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4篇
医药卫生   65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星座药理学是一种基于细胞表型的高内涵药物筛选新方法,该方法主要根据关键信号蛋白、特定表型的细胞群,将多种药物在这些细胞上的作用情况整合成具有特定药理调节功能的药物组合和细胞星座,强调这些细胞之间能进行病理、生理功能上的有机组合与整体联系。基于不同分子靶点的药物组合,进行特定的药理调控,形成药理意义上的星座效应。星座药理学的运用可提高整体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及药物的耐受性。星座药理学适合中药等复杂成分群在细胞水平进行活性筛选与功能评价,在中药新药研究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与创新活力,因而对于创新中药研究与开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对于妇科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接受手术治疗的317例妇科肿瘤患者分为腹腔镜组165例(腹腔镜手术治疗)和开腹组152例(开腹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以及血小板)和免疫功能指标(包括IgG、IgA、IgM抗体和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变化,对比两组间检测结果的差异性。结果手术后两组的PT、APTT、FIG都出现了明显波动,开腹组PT、APTT、FIG明显区别于腹腔镜组,组间数据明显差异( P<0.05);手术后,两组免疫球蛋白IgG含量、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有明显变化,手术后对照组的CD3+、CD4+、CD8+波动幅度明显高于腹腔镜组,组间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都能够引发妇科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变化,腹腔镜手术作为微创手术,对于患者机体的应激性损伤更微小。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胺碘酮合加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心阳不振型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缺血性心脏病房颤(心阳不振型)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给予加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观察比较治疗前后心室率的变化与中医证候疗效及心电图疗效。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0%,对照组为78.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3%,对照组为84.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平均心率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结合加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心阳不振型房颤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104.
张敏  张平  孔令磷  徐晨 《护理研究》2013,(12):4112-4114
[目的]了解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护士关怀能力与求医者护理满意度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护士关怀能力评价量表和门诊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15所三级甲等医院15个门诊服务部的355名护士、325例病人及316名家属进行调查。[结果]门诊护士关怀能力总分为(198.08±24.22)分,认知、勇气、耐心维度得分分别为(74.60±13.62)分、(62.26±17.23)分和(61.22±15.38)分,不同职称、护龄的护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求医病人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总分为(45.41±5.89)分和(46.21±9.11)分,病人和家属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诊护士关怀能力和求医者护理满意度间呈正相关(r=0.469,P<0.01),门诊护士关怀能力各维度对整体护理满意度具有预测作用(R2=0.350,P<0.01)。[结论]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护士关怀能力对求医者护理满意度有积极的影响,较高的护士关怀能力有助于提升门诊求医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5.
研究了3个在苯胺基邻位含有不同位阻效应的双(水杨醛亚胺)镍配合物C1~C3的合成及其结构的分析与表征。在助催化剂甲基铝氧烷(MAO)作用下,以C3为主催化剂,考察了Al与Ni物质的量之比(nAl/nNi)、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压力、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浓度、时间等对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的影响,得到最佳聚合条件为:nAl/nNi为150,温度25℃,压力2 MPa,反应时间2 h。在此条件下评价了C1C2C3催化剂结构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发现在苯胺基邻位的取代基位阻较小时,催化活性较好,但所得聚合物分子量较低,并对共聚物结构进行了1H-NMR、13C-NMR、FT-IR等分析和表征。