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4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目的从莞香叶中分离得到芒果总苷,并研究该部位抗炎镇痛药效学作用,为莞香资源的药效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一系列分离纯化手段,得到莞香叶芒果总苷部位。通过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模型与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评价莞香叶芒果总苷的抗炎药效学作用,通过小鼠热板模型与醋酸致小鼠疼痛模型,评价莞香叶芒果总苷的镇痛药效学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莞香叶芒果总苷高、中剂量给药能够显著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并能够显著提高小鼠热板法痛阈百分率(P〈0.05);莞香叶芒果总苷各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二甲苯致炎小鼠的耳肿胀度以及显著减少小鼠20min内扭体次数(P〈0.05)。结论莞香叶芒果总苷对于上述4种动物模型均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证明莞香叶芒果总苷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药效。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岗梅不同药用部位抗炎、止咳药效的差异。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氨水引咳法观察岗梅根、茎、叶、根茎混合物抗炎、止咳作用,比较不同部位药效差异。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岗梅根、茎、叶、根茎混合物均可显著抑制致炎小鼠耳廓肿胀(P<0.01),耳肿胀抑制率分别达62.11%、43.95%、53.90%、57.38%;岗梅根、茎、叶、根茎混合物对致咳小鼠咳嗽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根、茎、根茎混合物可显著减少致咳小鼠5min内咳嗽次数(P<0.05)。结论岗梅根、茎、根茎混合物均具有显著的抗炎和止咳药效,但岗梅叶仅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对2019年2月来自北京儿童医院1例疑似肉毒中毒的婴儿粪便样品进行实验室诊断,判定是否为肉毒毒素中毒。方法按照GB 4789.12 — 2016稀释处理样品,利用动物实验鉴定肉毒毒素、接种增菌培养基观察变化、采用卵黄培养基进行分离纯化,扩增测序16S rRNA基因并进行序列比对,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毒素基因分型。结果粪便样本稀释后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小鼠出现呼吸急促、腹式呼吸,并在4~6 h内死亡,呈现肉毒中毒典型症状。 在卵黄培养基平板上分离到典型肉毒梭菌,镜检观察到芽孢形态,测得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公开的肉毒梭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相似率>99%,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B型毒素基因阳性,判定该婴儿为B型肉毒中毒。结论此次实验按照国家标准和本实验室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鉴定,检测结果和诊断方案为我国婴儿B型肉毒中毒诊断提供参考,也为分析肉毒中毒地域性提供证据,为临床鉴定婴儿B型肉毒中毒提供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制备荷钆硬脂酰壳寡糖(COSSA-DTPA-Gd),评价其胶束性质、细胞毒性、体外弛豫率和在胰腺肿瘤中的MR成像效果。方法 利用酰化反应合成硬脂酰壳寡糖,再枝接螯合剂DTPA并与Gd3+螯合得到最终产物。采用电镜和激光粒度仪等测定产物胶束性质;噻唑蓝法测定产物细胞毒性;在MR上测定体外弛豫率,评估其在原位胰腺肿瘤成像强化中的效果。结果 合成的COSSA-DTPA-Gd在水中可自发形成胶束,临界胶束浓度为(5.12±0.43)μg/ml,外观近似球形,粒径(58.3±5.7)nm,带正电荷,含钆量为330.31 μmol/g。产物的细胞毒性与市售对比剂马根维显相似(P>0.05),24 h内细胞存活率>85%。COSSA-DTPA-Gd的体外纵向弛豫率为8.23 mM-1·s-1,静注后对胰腺肿瘤的成像效果优于马根维显,肿瘤周边首先强化,肿瘤内部渐进性强化。结论 COSSA-DTPA-Gd胶束对比剂对胰腺肿瘤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25.
