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8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单、双相抑郁症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单、双相抑郁症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 ,我们检测了单、双相抑郁症患者游离甲状腺激素 (FT3、FT4 )和促甲状腺激素 (TSH)水平 ,并探讨其与单、双相抑郁症的关系。对象 为 2 0 0 1年 2月至 2 0 0 2年 3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患者 ,共 6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 3版 )抑郁症及双相障碍中的抑郁相和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由 2名主治医师同时诊断。排除严重躯体及内分泌疾病 ,入组时至少 2周内未服用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剂 ,实验室检查无重大异常。 60例中 ,单相抑郁症 (符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 ) 35例 ,双…  相似文献   
32.
目的:分析文拉法辛缓释剂对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抑郁治疗无效的抑郁症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从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湖南省精神病医院及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2003-01/2005-06住院且对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抑郁治疗无效的抑郁症患者中,选择6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双盲对照研究的方法,随机分为2组,一组在原来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剂基础上合并锂盐治疗(加用锂盐对照组),一组改用文拉法辛缓释剂单一治疗(文拉法辛缓释剂单一治疗组),每组30例,分别在治疗后第2,4,6,8周末,由对患者不知情的主治医生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进行疗效评定,其中,汉密顿抑郁量表是通过其减分率来评价疗效,汉密顿抑郁量表减分率=(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100%。采用As-berg抗抑郁剂副反应量表评定两组的药物副反应情况。结果:60例对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抑郁治疗无效的抑郁症均完成治疗,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文拉法辛缓释剂单一治疗组治疗后第2,4,6,8周末的汉密顿抑郁量表的减分率与加用锂盐对照组接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文拉法辛缓释剂单一治疗组治疗后第2,4,6,8周末的临床总体印象量表的总体改善分值与加用锂盐对照组相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文拉法辛缓释剂单一治疗组在治疗后第6,8周末的Asberg抗抑郁剂副反应量表的总分显著低于加用锂盐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12±2.72),(5.02±3.56),t=9.51,P<0.05];[(4.06±2.23),(4.77±2.81),t=8.77,P<0.05]。结论:对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剂治疗无效的抑郁症加用锂盐和改用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效果相当,但采用单一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副反应较轻。文拉法辛缓释剂可以作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剂治疗无效的抑郁症有效和安全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33.
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 的药物治疗缓解率仅为40~60%[1].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一种非创伤性大脑刺激技术,被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孤独症等精神疾病的治疗[2、3],但国内尚未见rTMS治疗强迫症的文献报道,而国外报道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本文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rTMS治疗强迫症患者,总结如果如下.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抗抑郁剂药物辅以针对性心理治疗技术对有儿童受虐史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对60例有儿童受虐史的抑郁症患者近似随机地分成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组和单用药物组,两组各30例,在治疗后1、2、4、6个月,评定两组的HAMD减分率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中的疗效改善分值,并根据HAMD减分率和CGI的疗效改善分值来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单一药物组和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组在治疗后1、2、4月时,两组的HAMD减分率及CGI的总体改善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药物联合心理治疗技术组的HAMD减分率及CGI的总体改善分值均大于单一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内,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组与单纯的药物治疗组相比,并未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但远期效果好于单一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焦虑性与非焦虑性抑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为临床识别和有效治疗焦虑性抑郁提供依据.方法 对195例在我院住院的抑郁症患者,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焦虑/躯体化因子分≥7分定义为焦虑性抑郁)筛选出焦虑性抑郁患者,统计焦虑性与非焦虑性抑郁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其临床特征;采用"两步"治疗法对两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观察12周.于治疗3周、6周、9周、12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副反应量表评估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95例抑郁症患者中,焦虑性抑郁92例,发生率为47.18%.