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的慢性炎症病理变化和尿动力学改变。方法: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建立免疫性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模型,第45、60、90天在麻醉状态下行尿动力学检查后灌流固定取材检查,并作病理学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表现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病理学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45 d模型组排泄容积、最大排尿量和顺应性降低,排尿间隔缩短,60 d模型组残余容积和最大膀胱压增加,90 d模型组排泄容积降低,残余容积和顺应性增加,排尿间隔缩短,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动物模型存在尿动力学改变,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研究速眠新Ⅱ和戊巴比妥钠联合麻醉法,对小型猪腹壁拉链模型动物的麻醉效果,探讨小型猪腹壁拉链模型动物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方法 采用速眠新Ⅱ(0.1 ml/Kg)肌肉注射和3%戊巴比妥钠生理盐水溶液(0.2 ml/Kg)静脉注射联合麻醉法对12只小型猪腹壁拉链模型动物进行麻醉,观察动物的基础生理指标、生物反射指标、镇静、镇痛和肌松效果、以及麻醉维持时间。 结果 静脉注射麻醉后15 min之内,所有小型猪腹壁拉链模型动物的眼睑反射、角膜反射和肛门反射均消失、进入良好的镇静、镇痛和肌松状态,并持续至75 min;诱导期为(6.22±0.84)min,麻醉期为(79.9±3.6)min,苏醒期为(66.1±3.7)min,提供了长达80 min的良好麻醉时间。 结论 肌肉注射速眠新Ⅱ和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联合麻醉法,对小型猪腹壁拉链模型动物的麻醉,具有操作简便、镇静、镇痛、肌松效果好、用药量小、安全可靠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制备抗肿瘤药物顺铂脂质复合物脂质体(CDDP-MM),以期降低顺铂的毒副作用,并保持其疗效。方法 使用逆相蒸发法制备CDDP-MM;以SD大鼠为实验动物考察CDDP-MM的体内药动学行为;以H22荷瘤小鼠为模型,以市售注射用顺铂为参比,考察CDDP-MM的体内抗肿瘤效果及其毒副作用。结果 所制备的CDDP-MM平均粒径为109.8 nm,包封率高达90%。大鼠体内药动学结果表明,与注射用顺铂相比,CDDP-MM最大血药浓度(cmax)提高2.93倍(P<0.001),t1/2α延长65.50倍(P<0.01);AUC0-24显著增大41.26倍(P<0.01),CDDP-MM显著改善了注射用顺铂的体内药动学行为。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CDDP-MM的抑瘤率为82.5%,与注射用顺铂组相比小鼠体重显著增加(P<0.000 1),肾毒性下降。结论 CDDP-MM显著改善顺铂的体内药动学行为且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生长、显著降低顺铂的胃肠道毒性和肾毒性。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生理状态下粪肠球菌的表面超微结构及粪肠球菌生物膜的动态形成过程。方法利用AFM观察生理状态下粪肠球菌的超微结构并进行三维成像。利用硝酸纤维素薄膜在体外构建粪肠球菌生物膜模型,用AFM观察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表面变化。结果粪肠球菌菌体呈球状,表面凹凸不平,被颗粒状物包绕。初步确定了6 h粪肠球菌生物膜逐渐形成,24 h生物膜维持稳定状态,观察到细菌表面局部特征的变化及细菌胞外的多聚体物质。结论应用AFM能够在生理条件下清晰地观察粪肠球菌表面超微结构及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整个动态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胰腺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中MIF和Cyc-lin D1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胰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89例胰腺癌组织中MIF和Cy-clin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8%和50.6%.临床分期Ⅰ、Ⅱ、Ⅲ、Ⅳ期病例中MIF表达率分别为69.2%、94.7%、96.4%、100%,Ⅰ期与各期之间表达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D1表达率分别为30.8%、47.4%、33.3%、68.8%.Ⅰ期表达率与Ⅲ、Ⅳ期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F表达与CyclinD1表达呈正相关(P<0.05).伴淋巴结转移病例中MIF和CyclinD1阳性表达率(97.5%和62.5%)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胰腺肿瘤组织(81.6%和4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肝转移的胰腺肿瘤组织中MIF表达率高于无肝转移组织(100%:85.9%,P>0.05),CyclinD1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肝转移组织(66.7%:46.5%,P<0.05).高、中、低分化组胰腺肿瘤组织中MIF和Cyclin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9%、73.8%、96.2%和28.6%、45.2%、76.9%,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F和CyclinD1过表达与胰腺肿瘤的临床分期、淋巴结和肝转移及组织分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