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0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12.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来氟米特片;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观察2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临床症状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治疗组50例中,临床痊愈20例(40%),显效19例(38%),有效9例(18%),无效2例(4%),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50例中,临床痊愈15例(30%),显效10例(20%),有效12例(24%),无效13例(26%),总有效率为74%。2组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Z=-7.557,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2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VAS评分2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ESR2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2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刘继祖主任医师浸淫临床近五十年,用药有独特心悟与视角.师常言:"不懂天时,不能为医;不知地利,不能为医;不通人事,不能为医……".多次教导我们:"中医学是讲道理之科学,理通药即效".师示方常能化简为神奇,消疾于无形之间,此中奥妙仍在于尊道而贵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肿瘤组织中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otch1、Notch3及Hes1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 (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135例新鲜GIST标本及临近非肿瘤组织中Notch1、Notch3及Hes1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otch1、Notch3及Hes1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各蛋白表达与GIST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另将野生型小鼠(WT)和Notch1基因敲除小鼠(KO) 40只,分为WT组、KO组、WT+ GIST组和KO+GIST组,检测各组Notch1、Notch3及Hes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临近非肿瘤组织相比,GIST组织中Notch1、Notch3及Hes1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GIST标本的Notch1、Notch3、Hes1阳性率(5926%、65.19%、62.22%)均高于临近非肿瘤组织(17.78%、22.22%、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分析证实Notch1蛋白表达与GIST的NIH分级密切相关(x2=8.532,P=0.002);Notch3蛋白表达与GIST的肿瘤转移密切相关(x2=7.532,P=0.003);Hes1蛋白表达与GIST的肿瘤大小密切相关(x2=6.781,P=0.012).各组小鼠Notch1、Notch3及Hes1蛋白表达情况显示,与WT组相比,WT+ GIST组小鼠体内3种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KO组相比,KO+GIST组小鼠体内3种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与WT+ GIST组相比,KO+ GIST组小鼠体内3种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otch1、Notch3及Hes1在GIST患者组织中表达升高,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在GIST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养阴活胃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胃复春组,养阴活胃合剂高、中、低剂量组。采用综合法(氨水+脱氧胆酸钠+不同浓度乙醇+饥饱失常法)复制CAG模型,连续12周。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 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 Ⅱ,PGⅡ)水平及胃蛋白酶原比值(pepsinogen ratio,PGR)。采用RT-qPCR法检测胃组织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1、AQP3和AQP4 mRNA表达水平。〖JP〗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养阴活胃合剂高、中、低剂量及胃复春可以提高大鼠胃液总酸度,改善胃液pH值(P<0.05);各给药组大鼠血清PGⅠ水平和PGR升高,PGⅡ水平降低;各给药组大鼠AQP1 mRNA表达水平降低,养阴活胃合剂中、低剂量组与胃复春组大鼠AQP3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养阴活胃合剂高、中剂量组和胃复春组AQP4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养阴活胃合剂通过升高血清PGⅠ水平和PGR,上调AQP3、AQP4 mRNA表达水平,降低PGⅡ水平和下调AQP1 mRNA表达水平改善CAG大鼠的胃酸分泌。  相似文献   
16.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如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因素等)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自1986年Schaffner F等人提出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术语之后,NAFLD逐渐被认识到是一种具有潜在严重性的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芪茵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郁脾虚型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112例,随机分为2组,基线比较,2组具有可比性(P0.05)。2组均要求做到调畅情志,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在此基础上治疗组56例口服芪茵茶(由生黄芪、茵陈、苦丁茶等组成)1次19 g,1日1剂;对照组56例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1次2粒,1日3次。观察2组患者服药2个月后在中医证候疗效、肝脏影像学变化、肝功能(ALT,AST)、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芪茵茶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肝脏B超、血脂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芪茵茶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郁脾虚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有效、价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曾斌芳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斌芳教授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属于气血津液病变范畴,病机不外"虚、痰、瘀、滞"四字,确立"肝脾肾同调,痰瘀滞同治"治则,以"抑肝扶脾补肾,消导化痰,兼活血消积"为治疗大法,标本兼治,虚实兼顾,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李靖  曾斌芳  史红 《陕西中医》2010,31(11):1473-1476
目的: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证候规律,将"胃镜象"病理象"引入中医对本病的辨证领域内,探讨微观表现特点与传统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发展四诊的内涵。方法: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从中医症状调查入手,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202例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的临床病例资料通过发病因素、症状体征、胃镜和病理诊断的调查,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及定量资料χ2检验。结果:随年龄的增长CAG发病率明显升高,且发病率与嗜好有关。与此同时,中医辨证分型按照概率排序为: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脾胃虚弱型其黏膜萎缩程度多较轻;胃镜下见胆汁返流者,临床证型多为肝胃不和型;胃镜下黏膜糜烂者,临床证型多为脾胃湿热型。结论:经因子分析方法得出20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5种证型:脾胃虚弱兼肾虚、肝胃不合、胃阴虚、脾胃湿热、肝郁脾虚。  相似文献   
20.
56例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与CD_4~+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采集56例艾滋病感染者的基本资料及中医证型,调查艾滋病感染者人口学资料,探讨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随机收集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门诊及住院患者56例。采集相关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艾滋病感染者人口学特点:男女比为1.074∶1;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39例占69.64%,初中以上17例占30.36%;无业人员28例占50%,其余28例占50%。传播途径以静脉吸毒及性接触为主。②艾滋病感染者中医症状分布:常见症状出现频率依次为:乏力、易感冒、咳嗽、健忘、失眠、盗汗、小便颜色发黄、急躁易怒、少气懒言。③中医证型出现频率构成比由高到低为肺脾气虚,气阴两虚,脾胃虚弱、湿热内蕴,肝郁脾虚,肺气不足、痰热蕴肺,脾虚湿盛,气血不足、风寒袭肺,痰浊阻络,痰瘀互结,肝肾阴虚、虚火上扰,脾肾阳虚。④56例H IV/A IDS患者中医证候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三组组间比较P值均为0.000,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医证型与CD4+的绝对值有相关性,随着CD4+的值的逐渐减少,中医证型由实证渐变为虚实夹杂、虚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