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0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01.
严重心律失常的抢救─—经左锁骨下静脉紧急床边心脏起搏98例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朱纯石,谭桂明,张敏州,伍卫,王景峰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昭骥,陆东风,刘世明广东江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黄振文,卢伟明,张荫川广东连县人民医院白建南广东韶关市第一人民医...  相似文献   
102.
375例胸痹心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的:了解胸痹心痛的证型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为胸痹心痛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75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和冠脉造影检查,比较不同造影结果的证型特点.结果:冠脉狭窄组的血瘀证和痰浊证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均<0.05);无病变组的气滞证显著高于三支病变组(P<0.05);三支病变组的血瘀证和痰浊证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病变组(P均<0.05);双支病变组的痰浊证比例显著高于无病变组(P<0.05);不同冠脉造影结果及病变支数的证型虚实分布和证型相兼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结论:胸痹心痛的冠脉造影结果不同其证型特点不同,血瘀证和痰浊证是胸痹心痛危险证型.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分析我国中医医院ICU现状,为提高全国中医医院ICU总体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表格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分析全国三级甲等中医医院ICU的资料。结果 ICU平均床位数为(20.7±10.3)张,占医院总床位数的2%;88%为综合ICU,12%为专科ICU;床位平均使用率为84%。呼吸机、床旁多功能持续心电监护仪、血液净化仪与纤维支气管镜平均数与ICU平均床位数比值为分别为0.69、1.02、0.09与0.07。ICU医生与护士配置平均人数与ICU床位数比值分别为0.69与1.70。大多数中医医院ICU能够独立开展常见器官功能监测及功能支持。结论我国大部分三级甲等中医医院ICU规模及性质、设备配置和技术开展情况基本上符合《指南》要求,但人员配备未达标,核心医疗指标尚有较大进步空间。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观察通腑泻下中药灌肠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GIDF)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74例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7例.其中治疗组女14例,男23例,平均年龄(71.76±11.93)岁,对照组女17例,男20例,平均年龄(72.76±11.24)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通过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通冠胶囊不同剂量后适应以及缺血后适应方法对大鼠心肌梗死程度、心肌细胞凋亡状况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结扎心脏左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并随机分为6组.实验结束后每组半数行NBT染色法及称重法测定心肌梗死范围;半数进行免疫组化法测定BCL-2蛋白及BAX蛋白表达;并行TUNEL染色测定凋亡指数;心尖部心肌组织测MDA及SOD水平.结果 与SO组相比较,各组的梗死范围均明显增加(P<0.01),表明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与I/R组相比较,IPC组与通冠胶囊HD组均可明显降低心肌梗死范围(P<0.01);SO组仅个别细胞凋亡;I/R组凋亡的心肌细胞明显增加,通冠胶囊LD组凋亡的心肌细胞数量也较多,呈弥漫分布;IPC组、通冠胶囊MD组、HD组凋亡的心肌细胞数减少,IPC组、通冠胶囊MD组、HD组凋亡细胞呈散在分布;与IR组相比,IPC组、通冠胶囊MD组、HD组凋亡细胞教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O1组与IPO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O组相比较,其余各组反应心肌氧化损伤的心肌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IR组相比,IPC组、MD组、HD组心肌MDA含量下降、SOD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O组相比较,其余各组BCL-2及BAX蛋白表达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PC组、MD组及HD组BCL-2蛋白表达均高于IR组(P<0.01);IPc组BAX蛋白表达低于IR组(P<0.01).结论 通冠胶囊后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可通过降低局部氧自由基生成,升高BCL-2蛋白表达,提高BCL-2/BAX比值,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实现.通冠胶囊后适应可部分起到模拟缺血后适应的作用,且作用程度与剂量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6.
开展临床路径研究,提高中医院心肌梗死救治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今日美国》(USA Today)[1]公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医疗新闻,据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服务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 Medicaid Services, CMS)的最新数据分析显示,在美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肥胖、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增加等导致平均病死率不断攀升的年代,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住院病死率却下降了近0.5%。耶鲁大学的Harlan Krumhoz博士评价:对于突发心脏事件的处理和治疗,我们取得了未曾预料到的进步,我们正处于美国医疗史上的一个非凡时期。美国AMI尤其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下降是近20年不懈努力的结果,这对提高我们中医院AMI研究水平具有极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2]。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分阶段目标管理法在综合性重症监护室(ICU)临床教学中的运用和效果。方法对113名实习学生和轮训进修医师采用分阶段目标管理的教学方法,统一制订ICU轮训学习计划书,分3个阶段分别设立相应的教学目标,采取动态和静态评估相结合,分3个部分进行出科综合考核和评价。结果经过系统的ICU培训,学生和轮训医师对于ICU的各项专科知识与技能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结论在综合性ICU的临床教学中实施分阶段目标管理法,能明显提高轮训医师ICU的专科素质和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8.
患者,男,17岁,因眼睑红肿1个月,发热伴头面部红斑2周于2004年10月入院.患者既往体健.2004年9月初出现双侧上眼睑红斑、水肿,无痒痛,在外院就诊经眼药水(具体不详)滴眼后眼睑水肿可稍减轻,但红斑未退,且20 d后开始出现反复发热,体温波动于36.7~39.5℃,眼睑水肿加重,并出现头皮及鼻周鳞屑性红斑.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优化房室间期对病窦综合征患者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变化机制.方法:35例左心舒张功能不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术后7 d在超声心动图下调整个体化AV间期,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测定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E)、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E峰减速时间(DT)、等容舒张时间(IVRT)、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m)、左房容积指数(LAVI).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E/A(P<0.05)、E/Em降低(P<0.017),术后6个月IVRT、DT延长(P<0.017),E/A降低(P<0.05),E/Em、Ard-Ad、LAVI降低(P<0.017).结论:病窦综合征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进行优化AV间期治疗可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左心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通冠胶囊促进动脉损伤内皮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左颈总动脉内皮损伤模型,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模型组,治疗组给予通冠胶囊水煮液(600mg/kg)灌胃,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2mg/kg),模型组予生理盐水(10mL/kg);8周后,取材HE染色和弹力纤维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颈动脉内皮损伤处内膜面积(intima area,IA)、中膜面积(media area,MA)和内膜/中膜面积比(IA/MA),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和eNOS的表达,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NO水平。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IA和IA/MA均小于模型组(P<0.01),治疗组、对照组血管内膜VEGF、eNOS表达和血清NO水平与均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治疗组的血清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冠胶囊促进损伤内皮修复的分子机制可能与VEGF-AKT-eNOS-NO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