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巴曲酶联合阿司匹林在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巴曲酶(DF-521)与阿司匹林(ASA)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单用ASA组(n=23)、单用DF-521组(n=35)及两者联合治疗组(n=44),观察治疗前后神经缺血功能评分(NI HSS)及生活自理能力(MBI)的变化,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随访3个月的NI HSS及MBL。结果: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最明显(70.45%)优于单用DF-521组(45.71%),DF-521治疗组优于单用ASA组(17.39%)。3种治疗方案在不同的时间点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3个月时MBI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功能恢复与单独治疗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出血发生情况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DF-521与ASA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凯时)对改善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微循环的疗效评估.方法:对照组39例脑出血患者采用脱水降颅压、调控血压及支持对症等一般处理,治疗组46例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于病程的d5~7加用凯时10 ug/d,连用10d,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血压水平、神经功能、血肿变化及血肿周围水肿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血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神经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颅内血肿吸收好,脑水肿程度减轻.结论:凯时治疗脑出血有助于改善症状及预后,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对缺血性半暗带神经元死亡方式的影响。方法: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段上,以光镜、电镜和TUNEL法观察半暗带内细胞死亡方式,分别应用神经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NOS)、免疫源性一氧化氮合酶(i NOS)抑制剂7-硝基吲唑(7-NI)、氨基胍(AG),观察其对死亡的影响。结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半暗带内神经元死亡以凋亡方式为主,7-NI、AG可使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减少(方差分析P<0.05)。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半暗带内神经元死亡以凋亡为主,抑制NO的形成可减少神经元凋亡的数量。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有无颈动脉斑块与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经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46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398例,无斑块组148例。分析2组患者与血管危险因素、脑卒中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发生率较高,占72.89%。与无斑块组比较,斑块组患者发病年龄、吸烟、脑卒中、血压、高敏C反应蛋白、糖尿病、脂蛋白(a)、全部前循环及部分后循环脑梗死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脑卒中、高敏C反应蛋白≥1.74 mg/L、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年龄、高血压、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的干预对预防脑血管病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5.
急性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影响因素及与病程的关系。方法:对148例脑卒中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观察在不同病程中的抑郁症状。结果:脑卒中1月时抑郁症状发生率为35.14%,3月时发生率为47.29%,多因素分析提示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医疗负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人依从性、病程。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高,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病程的不同阶段的发生率、影响因素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关系。方法采用MMSE、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Mo CA)及临床痴呆量表(CDR)评价60例SIVD患者(SIVD组)和45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应用DTI技术测量患者脑白质不同感兴趣区(ROI)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SIVD组用常规头颅MRI采用年龄相关白质改变(ARWMC)评分方法对侧脑室周围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与SIVD组比较,正常对照组MMSE及Mo CA评分显著增高,CDR评分显著降低(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IVD组双侧额叶前部、双侧侧脑室前角区及后角区的FA值显著下降,ADC值显著升高(P0.05~0.01)。其余各区FA及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VD组ARWMC评分为1分11例(18.3%),2分31例(51.7%),3分18例(30.0%)。正常对照组中5人(11.1%)为1分。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IVD组ARWMC评分与双侧侧脑室前角区及后角区FA值呈负相关(r=-0.912,P0.01),与ADC值呈正相关(r=0.891,P0.01)。双侧额叶前部皮质下白质及海马区FA值与MMSE及Mo CA评分呈正相关(P0.05~0.01)。结论 SIVD患者多个ROI的FA值降低及ADC值的增高程度,可以反映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 调查综合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人格状况,并研究其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应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及自制一般情况量表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部分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得出了相应的结果和解决办法.结论 消化内科患者应关注其相关因素,早发现、早治疗其焦虑、抑郁情况.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ASA)、低分子肝素(LMWH)及巴曲酶(DF-521)联合应用对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阿司匹林与巴曲酶联合治疗组(对照组,n=51)和阿司匹林、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组(观察组,n=50),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15、30、90天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高切应力和红细胞压积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好于对照组。三联治疗组在治疗后90天时NIHSS、BI评分的好转优于两联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发生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巴曲酶和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预后,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0.
对2006年4月至2007年7月临床所遇住院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450例中的92例神经精神狼疮(NPSLE)进行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8例,女性84例,年龄14~56岁,平均25.6岁。全部病例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