与非焦虑组患者相比,焦虑性抑郁患者文化程度较低、无职业者多、年龄偏大、总病期较长、本次抑郁发作时间较长、抑郁发作次数较多、抑郁症状更严重、药物治疗痊愈率较低、达痊愈的治疗时间较长,差异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 焦虑性抑郁在抑郁症中常见,常规治疗方案疗效不理想,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对其焦虑性抑郁状况进行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有效地防止疾病的慢性化. 顿抑郁量表、副反应量表评估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95例抑郁症患者中,焦虑性抑郁92例,发生率为47.18%.与非焦虑组患者相比,焦虑性抑郁患者 化程度较低、无职业者多、年龄偏大、总病期较长、本次抑郁发作时间较长、抑郁发作次数较多、抑郁症状更严重、药物治疗痊愈率较低、达痊愈的治疗时间较长,差异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焦虑性抑郁在抑郁症中常见,常规治疗方案疗效不理想,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对其焦虑性抑郁状况进行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有效地防止疾病的慢性化. 顿抑郁量表、副反应量表评估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95例抑郁症患者中,焦虑性抑郁92例,发生率为47.18%.与非焦虑组患者相比,焦虑性抑郁患者 化程度较低、无职业者多、年龄偏大、总病期较长、本次抑郁发作时间较长、抑郁发作次数较多、抑郁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问卷(Revised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R)中文版在初中生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方便选取河南某中学556名初中生,完成IPPA-R中文版、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测试(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 for Children,DSRSC)。随机抽取55人于4周后重测IPPA-R中文版以检验重测信度;依照DSRSC15分为临界值的标准,将被试分为可能抑郁组(n=59)和非抑郁组(n=497)来检测IPPA-R中文版的实证效度。结果:IPPA-R中文版的重测信度为0.782~0.902。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在0.737~0.886之间,同伴分量表疏远因子去除第9条目后内部一致性信度提高至0.805。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在-0.89~0.76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母亲依恋的χ2/df、GFI、TLI、CFI和RMSEA分别是2.479,0.920,0.919,0.928,0.047;父亲依恋分别是2.658,0.908,0.908,0.918,0.049;同伴依恋去除第9条目后分别是2.934,0.901,0.891,0.909,0.056。IPPA-R中文版的信任和沟通因子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正相关(r=0.39~0.46),疏远因子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r=-0.28~-0.41);可能抑郁组的信任和沟通分均低于非抑郁组,而疏远分均高于非抑郁组。结论: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R)中文版的父母依恋分量表在初中生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同伴依恋分量表去除第9条目可达到较为理想的心理测量学标准。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建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诊断性预测模型,以期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的早期识别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深圳市康宁医院儿少科住院的抑郁障碍患者(n=366)临床资料。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伴NSSI行为组(n=289)和不伴NSSI行为组(n=77)。将366例患者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n=258)和验证集(n=108)。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训练集和验证集模型的区分度,使用校准曲线评估训练集和验证集模型的校准度,使用Homser-Lemeshow(HL)检验评估模型的拟合优度,使用临床决策分析(DCA)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获益情况。结果 性别(β=1.734,OR=5.561,95%CI:2.678~11.964)、受教育程度(β=0.864,OR=2.737,95%CI:1.174~4.795)、自杀未遂史(β=0.932,OR=2.53...  相似文献   
38.
尝试在精神病学临床技能考核中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结果显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质量控制良好,考试结果公平,分布合理,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是一种较科学的临床技能考核模式,值得在以后的临床技能教学与考核中推广。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强迫症(OCD)共病抑郁的发生率、临床特征以及强迫症状和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入组252名OCD患者,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和强迫维度量表(DY-BOCS)评估强迫症的严重度和症状维度,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抑郁和焦虑症状。结果 252名强迫症患者有79人共病抑郁(占31.3%)。共病者已婚少、发病年龄早、有高的教育水平。共病抑郁者强迫观念分、强迫行为分及其总分,抑郁分、焦虑分均显著高于非共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关性(OR=2.116,95%CI1.550~2.887)、攻击(OR=1.377,95%CI1.088~1.743)、对称(OR=1.655,95%CI1.155~2.370)3类强迫症状维度是OCD共病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 OCD共病抑郁的发生率31.3%,共病者有较多的心理病理症状;与性、攻击、对称相关的强迫症状是OCD共病抑郁的危险症状。  相似文献   
40.
<正>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临床医学的分支学科。19世纪末西医精神病学传入中国,20世纪初北京、上海等地的个别医学院校开始设置了精神病学课程,任课教师多数为外国的神经精神病学专家,60年代中期,国内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这门课,但多数无实习基地,未开实验课。近年来,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卫生的需求逐渐增多,精神病学教学也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