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0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40篇
医药卫生   127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植物是药材的丰富来源,植物药是人类有史以来赖以治疗疾病的基本药物。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社会,虽然人们已能人工合成许多药物,但是植物药的重要性仍然不减当年。随着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人类要求回归大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以天然植物为原料的药物在世界各国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植物药市场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药品市场的增长速度,平均为10%~20%,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细胞凋亡及GRP78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姜黄素组。采用无创性动脉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后实施再灌注来建立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姜黄素组在手术前5 d开始每天按200 mg/kg ig给药1次,假手术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不夹闭。采用HE染色观察肠黏膜损伤情况并进行病理评分;TUNEl法观察肠黏膜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Western blotting检测再灌注损伤3 h时肠黏膜GRP78及Caspase-12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肠黏膜损伤严重,绒毛上皮成块脱落,固有层破坏、溃疡,腺体破坏严重;姜黄素组肠黏膜绒毛上皮仅部分脱落,腺体排列紊乱,与模型组比较,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肠黏膜隐窝可见大量凋亡阳性细胞;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肠黏膜隐窝上皮细胞凋亡情况明显减轻,凋亡指数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GRP78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Caspase-12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 姜黄素有可能通过上调GRP78表达,减少内质网应激所致肠黏膜细胞凋亡,来减轻肠黏膜的再灌注损伤,达到保护肠黏膜作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评价前列腺癌骨转移瘤99Tcm-MDP SPECT/CT显像标准化摄取值(SUV)在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重复测量的一致性,为采用SUV评价骨转移瘤治疗效果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病理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的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资料,由2名核医学医师采用Q Metrix软件重复两次(间隔4周)独立分析,共获得92组骨转移瘤的体积、平均SUV(SUVmean)和最大SUV(SUVmax)。分别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Bland-Altman图和差异性系数(CV)分析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和变异性。结果病灶体积和SUVmean在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具有极好的重复性(ICC=0.948~0.979);Bland-Altman分析显示,最多6.5%的点数位于95%一致性界限外。观察者间两次测量中,SUVmean的CV均显著高于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同一观察者或不同观察者定量分析前列腺癌骨转移瘤99Tcm-MDP摄取水平时,SUVmax比SUVmean的一致性更好。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早期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微波凝固消融(PMCT)序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2011年1月—2014年4月收集早期肝癌患者66例,先行TACE,5~7 d后在超声引导下行PMCT。分析术前、TACE和联合PMCT治疗后肝功能、甲胎蛋白(AFP)的变化。Kaplan-Meier计算无瘤累积生存率,Chi-square分析影响复发的高危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者引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66例早期肝癌TACE后较术前ALT、TBIL、DBIL显著升高(P<0.01);联合PMCT后较术前AST、ALT、DBIL升高(P<0.01);联合PMCT后与TACE相比,AST升高(P<0.01), TBIL、DBIL降低(P<0.01)。联合PMCT与术前、TACE相比AFP均降低(P<0.01)。本组病例随访期间死亡1例,3年累积生存率98.5%。复发19例,1、2、3年的无瘤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0.3%、50.8%、41.6%。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AFP≥100μg/L、病毒载量≥103拷贝/ml和肿瘤边界不规整是早期肝癌联合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TACE联合PMCT序贯治疗是早期肝癌较理想的治疗方法,TACE后序贯PMCT不会影响肝功能恢复进程,AFP≥100μg/L、病毒载量≥103拷贝/ml和肿瘤边界不规整是早期肝癌TACE联合PMCT序贯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5.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冠心病独立负性相关危险因素,HDL-C水平每下降0.026mmol/L,心血管疾病危险上升2%~3%,每升高0.026 mmol/L,心血管病死亡危险性下降6%,且该结果独立于LDL-C水平[1].HDLC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成为心血管病研究中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36.
目的应用锚钉结合Krackow—Bunnell缝合法治疗股四头肌腱断裂断裂,探讨此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例股四头肌腱断裂患者急诊手术,髌骨上极拧入3枚锚钉。髌腱两侧采用Krackow缝合和水平褥式缝合,中间采用Bunnell缝合。术后第1天开始功能锻炼,9个月后了解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2例患者均获随访,术后9个月无锚钉松动或拔出,膝关节无伸展滞缺。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是90分、92分。结论应用锚钉结合Krackow—Bunnell缝合法治疗股四头肌腱断裂,固定可靠,能够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缩短切口长度、减少手术时间,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及发生机制。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136位患者192例TKA,患者平均年龄67.5岁,其中单侧膝关节置换80例,双膝关节同期置换56例,同组医师采用同种术式完成,术后24h补液总量不超过2000ml。利用Gross方程,计算患者的术后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以及血红蛋白降低情况,记录年龄、性别、术侧、BMI、输血等危险因素,通过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之间隐性失血量有无差别,分析影响TK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单侧TKA总失血量1650ml,隐性失血830ml;双膝同期置换者总失血量2864ml,隐性失血1487ml。无论是单侧还是双侧TKA,男性及应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多于对照组(P〈0.01),双膝同期置换隐性失血量比例较大(X^2=6.836,P〈0.01),高龄肥胖患者隐性失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单膝)X^2=21.587,P〈0.01,双膝X^2=29.233,P〈0.01)。结论TKA术后失血量较高,其中隐性失血比例占50%以上。男性双膝同期置换的患者,年龄〉70且BMI〉27.0,使用自体血回输均是增加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8.
39.
40.
目的:对比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中,传统短节段内固定、短节段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及经伤椎置钉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7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其中30例行传统短节段内固定(A组),25例行短节段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B组),32例行经伤椎置钉内固定(C组)。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测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AVH)、区域后凸角(LKA)等影像学指标,在末次随访时观测CT矢状位及横断位上伤椎骨缺损程度及位置,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汉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背痛症状等。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15.5±2.3个月(13~21个月)。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的手术时间比A、C两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术前、术后AVH、LKA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末次随访时在AVH、LKA及汉化ODI评分等方面,A组均比B组、C组差(P0.05),B、C两组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三组患者CT显示伤椎骨缺损在矢状面上主要位于椎体上1/3中部,在横断面上主要位于前柱的中央前缘部。A、B、C三组末次随访伤椎骨缺损程度分别为(18.6±7.3)%、(11.8±4.3)%、(8.4±2.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B、C两组无一例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而A组则有3例断钉。结论:在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中,与传统短节段内固定相比,结合椎体成形术或经伤椎置钉均能有效维持矫正效果、重建椎体高度及减少内固定并发症,两者临床疗效相当;但经伤椎置钉固定因操作简单、安全,并能进一步有效降低伤椎骨缺损程度,更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