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2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85篇
医药卫生   2187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应用Northern印迹分析技术测定了正常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以探其与动脉样硬化发生的关系,结果显示,正常动脉壁及有脂纹脂斑动脉的正常区PDGF链mRNA仅有微量表达,未检出PDGF受体mRNA的表达;而脂纹脂斑区的PDGFA链mRNA及PDGFβ-受体mRNA表达则显著增高,提示动脉壁PDGFA链及受体mRNA表达增高与As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92.
放射抗拒Lewis肺癌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X射线反复照射体外培养的Lewis肺癌细胞系(LLC),建立其放射抗拒细胞系(R-LLC),并比较两种细胞系间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方法 应用6MV X射线反复照射Lewis肺癌细胞系,5 Gy/次,共6次,30 Gy。采用CCK-8实验及克隆形成实验测定两种细胞系的放射敏感性;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种细胞系Survivin蛋白表达的差异;ELISA法检测两种细胞系培养液上清细胞因子TNF-α、IL-12的浓度。结果 R-LLC及LLC细胞系的平均致死剂量D0分别是(1.397±0.128)和(1.053±0.214)Gy,外推值N分别是2.680±1.179和4.149±0.785,Dq值分别为1.038和1.988 Gy,SF2值分别为0.353±0.092和0.682±0.092,显示了明显的辐射抗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LLC细胞株的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较LLC细胞株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10,P<0.05);ELISA结果显示,R-LLC细胞上清液TNF-ɑ和IL-12浓度较LLC细胞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7和3.014,P<0.05)。结论 反复照射使肿瘤细胞获得了辐射抗性,同时又促进了Lewis肺癌细胞Survivin蛋白及细胞因子的表达,为放射增敏及肿瘤免疫相关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评价口炎清颗粒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阴虚风热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2016年由7家临床评价中心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法同期完成,计划纳入144例患儿,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口炎清颗粒、口炎清颗粒模拟剂,服用方法均为1~3岁口服1.5 g/次,3~6岁口服3 g/次,2次/d,疗程均为7 d。结果 实际纳入144例患儿,其中试验组、对照组各72例。治疗7 d,试验组全分析数据集(FAS,下同)黏膜损伤痊愈率为83.33%,对照组痊愈率为27.78%,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中医证候愈显率分别为88.89%、34.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用药后24 h,试验组疼痛起效率为43.06%,对照组为1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中共发现3例不良事件,试验组1例(1.39%),对照组2例(2.78%),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炎清颗粒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阴虚风热证),可修复损伤黏膜、减轻疼痛症状,改善中医证候,临床应用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及环氧合酶2(COX-2)表达情况及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UC患者36例,对照组33例,均行内镜检查并活检肠黏膜组织,应用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组织中PAR-2及COX-2表达情况。结果:UC患者肠黏膜PAR-2和COX-2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UC组PAR-2及COX-2表达高于中度、轻度及对照组(P〈0.05);病理I~IV级病变肠黏膜中PAR-2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O.05),Ⅲ~IV级高于I~Ⅱ级(P〈0.05)。病理Ⅲ~IV级COX-2表达明显高于I~Ⅱ级及对照组(P〈O.05,P〈0.01)。UC患者正规治疗,进入缓解期后两者表达明显下降(P〈O.01)。在肠黏膜组织中PAR-2表达与COX-2表达呈正相关(r:=O.501,P〈0.01);均与UC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O.05)。结论:UC的发生发展与PAR-2及COX-2过度表达密切相关,两者共同促进炎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评价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肝移植6个月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肝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确诊结果分为AR组和非AR组,比较2组患者肝穿刺当天或前1天血常规中白细胞的分类,比较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早期(术后1个月内)、中期(1~6个月)和后期(6个月后)AR组中的发生率,并评价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后期A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共185例次肝穿刺、161例肝移植患者资料入组,110例次AR,其中早期32例(29.1%)、中期54例(49.1%)、后期24例(21.8%).AR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显著低于非AR组,但淋巴细胞相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显著高于非AR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4×109/L或相对值≥4%共28例,其中AR组25例(22.7%),早期、中期和后期AR分别为2例(6.3%)、13例(24.1%)和10例(41.7%),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后期A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1.7%和100%.结论 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显著高于非排斥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对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悬滴培养对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ADSCs)成骨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利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hADSC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的表达。对hADSCs进行悬滴培养,贴壁后添加诱导剂对其进行成骨诱导分化,以平板培养组为对照,诱导分化7d及21d时,利用RT-PCR检测成骨基因Runx2及Osteopontin的表达。结果分离培养的hADSCs表达干细胞表面标志CD44、CD90、CD105,不表达CD34、CD45;悬滴培养3d的hADSCs可形成大小均一的球状三维结构;RT-PCR结果表明,在成骨诱导分化的不同时间点,hADSCs悬滴培养组的成骨基因Runx2及Osteopontin表达均比平板培养组高,表明悬滴培养可促进hADSCs的成骨诱导分化。结论悬滴培养有利于hADSCs的成骨诱导分化,有助于提高其成骨诱导效率。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在全球范围内大暴发, 总确诊病例已超过200万例[1]。 COVID-19的广泛传播已造成大量医护人员感染。《柳叶刀》发布的最新报道[2]提示意大利约20%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感染。因此, 加强医护人员防护并降低感染率尤为重要。麻醉科医生在气管插管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靠近患者口鼻[3], 因此, 接触确诊或疑似COVID-19患者的唾液、飞沫、血液、分泌物等的可能性极大, 明显增加感染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以麻醉护士为基础的围术期疼痛管理教育对胃癌患者术后疼痛管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择期行胃癌根治术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335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结合手术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n=168)和对照组(n=167)。干预组给予以麻醉护士为基础的围术期疼痛管理教育,对照组由病区护士实施常规术后疼痛管理教育。比较2组患者术后3 d疼痛水平、术后疼痛知识和疼痛认知信念水平及患者对疼痛管理教育方式的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3 d在疼痛平均分、疼痛最高评分、疼痛最高评分持续时间及疼痛评分3分的持续时间上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疼痛知识和疼痛认知信念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对疼痛管理教育方式的总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麻醉护士为基础的围术期疼痛管理教育方式降低了胃癌患者术后疼痛水平,提高了患者术后疼痛知识和疼痛认知信念水平,优于病区常规疼痛管理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