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6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72篇
医药卫生   1625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51.
张阳  张从利  李晓红 《海南医学》2016,(13):2168-2170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患者记忆力、集中力和认知功能下降等智力功能的退化,神经炎症反应可能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之一,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和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神经炎症介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2.
张阳 《新医学》2008,39(11)
ω3脂肪酸对健康人群有预测心源性猝死的价值,服用ω3脂肪酸能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但其对某些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还有争议.另外,服用ω3脂肪酸会使植入埋藏式复律除颤器病人发生缓慢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机会增加,但不一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危险.ω3脂肪酸究竟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还是致心律失常作用?目前还存在争议.该文根据国外的最新资料对上述问题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53.
目的:分析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4月间,我院采用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选取相同时间段内行常规显露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做对比。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评估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及下肢放射痛VAS评分、ODI评分;测量围手术期血清C反应蛋白(CRP)结果;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活动度、邻近节段活动度;测量术后1年时多裂肌残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术后随访时间30~54个月。小切口组平均随访时间35.5±7.3个月,常规显露组平均随访时间34.8±5.1个月。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和ODI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优于常规显露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腿痛VAS、ODI均较术前明显缓解(P<0.05),小切口组术后3d腰痛VAS评分优于常规显露组(P<0.05)。小切口组患者术后3d和5d的CRP水平低于常规显露组(P<0.05)。手术节段在末次随访时仍存在4.1°±1.5°的活动度,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未发现断钉及螺钉松动病例,小切口组减压侧多裂肌残留率高于常规显露组(P<0.05)。手术椎间隙高度在术后3个月时有所增高,但在末次随访是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小切口组2例切口延迟愈合,常规显露组1例切口延迟愈合。结论: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常规显露方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引流量、切口长度较常规显露小,对肌肉组织损伤小,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54.
郭莉莉  张阳  李丹  王智群  田磊  李纳 《眼科》2020,29(2):118-122
目的 研究圆锥角膜(KC)基底下神经与角膜形态的相关性。设计 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北京同仁医院KC患者(KC组)74例74眼,KC顿挫期组25例25眼,正常对照组24例24眼。方法 通过眼部检查及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诊断KC、KC顿挫期及正常角膜。角膜形态参数采用Pentacam的角膜最大曲率值(Kmax)和角膜最薄厚度值(Minpachy)。应用ACCmetrics软件计算由活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IVCM)获得的基底下神经图片上六种基底下神经参数:角膜神经纤维密度(CNFD)、角膜神经分支密度(CNBD)、角膜神经纤维长度(CNFL)、角膜总分支密度(CTBD)、角膜神经纤维面积(CNFA)、角膜神经纤维宽度(CNFW)。分析KC组角膜基底下神经与角膜形态的相关性,并比较各两组间角膜基底下神经参数的差异。主要指标 Kmax、Minpachy、CNFD、CNBD、CNFL、CTBD、CNFA、CNFW。结果 IVCM定性分析观察到KC组角膜基底下神经迂曲度增加、基底下神经纤维密度明显低,偶可见神经呈束状排列。KC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CNFD、CNBD、CNFL和CNFW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KC组和顿挫组比较,CNFL和CNF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顿挫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CNFD和CNF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KC组CNFD、CNFL和CNFW分别与Kmax具有相关性(P=0.001、0.001和0.006), KC组的CNFD、CNBD、CNFL和CNFW分别与Minpachy具有相关性(P=0.01、0.01、0.004和0.02)。结论 KC患者角膜基底下神经的改变可能早于角膜形态的改变,基底下神经随着疾病的进展而变化。CNFD和CNFL可能是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指标。(眼科, 2020, 29: 118-122)  相似文献   
55.
<正>康复治疗学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升,不仅对康复治疗的结局至关重要,同时也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1]。作为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于一体的学科[2],康复治疗学专业要求学生既要充分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强化动手操作能力[3]。由于学制较短,同时要兼顾枯燥的理论知识及复杂的操作技能等,学生容易存在学习倦怠、消极、依赖心理[4—5],导致学习积极性和效果欠佳。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康复评定与训练的技能掌握程度,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比较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1年3月采用Dynesys 动态固定治疗且随访时间>2年的腰椎退变患者46例(Dynesys组),以同期行PLIF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PLIF组).记录2组手术前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分,摄腰椎正侧位和前屈后伸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及近侧邻近节段的椎间ROM,评估2组影像学和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的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Dynesys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前轻度升高(P>0.05),而PLIF组显著升高(P<0.05)且大于Dynesys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手术节段ROM由术前的7.1°降至末次随访时的4.9°(P<0.05),而PLIF组手术节段ROM由术前的7.3°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P<0.05).2组近侧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M在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所增加(P<0.05),且PLIF组大于Dynesys组(P<0.05).Dynesys组有6例患者出现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PLIF组患者有15例出现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PLIF组有1例出现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 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融合术均获得良好临床疗效.与融合术相比,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保留手术节段部分ROM,邻近节段椎间ROM的增幅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数均较低.  相似文献   
57.
目的通过柠檬疗法治疗乳腺炎性疾病、晚期肿瘤、泌尿系结石,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医院住院治疗的乳腺炎性疾病、晚期肿瘤、泌尿系结石患者6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止痛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柠檬疗法,即每天食用柠檬1个,果肉食用,果皮作茶饮,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柠檬疗法对乳腺炎性疾病、晚期肿瘤、泌尿系结石疼痛,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76例一线化疗初治后进展或不能耐受毒性反应的NSCLC患者,观察组38例给予多西他赛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单药多西他赛治疗,比较两组的疾病进展时间(TTP)、客观缓解率(ORR)、临床受益率(CBR)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的ORR均为0,CBR分别为63.2%(24/38)和52.6%(20/38)(P=0.712)。观察组及对照组的TTP分别为(2.6±0.4)、(2.0±0.8)个月(P=0.083)。观察组及对照组初治后进展的TTP分别为(1.3±0.4)、(1.6±0.8)个月(P=0.907);不能耐受毒性的TTP分别为(4.7±0.1)、(3.1±0.8)个月(P=0.092)。观察组及对照组经治疗后获疾病稳定患者的TTP分别为(6.2±0.4)、(3.2±0.8)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长(P=0.038)。观察组及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治后进展或不能耐受毒性反应的NSCLC患者,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在不增加毒副作用的情况下可延长多西他赛化疗获益患者的TTP。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探讨U266细胞对硼替佐米耐药后自噬活性的变化及机制。方法:MTT法检测并计算硼替佐米对U266及U266/Bor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半数抑制浓度(IC_(50))、药物抗性系数、3-甲基腺嘌呤逆转U266/Bor细胞对硼替佐米耐药倍数,并绘制增殖抑制率曲线;Western blot法测定LC3-Ⅰ、LC3-Ⅱ、磷酸化mTor、Beclin-4、ATG5、ATG7蛋白的表达。结果:硼替佐米对U266及U266/Bor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24 h的IC_(50)分别为35.7 nmol/L和526. 5 nmol/L,药物抗性系数为14. 7,3-甲基腺嘌呤逆转耐药倍数为2. 7倍。U266/Bor细胞的LC3-Ⅱ、Beclin-1、ATG5、ATG7表达量高于U266细胞;经硼替佐米作用24 h后U266的LC3-Ⅱ、Beclin-1、ATG5、ATG7的表达较前降低,U266/Bor细胞的LC3-Ⅱ、Beclin-1、ATG5、ATG7表达均高于作用前;各组磷酸化mTor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自噬的增强与U266细胞对硼替佐米耐药密切相关,自噬增强与Beclin-1、ATG5,ATG7表达的上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