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6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观察痰瘀互结型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视网膜和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方法:雄性6周龄Wistar大鼠40只,其中20只采用维生素D3(VD3)大剂量腹腔注射联合高脂乳剂长期灌胃的方法,建立痰瘀互结型AS大鼠模型(AS组),其余20只平行腹腔注射生理水以及纯净水灌胃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大鼠进行视多膜荧光造影,观察视网膜微血管形态及伴行动、静脉管径比值(DA/DV)。采用微循环观测系统分析两组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形态、血流速度和DA/DV。结果:VD3大剂量腹腔注射联合高脂乳剂长期灌胃可成功建立痰瘀互结型AS大鼠模型,与对照组比较,AS组大鼠体重增加(t=5.99,P0.05),总胆固醇水平升高(t=-13.94,P0.05),动脉硬化指数(AI)≥4.0。AS组大鼠视网膜及肠系膜微血管数量减少、形态异常,血供不足,血液流速较对照组明显减慢(P0.05)、微动脉变细、DA/DV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并可见视网膜微血管瘤及血液渗出。结论:观察痰瘀互结型AS大鼠视网膜及肠系膜微循环变化,可为临床诊疗和新药研发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2.
青年与老年大鼠血流变及凝血功能差异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青年与老年大鼠的血流变以及出血、凝血时间等状况,探讨老年人易出现“瘀血-出血”的发生机制。方法测定青年大鼠和老年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足底微循环和凝血功能指标,比较二者间的差异。结果老年大鼠的全血黏度、还原全血黏度(高、低切值)、血浆黏度以及电泳指数和刚性指数均明显升高;凝血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0.01或P〈0.05),出、凝血时间延长(P〈0.01或P〈0.05);足底微循环流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老年大鼠的瘀血和出血机制与血流变异常和凝血功能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03.
背景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中国社区中老年人群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虽有许多研究探索了肥胖指标对糖尿病的预测效果,但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和肥胖指标选择的差别,使得研究结果仍具有一定的争议性。目的 探讨不同肥胖指标对社区中老年人群患糖尿病风险的预测效果,为尽早发现糖尿病高危人群提供参考。方法 以珠江三角洲某两个社区进行全人群体检的2 070例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 000例,女1 070例。按照性别分类,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肥胖指标〔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围身高比(WSR)、重量指数(PI)、身体肥胖指数(BAI)〕对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个肥胖指标预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效果。结果 不论是在男性还是女性社区中老年人群中,与其他肥胖指标相比,WC是糖尿病最大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病风险随着WC的增加而增加,在男性中OR(95%CI)=1.601(1.322,1.938),在女性中OR(95%CI)=1.496(1.242,1.802)。ROC曲线结果显示,男性中老年人群中,WC和WSR的AUC最大(0.645),WC最佳切点为87.95 cm,WSR最佳切点为0.54;女性中老年人群中,PI的AUC最大(0.654),PI的最佳切点为14.81 kg/m3。结论 在社区中老年人群中,预测糖尿病患病情况的肥胖指标在不同性别是有差异的。在男性人群中,WC和WSR更适合作为预测糖尿病的肥胖指标;在女性人群中,则PI更适合作为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4.
剂量变化对川乌配伍白芍镇痛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三种疼痛实验模型,观察剂量变化对川乌、白芍配伍前后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剂量增大,川乌、白芍配伍前后的镇痛作用和镇痛增效作用也明显增强,剂量与作用有正相关效应。尤其是小剂量配伍组,减少川乌用量后镇痛效果仍强于或等于大剂量单味川乌组。  相似文献   
105.
传感器技术作为一项相对成熟的技术,可以在接近自然的状态下对动物自主活动进行综合观察。近年来,以传感器为主要观测手段的中药药理实验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本文根据已有的文献报导,针对镇静安神类中药对动物自主活动影响中所采用的一些传感器技术进行论述与分析,为更好地探讨此项研究技术的应用特点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6.
