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严重肝外伤伴肝周大血管破裂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2000年12月至2008年5月解放军一零一医院收治的12例严重肝外伤伴肝周大血管破裂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效果.本组全部患者病例均为急诊手术.严重肝组织毁损行肝叶切除6例,其中肝右后叶切除1例,非规则性肝右叶切除1例,左半肝切除3例,左外叶切除1例,非严重的肝破裂处均以间断缝合修补.肝周血管破裂行修补术7例,其中肝后下腔静脉破裂修补术3例(经肝正中裂劈开、肝后下腔静脉修补术2例,直接行下腔静脉破裂修补术1例),门静脉破裂行间断缝合修补术2例,肝右静脉破裂行间断缝合修补术2例.肝静脉缝扎7例,其中肝右静脉并肝中静脉缝扎术1例,肝右静脉缝扎术1例,肝中分支静脉缝扎术2例,肝左静脉缝扎术3例.肝固有动脉结扎1例.肝周纱布填塞3例.结果 本组患者治愈9例,死亡3例,其中死于术中严重创伤伴出血性休克2例,死于重型颅脑伤及出血性休克1例.结论 及时手术,确切止血及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2.
建立一种体外诱导培养小鼠骨髓源性的树突状细胞(DCs)方法,在镜下可观察到培养出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比成熟树突状细胞(mDCs)细胞突起少。流式细胞术检测 CD80、CD86、MHC-Ⅱ分子在 imDCs 的表达显著低于在 mDCs 上的表达。同种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DCs 刺激 T 细胞增殖的能力随着 DCs 所占比例的增大而增强,在相同比例条件下对刺激 T 细胞增殖的能力,imDCs 显著低于成熟 mDCs。该诱导方法可获得大量符合科研要求的小鼠骨髓源性 DCs。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单核细胞治疗重度下肢缺血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自体外周血单核细胞治疗的重度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引起下肢缺血的原因,患者分为2组:动脉硬化闭塞(ASO)组,共29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组,共43例。采用临床症状及下肢血流改变进行疗效评价,随访所有患者治疗后3年内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SO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和血流灌注参数在6个月内明显改善,但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又逐渐恶化至术前水平;TAO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和血流灌注参数在改善后能得到长时间维持(P0.05)。随访结束,ASO组免截肢率为17.2%,TAO组免截肢率为65.1%(F=15.99,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单核细胞移植是治疗重度下肢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适合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引起的重度下肢缺血。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的血管重塑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6月于安徽省立医院血管外科行TEVAR的50例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3、6、12个月主动脉各平面段真假腔直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及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结果:TEVAR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8例失访。其余4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显示,TEVAR术后各时间点胸主动脉段真腔直径较术前明显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均P0.05),而腹主动脉段真腔和假腔变化与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胸主动脉段术后假腔血栓化比率高于腹主动脉。多因素分析显示,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OR=27.45,P0.05)、存在多破口(OR=19.02,P0.05)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后胸主动脉段重塑优于腹主动脉段;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存在多破口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5.
目的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Toll样受体3(TLR3)与β型干扰素(IFN-β)表达的关系及影响.方法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20例,健康对照组20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TLR3及IFN-β的表达.高脂饮食喂养ApoE(-/-)小鼠,实验组使用聚肌胞苷酸Poly(I:C)腹腔注射,对照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两日注射一次,经10周后,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葡萄糖(Glu)水平,ELISA法检测血浆及动脉中TLR3、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IFN-β及白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 下肢ASO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3及IFN-β在ASO组的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poE(-/-)小鼠中,实验组血浆中Glu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实验组血浆及动脉中TLR3、IRF3、IFN-β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加,IL-1β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TLR3表达的增加诱导IFN-β,并通过下调IL-1β水平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6.
秦日盈  方征 《山东医药》2003,43(31):3-3
2001~2002年,我们采用伊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4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舒张压90~109mmHg,收缩压140~179mmHg)43例,男33例,女10例;年龄43~68岁,平均(52.23±9.41)岁。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57.
改良式绕肝提拉法前入路在右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改良式绕肝提拉法前入路在右半肝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提出重视"手术高危区"的解剖分离,建立肝后隧道,置单或双悬吊带提拉肝脏,绕肝提拉法前入路进行右半肝切除术.结果 本组7例,包括肝癌2例、肝血管瘤2例、严重肝损伤2例及右肝内胆管结石1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发生与本术式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改良式绕肝提拉法前入路进行右半肝切除术安全可靠.此法同时适用于肝良性病变及严重肝损伤的右半肝切除术,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8.
背景与目的:肝内胆管癌(ICC)是源于二级及以上胆管上皮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其不良的预后源于对其发病机制认识不足、早期诊断方法匮乏和治疗手段有限。对ICC分子标志物的研究有助于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和指导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促炎症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ICC组织中的表达与其临床意义及其与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ICC患者手术标本(ICC组织与癌旁组织)以及30例正常肝内胆管组织标本中HMGB1的表达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计数(CD31的表达),分析HMGB1表达与MVD与I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两者在ICC组织中的相关性,及两者对ICC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HMGB1的表达与MVD计数均表现为在ICC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胆管组织明显依次降低(均P<0.05)。HMGB1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与HMGB1有关(均P<0.05);MVD计数与肿瘤血管浸润明显有关(P<0.05);在ICC组织中,HMGB1的表达量与MVD计数呈明显正相关(r=0.330,P=0.008)。全组ICC患者术后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5.4%、36.9%、7.7%。HMGB1阳性ICC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HMGB1阴性ICC患者(χ~2=6.278,P=0.012),高MVD计数ICC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MVD计数ICC患者(χ~2=5.101,P=0.024);具有HMGB1阳性与高MVD计数两种特征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只具有其中一种特征或两种特征均无的患者(均P<0.05)。结论:HMGB1在ICC组织中表达升高,且与ICC的侵袭转移以及预后情况关系密切,作用机制可能与HMGB1通过各种信号通路系统诱导肿瘤微血管生成,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侵袭转移有关。HMGB1可作为ICC患者预后评估、治疗方案选择的参考指标,以及提供了靶向药物开发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9.
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对QTc离散度的影响济南铁路中心医院(250001)方征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方近年来,我们对82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期与缓解期QTc离散度(QTed)进行了比较,旨在探讨心肌缺血对QTcd的影响。资料与方法:本组男71例,女11...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奥曲肽对急性肠梗阻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急性肠梗阻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均常规采用禁食、胃肠减压、灌肠、补液、预防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方法,其中治疗组加用奥曲肽0.1mg,皮下注射,Q8h,直到梗阻解除,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缓解情况的时间、胃肠减压量、恢复自主排气时间及治疗的有效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分别为(12.1±3.4)h和(34.3±4.1)h,P<0.01;24h胃肠减压量分别为(357±73)ml和(890±95)ml,P<0.01;恢复自主排气时间分别为(32.5±7.0)h和(58.5±6.2)h,P<0.01;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4.4%和67.6%,P>0.05。结论:急性肠梗阻常规治疗中加用奥曲肽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