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3篇
医药卫生   28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的手术方式选择并初步分析其临床疗效。 方法84例(108侧)诊断为CTS并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式为腕管切开减压神经松解术或内镜下腕横韧带切断术,随访时根据患者术前是否有夜间因麻木、疼痛而醒来的病史将患者分为滑膜型CTS和卡压型CTS,并根据Kelly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滑膜型CTS患者45例(59侧),卡压型CTS患者39例(49侧),滑膜型CTS腕管切开减压术中可见大量滑膜增生及正中神经明显充血水肿,且滑膜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而卡压型CTS腕管切开减压术中见正中神经以机械性压迫改变为主,未见大量滑膜增生。74例(98侧)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0±19.2)个月,疗效根据Kelly标准评估,所有行腕管切开减压术患者随访时的优良率(94.9%)明显高于内镜手术患者(75.0%)(P=0.016),其中行腕管切开减压术的滑膜型CTS和卡压型CTS患者随访时优良率分别为95.6%和93.9%,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9),滑膜型CTS患者中行腕管切开减压术组优良率(95.6%)明显高于内镜手术组(62.5%)(P=0.020),而卡压型CTS患者行腕管切开减压术组优良率(93.9%)与内镜手术组(83.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6),行内镜手术的两种类型CTS病例数虽均较少,但卡压型CTS组患者的优良率(83.3%)大于滑膜型CTS组(62.5%)。 结论腕管切开减压神经松解术是手术治疗CTS确实有效的方法,内镜下腕横韧带切断术对于卡压型CTS患者可以达到和腕管切开减压手术相近的临床疗效,但对于滑膜型CTS患者则疗效不佳,应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02.
自锁空心加压防旋转刀片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医学仿真软件Mimics 10.0对股骨的CT图像进行处理,完成了股骨曲面初步的三维重建,并运用Geomagic Studio工程逆向软件进行了股骨NURBS曲而重构,建立几何模型.模拟自锁窄心加压防旋刀片固定股骨颈骨折并单腿站立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10.0进行接触分析,计算白锁空心加压防旋转刀片的应力分布和股骨的位移分布.自锁空心加压防旋刀片的最大MISES应力分布为133.179~182.417 MPa,股骨的最人位移为0.367~0.864 mm.提示自锁空心加压防旋刀片固定股骨颈骨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对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的肱骨近端骨折病例共计83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66.4岁(33~89岁)。术后平均随访23.5个月(10~51个月),采用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活动度评价术后肩关节功能。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活动度。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年龄组、不同骨折类型及是否有内科合并症组间的内固定相关及非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在全部83例患者中,共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3例合并两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18.1%,其中浅表感染1例、延迟愈合1例、术后大结节移位2例、接骨板撞击肩峰3例、螺钉穿出3例、肱骨头坏死3例、肱骨头内翻畸形愈合6例,有4例合并两种或以上并发症。四部分骨折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P=0.009)及非内固定相关并发症(P=0.003)的几率均远高于较为简单的骨折类型。相比较而言,年龄和内科合并症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影响。结论: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虽疗效较为肯定但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骨折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的年龄是影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合理的术前评估与计划、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不同OTA/AO分型的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后的并发症特点,并结合现有理论和“杠杆-支点重建”理论对不同分型并发症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20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 1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64例;年龄21 ~ 89岁[61(52,...  相似文献   
105.
背景: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是治疗踇外翻的常用术式,应用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的效果尚存争议。 目的:评价可吸收钉在踇外翻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8例中度踇外翻患者行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V形截骨后采用1枚2.7 mm可吸收螺钉固定,穿前足免负重鞋6~8周。 结果与结论:纳入的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8~46个月。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踇外翻角改善为15°~21°,平均(17.63±2.07)°;第1,2跖骨间角为7°~9°,平均(8.00±0.76)°;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踇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由术前的(70.13±7.10)分提高到术后的(92.75±7.30)分(P < 0.05)。说明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后使用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轻中度踇外翻疗效可靠,是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 关键词:可吸收螺钉;踇外翻;chevron截骨;踇趾;跖趾;趾间关节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2.024  相似文献   
106.
脊髓损伤临床常见且预后大多较差,损伤后病理过程相当复杂。近年来,神经系统疾病中类泛素修饰蛋白(SUMO)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SUMO是一类最新发现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蛋白,类泛素化修饰在人体中多个生理和病理生理学活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脊髓水肿、脊髓缺血/再灌注、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等过程中多种重要的蛋白分子均存在SUMO化修饰调控机制,SUMO相关蛋白的应用亦被证明可调节氧化应激延缓神经元的死亡,其与抗氧化剂等其他脊髓治疗性化合物联合使用有望用于预防缺血性损伤的神经保护,本文拟对脊髓损伤过程中有关SUMO化修饰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7.