背景有人认为社会支持是决定自尊的关键因素,且多数学者认为主观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但社会支持除主观和客观支持外,中国学者还提出了支持的利用度问题.那么,在大学生中,自尊与社会支持特别是支持利用度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目的探讨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了解大学生自尊、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设计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整群抽样,现况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学院医学心理与行为科学教研室.对象以南方某综合性大学的15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方法采用SES自尊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南方某综合性大学的154名学生进行自评调查.主要观察指标154名大学生的自尊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3个维度的评定得分.结果男大学生的自尊得分(29.77±3.34)显著高于女大学生(28.25±3.34)(t=2.510,P<0.05);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支持总分和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t=-1.983,P<0.05;t=-3.475,P=0.01);自尊与社会支持中的利用度有显著正相关(r=0.162,P<0.05).结论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07.
现代美容纹刺术是纹眉、纹眼线、纹唇线三种现代美容技术的统称,简称“三纹”技术。它是由古老的纹身术演变而来。随着人们对美貌的追求及美容事业的蓬勃发展,美容纹刺术越来越受到青睐和重视。并逐渐从社会走进医院,从民间转入专业化和正规化。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美容纹刺术已在医学美容和生活美容界广泛开展起来,国内学者对此项技术的研究也渐趋深入。美容纹刺术究竟属于医学美容范畴还是属于生活美容范畴?已成为当前研究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因为从理论上弄清此项技术的业务归属问题,是直接关系到这一技术今后的健康发展、归口管理和技术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对美容纹刺术的业务归属问题,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纹刺术来自民间,作为一种美容技术,已在生活美容界广泛开展,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所以应归属于  相似文献   
108.
瞬时波强(WI)曲线的方法学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重点研究WI的方法学问题,期望对WI的临床推广应用有所帮助。方法查阅文献,结合临床的应用体会,从ET与WI技术的关系、多普勒取样门大小、多普勒流速曲线的奈奎斯特现象、时间分辨力、呼吸、血压、心律不齐、心率等9个因素对WI的影响进行方法学研究。结果上述9种因素对wI均有影响:结论WI有两个主要变量,即动脉管壁的波动和管腔内血流流动,在为临床提供大量有用诊断信息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干扰因素,后者可以通过方法学研究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血虚证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变化,并测量其血液流速.方法:通过皮下注射乙酰苯肼( APH)制备血虚证大鼠模型,运用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观测血虚大鼠肠系膜微循环损伤的变化,采集微循环显微图像,并利用LabVIEWIMAQ VISION平台进行图像处理分析,提供一种跟踪白细胞团的微循环血液流速测量方法.结果:①血虚大鼠肠系膜微循环血色暗淡,微血管变形,管壁受损;②测得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血液流速与现代文献研究十分吻合,精确度提高,再现性良好.③血虚模型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血液流态呈粒线流甚至聚集流改变,且血液流速较正常组明显减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虚大鼠微循环存在供血不足、血流瘀滞、管壁损伤和渗出出血等多重病理改变;运用LabVIEW图像处理方法测量血液流速,客观地反映了血虚大鼠微循环的病理改变,表明显微医学图像分析技术在中医血虚证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0.
贫血大鼠模型瘀血出血改变与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采用注射APH致贫血造模方法,对照观察正常与造模后青、老年大鼠的血常规、血液流变学以及出、凝血时间等情况,探讨贫血模型的瘀血、出血发生机制与临床意义。结果:贫血青年与老年大鼠的血液流变学以及出、凝血时间,足底微循环等均较同龄正常大鼠有明显异常。表现为WBV(高、中、低切值)、PV或WBRV(高、低切值),以及EI和IR均有明显升高;足底微循环显著障碍;而出、凝血时间明显延长(P<0.01或P<0.05)。脏器组织均可见缺血损伤、瘀血、出血的病理改变。结论:贫血模型的瘀血、出血反应,与伴有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异常有关。此研究可为“补血调血”治法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