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1篇
医药卫生   48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涎腺肌上皮癌2例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肌上皮癌又称恶性肌上皮瘤,是与肌上皮瘤相对应的涎腺恶性肿瘤[1].世界卫生组织(1991)涎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中将其列为一类独立的肿瘤.本病文献上报道较少,不为一般病理医生和口腔医生所熟悉.  相似文献   
92.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长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方法 随访采用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82例单节段非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随访103个月(84~123 个月).结果 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平均为6.5分(5~9 分),下腰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8分(0~8 分),下肢根性痛的VAS为7.2分(4~10分);术后最终随访时JOA评分平均为13.2分(10~14 分),下腰痛的VAS为1.8分(0~10 分),下肢根性痛的VAS为1.2分(0~7 分).手术后JOA评分的改善率为78.8%,椎间盘高度比值为80.2%(Mochida法).最终随访时有7例复发性椎间盘突出.最终的临床优良率为80%(改良Macnab法).结论 手术指征合适,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获得较好的长期疗效;手术前后下肢根性痛的改善优于下腰痛;下腰痛的发生和改变与术后椎间隙高度和节段稳定度、椎间盘退变程度以及腰背肌失效有关.  相似文献   
93.
目的:评价联合迭代重建技术(iDose4)的低剂量兔脑CT灌注成像参数的准确性及图像质量.方法:将6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为3组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参数:常规剂量组(RD)为80 kV、100 mAs、FBP,低剂量组(LD)为80 kV、50 mAs、iDose4和层级3),超低剂量组(ULD)为80kV、25mAs、iDose4和层级5.测量各组兔脑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对3组灌注图像质量进行评估和比较,包括图像噪声、脑实质信噪比(SNR)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共有54只兔脑CT灌注扫描成功,其中RD组16只,LD组20只,ULD组18只.三组的有效剂量分别为:RD组3.47 mSv,LD组1.53 mSv,ULD组0.75 mSv;与RD组比较,LD组和ULD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下降55.9%和78.3%.各项灌注参数值(CBF、CBV、MTT和TTP)在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噪声和脑实质SNR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主观评分:ULD组低于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LD组与RD组,ULD组与L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位观察者对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结果的一致性中等(Kappa=0.471,P<0.01).结论:通过联合不同层级的迭代重建技术,低剂量和超低剂量兔脑CT灌注成像可获得准确的灌注参数值以及可接受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4.
正目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恶性肿瘤"癌毒"理论的提出不仅完善了中医肿瘤理论体系,而且对临床实践中有的放矢地治疗肿瘤、提高临床疗效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凌昌全教授在多年临床辨治肿瘤类疾病的实践中,经长期思考、不断总结及逐步提炼,认为"癌毒"是  相似文献   
95.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常规入路前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的差异性. 方法将健康成年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4只),前路切开手术组(4只)和腹腔镜手术组(6只).记录术中的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术后定期拍片以观察融合进程,术后3月处死动物并取材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和组织学定性及定量评价. 结果放射学检查不能确定融合节段发生了完全的椎体间融合.生物力学显示两手术组在融合节段处的僵硬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前路切开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之间的差别不明显.光镜下,两种手术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残余椎间盘组织,终板下软骨破坏和椎间隙内纤维样组织或各成熟阶段的骨小梁并与宿主骨小梁发生连接.图像定量分析显示尽管前路切开手术组的椎间盘终板摘除率均高于腹腔镜手术组,但差异不显著.结论电视腹腔镜辅助下前路腰椎融合术能达到切开手术时相似的疗效.  相似文献   
96.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前列腺癌区与非癌区不同b值组合下体素内不相干运动DWI(IVIM-DWI)的扫描时间和相关定量参数,筛选前列腺IVIM-DWI的最佳b值组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前列腺常规MRI和IVIM-DWI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47例前列腺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前列腺癌2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24例。IVIM-DWI检查采用8个b值(0、10、20、50、100、200、500、1000s/mm2),设置4组不同的b值组合,A组:b值分别为0、10、100、200、1000s/mm2;B组:b值分别为0、10、 50、100、200、1000s/mm2;C组:b值分别为0、10、20、50、100、200、1000s/mm2;D组:b值分别为0、10、20、50、100、200、500、1000s/mm2。在前列腺癌区、移形带非癌区、外周带非癌区分别设置ROI,测量各组的IVIM-DWI定量参数(D值、f值和D*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前列腺癌区、移形带非癌区、外周带非癌区测得的各定量参数间的差异。结果:四组前列腺癌区的D值均低于非癌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移形带非癌区D值低于外周带非癌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四组的f值和D*值在前列腺癌区、移形带非癌区、外周带非癌区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的扫描时间最短(为3分18秒),较D组(5分42秒)减少了42%。结论:A组设置的b值数量最少(5个),扫描时间最短,推荐在临床3.0T前列腺IVIM-DWI扫描中使用;在各组测得的IVIM定量参数中,仅D值可用于前列腺癌区与非癌区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7.
"一方两法"是指方剂组成药味相同,因剂型、剂量、煎煮方法或服用方法不同从而导致方剂功效有所差异的用药方法;或指方剂的基本组方结构相同,随兼证的不同而适当加减变换某些药味,从而导致方剂功用及治疗效果发生变化的用药方法,即柯韵伯所言"方内之方",包括仲景5个或然证方及方后注中所列加减法者,如理中丸作汤法等等[1]。此处应指出:"一方两法"之"两"并非"二"之意,亦可有一方三法、四法等等,为"多"之意,其变换之因在于邪之深浅、正邪之盛衰以及兼证之不同。此文举《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几个典型方剂以探讨"一方两法"思想的运用方法,以启迪临床灵活运用经方的思路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8.
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1]。可反复发作,预后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经济负担。本病属中医咳嗽喘证肺胀范畴。其主要症状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灵枢·胀论》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有效治疗创伤性下颈椎不稳定的个性化手术方案.方法 回顾77例创伤性下颈椎不稳定患者的治疗过程及随访情况.根据损伤类型、局部病理状况、全身及伴随损伤制定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通过对患者术前与术后最后随访时的神经学评估、功能评分及放射学评估等资料数据的比较,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本组前路手术41例,后路手术28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8例.术后平均随访44个月.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最后随访时的JOA评分、VAS、ASIA运动功能指数、Cobb角、椎体前滑移距离和椎间隙高度比值均有显著改善,所有手术节段均完全融合;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ASIA神经功能评级平均提高1~2个等级.结论 根据损伤类型并结合患者的全身状况、损伤节段的局部病理解剖和神经学状况制定个性化的的手术策略,是创伤性下颈椎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回顾分析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发生术后再出血共25例,其中早期或超早期手术者为21例,术后24 h内再出血19例:经小骨窗血肿清除术5例,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4例,立体定向术2例.术后24 h至1周再出血6例:经小骨窗血肿清除术3例,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1例;起病至手术时间3~18 h;再出血距开颅时间2 h~10 d.再出血的处置时间为4~14 min.15例患者家属放弃再手术死亡,术后按ADL分级:7例Ⅲ级,3例Ⅴ级(植物生存),15例死亡.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手术治疗目的 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防止和减轻出血后的血细胞分解、脑组织水肿等继发改变所致的恶性循环,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预防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临床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避免再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