PENTAX电子胃镜常见故障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90年代,电子内窥镜技术被引进应用到医疗:行业。其中检查项目以电子胃镜的使用最为广泛。它以成像清晰,视野广、死角少、易于操作等特点,受到广大医生的欢迎。电子胃镜中又以日本产OLYMPUS和PENTAX占据了大部分市场。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PENTAX电子胃镜因其自身结构等特点。有惟于一贯使用的纤维内窥镜操作和使用规范,稍不留意,即可对内窥镜造成永久损坏,甚至无法修复。直至报废。现以胃镜为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探讨母体IgG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诱导Wistar乳鼠痉挛发作模型抗痉挛的作用机制及其对脑内FOS蛋白的影响。方法从母鼠取血后提取γ球蛋白,采用离子交换法(DEAE-52)提纯大鼠母体IgG。将30只Wistar乳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6),NMDA组(n=12)和母体IgG组(n=12)。母体IgG组生后第11天起,于8:00时连续给予皮下注射所提取的各自母体IgG10mg·kg^-1·d^-1,所有注射剂量均稀释至5mL。对照组和NMDA组同时同部位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NMDA组和母体IgG组生后第15天在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母体IgG1h后,给予腹腔注射NMDA15mg·kg^-1·d^-1,诱发大鼠痉挛发作,制作Wishar乳鼠痉挛发作模型。对照组则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h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5mL·kg^-1。观察比较NMDA组和母体IgG组痉挛发作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乳鼠脑神经细胞FOS蛋白阳性细胞的表达数量。结果①对照组始终未出现临床症状。NMDA组抱团样发作总次数较母体IgG组明显增多(336次vs109次,P〈0.05);NMDA组致症状评分为5.67分,母体IgG组为3.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母体IgG组抱团样发作潜伏期≥40min的比例为80%,NMDA组为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②NMDA组FOS蛋白阳性细胞呈弥漫性分布,其中以皮质、梨状皮质、海马和丘脑表达最多,染色深,其中皮质Ⅰ-Ⅴ均可见大量的FOS蛋白阳性细胞。母体IgG组FOS蛋白阳性细胞在以上各个脑区表达普遍减低。结论NMDA组FOS蛋白阳性细胞呈弥漫性分布、色深,其表达是对损伤刺激的早期反应,乳鼠痉挛发作模型FOS蛋白表达和NMDA受体分布部位基本一致。皮质、丘脑和海马、梨状皮质等边缘系统可能是NMDA诱导痉挛发作的主要结构。母体IgG具有抗痉挛作用,并可脑内使FOS蛋白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28.
正申昆玲教授很高兴在"北京国际儿科发展论坛暨呼吸分论坛"中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儿童医院呼吸科睡眠中心的负责人Carole L.Marcus教授相聚,值此荣幸地邀请Marcus教授参加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手术干预后的相关问题的专家对谈录。OSAS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发病率3%~5%,可引起儿童生长发育落后、心血管和神经认知问题。腺样体、扁桃体肥大是儿童OSAS的主要病因,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是儿童OSAS的一线治疗方法。手术是有创的治疗方法,同时  相似文献   
29.
婴儿部分性癫疒间 在历史上曾经一度被认为是预后不良的癫疒间 类型之一 ,甚至被称为难治性癫疒间 。然而 ,在近大约15年的研究中 ,人们似乎逐渐认识到了某些婴儿部分性癫疒间的良性过程 ,在癫疒间 病学领域引入了婴儿良性部分性癫疒间的概念 ,为癫疒间 的分类学提出了新的挑战。Watanabe是此项研究的先驱 ,他在 1987年对 9例复杂部分性发作的日本婴儿进行了临床、脑电图及随访研究后 ,最早提出了婴儿良性复杂部分性癫疒间 的概念。Yamamoto等[1] 对 7例 2岁以内的复杂部分性发作的患儿进行了研究 ,指出这些孩子均智力发育良好且无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30.
目的 分析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抗NMDA受体脑炎患儿的确诊前情况、临床发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儿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在末次随访时评估预后。结果 102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儿纳入分析,男38例(37.2%),发病年龄6月龄至15.8岁,平均(7.5±4.0)岁。男女发病年龄分别为(6.2±3.8)岁和(8.3±3.9)岁(P=0.009)。①17例(16.7%)在确诊前诊断为病毒性脑炎。27例(26.5%)起病1个月内有感染史。合并卵巢畸胎瘤2例。②102例确诊时中位病程24.5 d。40例(39.2%)以精神症状首发,62例(61.8%)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急性期症状包括精神行为异常(99例,97.1%)、运动障碍(98例,96.1%)、语言障碍(91例,89.2%)、睡眠障碍(79例,77.5%)、意识障碍(77例,75.5%)、惊厥(56例,54.9%)、植物神经功能紊乱(35例,34.3%)和中枢性低通气(7例,6.9%),86例(84.3%)在达病情高峰时出现≥4种症状。③102例CSF抗NMDA受体抗体均阳性,76例(74.5%)同期血清抗NMDA受体抗体阳性。头颅MRI检查异常30/102例(29.4%),主要表现为额叶、颞叶、丘脑等不同程度的限局性脑软化、坏死。④102例均接受IVIG和甲泼尼龙治疗,18例(17.3%)予利妥昔单抗治疗。⑤88例随访1~4年,其中74例(84.1%)预后良好 ,14例(15.9%)预后不良。复发4例(3.9%),死亡3例(3.4%)。结论 抗NMDA受体脑炎可发生于儿童各年龄段,临床特征与成人相似,总体预后良好,但小年龄及继发于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