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2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患者女性,64岁,双目失明4年,因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术后当夜发作呼吸困难,心肌酶升高,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节段性运动异常,心尖部变薄,几乎不动。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急性冠状动脉闭塞,诊断Takotsubo心肌病。  相似文献   
62.
目的对18例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消融同形室性早搏根治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18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14例,年龄19~45岁.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均有频发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书后,电生理检查和消融一次进行,标测和消融同形的室性早搏,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标测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处(消融靶点).靶点定位后进行射频消融,温度50~60度,能量30~40W.即刻成功标准为放电后10 s内同形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消失,且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不能诱发,观察30 min窦性心律稳定.随访成功标准为术后动态心电图24h室性早搏少于100个,无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结果18例患者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17例,其中1例存在2种形态的室性心动过速,分别于肺动脉瓣上及瓣下消融成功.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1例,于主动脉瓣上左Valsalva窦内消融成功.即刻成功17例.随访平均(23±14)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16例,复发2例,1例于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消融成功,另1例于术后6个月复发,未接受第2次消融.1例术后出现少量心包积液,经放置引流管后好转,无其他并发症.结论消融同形室性早搏是根治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3.
目的 分析逆钟向低位环折返不典型心房扑动的特点,评价CARTO标测系统对其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一57岁男性患者,因长期反复的心房扑动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常规放置右心房内导管、希氏束导管、冠状窦导管和标测消融导管。在心动过速中进行激动标测、电-解剖标测及三尖瓣环至峡部的连续性线性消融。以宽分离的双电位为射频消融的终点。结果 体表心电图和心内激动顺序提示为典型心房扑动。多部位拖带标测发现右心房侧壁远离折返环,低位右心房后壁在折返环上,峡部隐匿性拖带。进一步CARTO标测提示折返环沿下腔静脉逆钟向折返(尾头方向观)。进行峡部至三尖瓣环的连续性线性消融终止心动过速,并出现宽分离的双电位。随访6个月,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心房扑动复发。结论 逆钟向低位环折返不典型心房扑动可与典型心房扑动共用三尖瓣环与下腔静脉间的峡部作为缓慢传导区。峡部消融可以终止并消除心动过速。传统的标测方法容易漏诊,CARTO标测系统对折返环部位的判定有帮助。  相似文献   
64.
近年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逐渐被证明为一种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室内传导障碍患者的有效方法[1].但目前大多数CRT研究中人选患者为窦性心律的心力衰竭患者,对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65.
肺静脉隔离对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颤动易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肺静脉隔离(PVI)对犬的心房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易感性的影响。方法9条成年杂种犬,全麻下行颈交感-迷走神经干剥离术。静脉应用美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活性。分别于肺静脉消融前后在基础状态及迷走神经刺激时测量窦性周长(SCL)、右心耳(RAA)、左心耳(LAA)、冠状静脉窦近端(CSp)和冠状静脉窦远端(CSd)的不应期(ERP)及心房易感窗口(VW)。结果①PVI前迷走神经刺激能明显降低SCL(P<0.001),PVI后迷走神经刺激对SCL影响较小(P>0.05)。②PVI前,迷走神经刺激能明显缩短心房各部位ERP(P均<0.05)。PVI后,迷走神经刺激对心房ERP的影响较小(P均>0.05)。③PVI前后基础状态下测得的VW无变化。PVI后迷走神经介导的房颤诱发率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PVI能导致迷走神经介导的窦房结抑制、心房不应期缩短能力及房颤易感窗口增加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6.
患者男性,60岁,因"反复心悸40余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加多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心悸,伴大汗,持续30 min自行终止.之后心悸反复发作,憋气、刺激恶心等兴奋迷走神经方法可终止.近1个月发作频繁,1天可达数次,偶有头晕、黑朦,无确切晕厥史.  相似文献   
67.
目的评价三尖瓣环的传导时间在确定心房扑动(房扑)消融终点中的价值。方法19例经体表心电图证实为典型房扑的患者,在心动过速中根据房扑激动顺序及拖带标测证明折返环沿三尖瓣环运行。测定房扑周长(tachycardial interval,TCL)及起搏后间期(post-pacing interval,PPI)。在三尖瓣环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峡部消融,经冠状窦口及低位右心房起搏证明峡部双向阻滞。分别在冠状窦口、冠状窦远端及高位右心房刺激,用大头电极在峡部消融线上记录在3个部位起搏时的双电位间期(double potential interval,DPI),DPI=刺激信号至第二个电位间期(T2)-刺激信号至第一个电位间期(T1);三尖瓣环传导时间(tricuspid valve annulus conductiontime,TACT),TACT=(T1 T2)-(PPI-TCL);计算TACT/TCL。结果19例患者在消融术中均形成峡部双向阻滞,无并发症发生,停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平均随访(27±8)个月,复发1例,经再消融后成功。TCL为210~385ms(平均267·21±36·64ms),冠状窦近端测得的PPI为235~390ms(平均291·32±42·88ms),冠状窦远端PPI为273~450ms(平均334·25±43·04ms),高位右心房的PPI为230~385ms(平均277·13±35·91ms)。提示高位右心房及冠状窦口接近折返环(与TCL相比,P>0·05),而冠状窦远端远离折返环(与TCL相比,P<0·05)。经冠状窦口及低位右心房起搏证实峡部双向阻滞后,分别于冠状窦口、冠状窦远端及高位右心房起搏测定DPI,分别为(152·56±56·66)ms,(150·08±48·35)ms及(85·6±34·47)ms。高位右心房起搏时DPI与冠状窦起搏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部位计算的TACT分别为(234·72±58·03)ms、(219·73±40·87)ms,(232·3±43·24)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个部位计算的TACT/TCL分别为(0·87±0·14),(0·82±0·12)及(0·91±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尖瓣环传导时间不受起搏部位的影响,仅与环内折返运动时间长短有关。不论房扑周长的长短及双电位间期的大小,只要三尖瓣环传导时间与房扑周长之比接近于1,提示峡部完全阻滞。  相似文献   
68.
患者男性,60岁,因"反复心悸40余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加多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心悸,伴大汗,持续30 min自行终止.之后心悸反复发作,憋气、刺激恶心等兴奋迷走神经方法可终止.近1个月发作频繁,1天可达数次,偶有头晕、黑朦,无确切晕厥史.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在体动物实验中肺静脉隔离后迷走神经对心房电生理特点调节的影响. 方法10只成年杂种狗,给予全身麻醉和机械通气.显露和分离双侧的交感迷走神经干.给予Antenolol阻断交感影响.多极导管经皮穿刺放入右心耳,冠状窦的远端和近端,左房游离壁.  相似文献   
70.
对13例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后复发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237例未复发者进行比较,旨在为进一步降低复发率提供线索.结果:性别、心动过速病史及心动过速频率与复发率无关(P>0.05);成年组复发率高于童年及老年组(P<0.05);前50例RFCA患者复发率高于后200例(P<0.05)复发组的房室波比值、房室融合波时限、融合波提前程度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慢旁路的复发率高于普通旁路(P<0.05);普通旁路之间、不同部位的旁路之间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性(P>0.05);复发组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放电有效时间、放电次数、射频电流的功率及能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阻抗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术者的经验及靶点图特点是影响复发的主要因素;放电有效所需时间越长,复发可能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