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板钉内固定和肘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1999年1月至2009年5月期间经手术治疗的肱骨髁间骨折患者46例,经过平均17个月的随访,随访到38例.对所有随访患者进行Cassebaum评分,对关节置换患者加用Mayo评分和DASH评分.结果 采用Cassebaum评分标准评估患者的疗效,其中优22例,良8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78.9%(30/38);关节置换患者Mayo评分为75.0~90.0分,平均(84.4±1.7)分;DASH评分为25.0~75.0分,平均(41.1±0.8)分.1例鹰嘴截骨患者出现鹰嘴不愈合,1例伤口不愈合,2例有尺神经症状,1例肘关节屈伸肌力Ⅳ级.结论 根据骨折分型及患者情况合理运用内固定和肘关节置换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良好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icienty of operation in humeral intercondylar fractures by section, reposition, internal fixation by composition nail and replacement of elbow joint. Methods From January, 1999 to May, 2009, Forty-six cases of the humeral intercondylar fracture were treated with operation. Thirty-eight cases were followed for 17 months. Their affected elbow joint function were evaluated by Cassebaum rating system, patients treated with total elbow replacement evaluated by Mayo elbow score, DASH score additionally. Results According to Cassebaum rating system,there were 22 cases rated as excellent,eight cases rated as good,five cases rated as poor,three case rated as poor. The fineness rate is 78. 9% (30/38). Mayo score in patients with joint replacement ranged from 75.0 - 90. 0, averaged 84. 4 ± 1.7. DASH score ranged from 25.0 to 75.0,averaged 41. 1 ±0. 8. There was 1 case of superficial soft tissue nonhealing and 2 cases of ulna nerve symptoms. Myodynamia in elbow joint bend and stretch was Ⅳ in 1 cases. Conclusion It is a good method to treat the humeral intercondylar fracture with rational use of open reduction or elbow replacement according to fracture type and patient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08.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目的 探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1999年1月-2004年3月,采用非手术及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171例,男31例,女140例;年龄60-76岁,平均67.3岁。手术组95例,男19例,女76例;年龄60-76岁,平均69.1岁。按AO桡尺骨远端骨折的分型:B1型7例,B2型12例,B3型8例,C1型27例,C2型22例,C3型19例。非手术组76例,男12例,女64例;年龄60-69岁,平均65.1岁。按AO桡尺骨远端骨折的分型:A2型35例,A3型24例,Bl型5例.B2型4例,B3型3例,C1型2例,C2型1例,C3型2例。A型骨折首选闭合复位加石膏托外固定;对B型和C1型骨折在闭合复位不满意时首选切开复位“T”形纯钛金属板钉内固定;对C2和C3型骨折首选切开复位“T”形纯钛金属板钉内固定,当干骺端骨折线邻近关节面无法使用“T”形纯钛金属板钉固定时,采用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并根据术中复位的情况决定是否加克氏针内固定。此外对于骨质疏松严重的病例可选用带锁加压钢板内固定。结果 非手术组76例,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2个月.平均7个月;手术组9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6.5个月。X线显示骨折全部愈合。根据Aro关于Colles骨折复位后的功能评价:非手术组,优11例、良9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86.9%;手术组,优46例、良40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为90.6%。结论 对经关节面骨折且有明显关节面移位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可采用手术治疗,对简单干骺端骨折且骨质较好者可采用手法复位。  相似文献   
109.
平山病于1959年由日本学者Hirayama等[1]首次报道,以不对称的上肢远端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为首发症状,常累及手腕和手指并以骨间肌、小鱼际肌及前臂尺侧肌肉萎缩为著,主要见于亚裔青年男性[2]。Singh等[3]的研究发现,平山病患者以第一骨间背侧肌和小指展肌受累最为常见。发病年龄一般为20~30岁,男性多于女性,但也有儿童及中年发病的报道[4]。平山病症状常为单侧,约10%的患者出现双侧对称受累,且临床症状较重[5]。超过95%的患者可自觉寒冷环境中力弱加重[6]。临床体征为C7~T1脊髓节段支配的前臂、手部肌肉进行性萎缩,手、前臂肌力减弱,但肱桡肌不受累,可勾勒出典型的掌侧及背侧前臂肌肉萎缩的斜行边界,较少伴有感觉异常或锥体束征[2,7],受累肌肉收缩时可出现收缩震颤。患者肌肉牵张反射正常,锥体束征阴性,不伴有排尿异常及颅神经麻痹。Holla等[8]报道了1例罕见的肩胛带肌受累病例,患者肌无力从双上肢远端逐渐发展至近端,出现无法穿衣、梳头等症状,查体可见翼状肩胛和菱形肌、冈上肌、冈下肌、胸大肌及前锯肌肌肉萎缩。平山病起病隐匿,与运动神经元病相似,但预后不同,提高对此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尤为重要。MRI检查及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有助于平山病的诊断和评估。目前平山病的治疗根据病情决定:病程短、症状轻的一般选择非手术治疗(颈托);反之,则选择手术治疗。本文通过查阅近年平山病相关文献,分析其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期为平山病的诊治提供参考,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利用腰椎穿刺针结合outside-in缝合技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因半月板撕裂采用关节镜下利用腰椎穿刺针结合outside-in缝合技术治疗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病例95例,男36例,女59例;年龄16~77岁,平均(46.79±18.07)岁;左侧53例,右侧42例,致伤原因包括运动、扭伤等。根据Barrett标准判断半月板临床愈合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膝关节磁共振对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及康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95例患者随访时间22~36 个月,平均(28.32±3.98)个月。根据Barrett标准,90例(94.7%)患者获得半月板临床愈合。对比术前与术后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关节活动度和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手术部位感染、关节周围血管神经损伤、线结反应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关节镜下腰椎穿刺针结合outside-in缝合技术治疗半月板前角及体部撕裂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临床效果满意,可能是治疗半月板前角及体部撕裂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