05,<0.05。[结论]TIPS治疗HRS近期疗效明显,其作用可能与血容量的增加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66.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HBV DNA和HCV RNA的表达,方法:应用原位聚合酶链技术检测了38例肝癌患者肝肝癌及癌旁肝组织中的HBV DNA和HCV RNA表达。结果:肝癌组织中HBV DNA和HCV RNA的检出率为79%和68%,略低于癌旁肝组织的84%和71%(P>0.05)肝癌和癌旁肝组织中HBV DNA和HCV RNA双重感染率为47%和55%(P>0.05)。HBV DNA和HCV RNA在肝癌组织中以核阳性为主,而在癌旁肝组织中,HBV DNA以胞质阳性属多,HCV RNA以核质阳性为主。结论:成都地区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HBV和HCV感染密切相关,HCV在原发性肝癌发病中起着与HBV同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7.
目的:探讨大鼠胃电节律失常与血浆胃动素的关系。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n=20),实验组(n=30),药物组(n=10)。模型组及药物组大鼠按自行设计的不规则喂养方法饲养四周(隔日禁食24h)。实验组于第六周给予乙红霉素治疗1周。胃窦浆膜下埋置银丝电极,一周后记录胃人波、慢波。检测实验组、对照组大鼠血浆胃动素含量。结果:实验组及药物组90%出现不同类型的胃电节律失常异常节律指数达36.67%、35.83%。经乙红霉素治疗后胃电节律失常显著减少。胃电节律失常出现对其对应的快波频率及振幅显著降低。实验组大鼠血浆胃动素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不规则喂养后大鼠胃电节律失常的发生与血浆胃动素含量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8.
曾维政  景丹  汤善宏 《西部医学》2017,29(7):889-893
【摘要】 消化系疾病为最大疾病群,为患者家庭与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是全球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医学发展,消化系疾病诊治日趋成熟,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在早癌诊治、内镜下微创治疗、肠道微生态、晚期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等领域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就近年消化系疾病基本研究热点及进展做一评述,并对将来可能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提高我国消化系疾病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