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观察针刺对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骨骼肌Akt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刺组,用葡萄糖氧化酶法、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比较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血浆胰岛素(FastingInsulin,FIN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nsulinSensitivityIndex,ISI)、血清c-肽(cPeptide,C—P)和骨骼肌Akt2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的FPG、FINS、C—P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O.01),ISI和骨骼仙Akt2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针刺组的FPG、FINS、C—P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P〈0.01,P〈0.05),ISI和骨骼肌Akt2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针刺治疗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理可能与上调Akt2mRNA的表达,改善PI3K通路的信号转导有关。  相似文献   
132.
133.
目的:观察针刺对胰岛素抵抗(IR)模型大鼠肝脏PPARγ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8只。空白组用普通饲料喂养,其余两组采用高脂高糖高盐饲料喂养复制IR模型成功后,空白组继续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继续给予高脂高糖高盐饲料饲养:针刺组给予高脂高糖高盐饲料饲养,同时给予针刺治疗,1次/d,共2周。治疗结束后,脱臼法处死大鼠,快速取肝脏,分别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on-blot方法测定PPARγ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PPARγ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肝脏PPARγ mRNA显著升高(P<0.05),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3组大鼠肝脏的PPARγ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针刺可以增加肝脏PPARγ mRNA的表达,但对其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4.
陈振虎教授认为原发性痛经是因寒、热、瘀等病理因素致胞宫痉挛,形成病变筋结,从而引起疼痛。岐黄针疗法由陈教授以经筋理论为基础创立,具有取穴少、操作时间短、操作手法轻快等优势。陈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以活血行气、疏筋止痛为主要治则,运用岐黄针疗法,单取腰阳关穴,取得较好疗效。附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135.
颜嘉丽  易玮 《新中医》2023,55(12):190-194
基于黄元御“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理论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治。阐述“一气周流,土 枢四象”理论的具体内涵: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土之气斡旋。并基于该具体内涵分析后循环缺血 性眩晕的病机,认为其病机主要有:第一,土虚湿困,清浊倒作;第二,土湿水寒,木郁生风;第三,肺金不 敛,风阳上扰。故在治疗上要恢复中土及肝、肺、肾气的正常功能,用轴轮并运之法恢复一气周流的循环,以 平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诸症。  相似文献   
136.
临床上针灸治疗癫痫具有较好的疗效,也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针灸对脑电活动、脑神经细胞、细胞因子、钙离子、一氧化氮、神经递质等多方面均有一定影响。目前针灸治疗癫痫的机制研究以动物实验为主,其选穴较局限,目前对百会、大椎的选穴频率较高,研究较为集中,缺少突破性的穴位观察及辨证选穴、随症加减的整体调节作用的研究,难以进行有效比较。为进一步研究本病,应制定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合理的科研设计,这是提高研究科学性、可靠性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37.
通过研读《素问·痿论》以及广泛阅读相关中医经典与文献,讨论了该篇中所提及的补荥通俞法的内涵,认为补荥通俞法是在五痿辨证基础上,补五输穴之荥穴,泻其输穴,运用荥、输穴的穴位特性治疗痿证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为补荥通俞法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