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0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ASA)、低分子肝素(LMWH)及巴曲酶(DF-521)联合应用对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阿司匹林与巴曲酶联合治疗组(对照组,n=51)和阿司匹林、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组(观察组,n=50),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15、30、90天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高切应力和红细胞压积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好于对照组。三联治疗组在治疗后90天时NIHSS、BI评分的好转优于两联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发生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巴曲酶和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预后,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和AD是两个影响老年人健康最普遍和最具灾难性的疾病.两者具有一系列共性,其中包括大于65岁者发病率较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以及沉重的医疗负担等.自从1999年OttA与他的同事们对DM和AD的相关性做了创新性研究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两者的关系.许多研究者认为两者有密切关联,DM作为独立于血管性因素之外的危险因素可以增加AD发生的风险[1],甚至有学者称AD为"3型DM".其中,中枢神经系统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调节异常在AD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介绍与其相关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33.
正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是较少见的缺血性脑卒中,约占全部脑梗死的0.5%~1.5%。最早是由Spiller于1908年提出。1937年Davison首次在尸检中发现并首次描述了MMI的血管发病机制,常累及脊髓前动脉(ASA)和椎动脉(VA)的闭塞。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BMMI)则更罕见,通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四肢无力并呈进行性加重、深感觉丧失、舌下神经麻痹以及延髓球部功能障碍,可伴或不伴有呼吸功能衰竭,早期症状和体征极易与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混淆,MRI检查有助于鉴别。  相似文献   
34.
巴曲酶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巴曲酶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单用阿司匹林组(ASA组)23例、单用巴曲酶组(巴曲酶组)35例及两者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44例,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高切应力、红细胞压积、凝血功能、血栓烷B2(TXB2)、影像学、卒中量表评分(NIHSS)及生活自理能力(MBI)的变化,并比较出血(包括颅内出血及其他脏器出血)的发生率。结果3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60s、180s及最大聚集率)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联合治疗组作用最明显(P<0.05);ASA组及联合治疗组TXB2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巴曲酶组及联合治疗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血高切应力均降低(P<0.005,P<0.01)。生活自理能力恢复联合治疗组(70.45%)优于巴曲酶组(45.71%)和ASA组(17.39%)。出血发生率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个月时3组NIHSS、MBI比较显示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均P<0.001)。结论巴曲酶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单药治疗,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5.
目的:讨论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要点、并发症及疗效的体会。方法:对43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并进行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43例患者发现47个动脉瘤,栓塞导致出血的43个。其中38个100%闭塞,4个95%闭塞,1个90%闭塞。术中出血2例,血管痉挛5例,术后血管痉挛3例。术后39例临床痊愈,2例因合并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引流术,2例死亡,随访期间均无再出血。结论:作者体会对颅内动脉瘤可应用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治疗与预后的关系及死亡的主要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与预后、死亡原因.结果 65例患者中死亡19例,病死率为29.2%,年龄<60岁患者病死率最高(45.5%,10/22).46例存活,合并多个危险因素者并发症发生率高(71.7%,33/46).结论 加强脱水降颅压、保持气道通畅、控制血压血糖、抗感染、支持对症等综合治疗对改善病情、降低病死率有益.  相似文献   
37.
38.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一般预后良好,最致命的症状是呼吸肌麻痹,因而对呼吸衰竭的抢救是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本文对2004年6月-2007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合并呼吸衰竭的7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39.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性听力丧失 ,大多认为中老年患者突发性耳聋与内听动脉痉挛或闭塞有关。近 3年 ,我院应用东菱迪芙治疗突发性耳聋 ,疗效明显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治疗组 2 8例 ,男 1 9例、女 9例 ,年龄 44~ 80岁、平均 5 8.5岁  相似文献   
40.
抗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和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恢复缺血局部的脑血流和保护缺血性神经元上,对于已失去溶栓可能的患者,关键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挽救缺血半暗带神经元。针对抗栓治疗中抗血小板聚集、降纤和抗凝疗法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的不同机制,提出了在急性期联合应用3种疗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