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1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109篇
医药卫生   298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29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研究PCR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突变(mutant analysis by PCR and restriction enzyme cleavage,MAPREC)技术和猴体神经毒力试验(monkey neurovirulence test,MNVT)评价同一批Ⅰ型Sabin株脊灰病毒神经毒力的结果差异。方法 采用MAPREC技术,检测Ⅰ型Sabin株脊灰病毒神经毒力关键位点480和525位点突变率;采用MNVT病理切片分析,评价Ⅰ型Sabin株脊灰病毒神经毒力。结果 MAPREC检测待测样品核酸480和525位点突变率均值为0.460%,低于高突变参考品的1.288%。MNVT切片结果分析表明,有效猴病变分值差合格。结论 对同一批样品,MAPREC与MNVT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摘要] 目的研究负压吸引联合前列地尔及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s,DFU)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DFU患者5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负压吸引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采取负压吸引联合前列地尔及依帕司他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创面缩小率、创面肉芽组织覆盖率,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厚度、创面细菌清除率及创面愈合时间。 结果2组创面缩小率均呈明显升高趋势,观察组创面缩小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创面肉芽组织覆盖率、肉芽组织生长厚度、细菌清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 结论负压吸引联合前列地尔及依帕司他治疗DFU患者效果显著,缩短溃疡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可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20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其中首次破裂198例,2次破裂10例;动脉瘤的位置:大脑前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45例,前交通动脉瘤56例,后交通动脉瘤78例,眼动脉瘤2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瘤3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瘤14例,颅内多发动脉瘤5例.病人分级:Hunt-Hess Ⅰ级12例,Ⅱ级114例,Ⅲ级76例,Ⅳ级5例,Ⅴ级1例.Fisher CT分级Ⅰ级2例,Ⅱ级17例,Ⅲ级164例,Ⅳ级25例.采用可脱卸弹簧圈(GDC、EDC、DCS、NXT、MicroPlex、HydroCoil)早期栓塞治疗,185例于3 d内治疗,23例于6 d内治疗.结果 208例中213个动脉瘤,100% 栓塞113个,95%栓塞89个,90% 栓塞11个.疗效按GOS分级:恢复良好者(Ⅴ级)196例(94.23%).中残(Ⅳ级)4例(1.92%);重残(Ⅲ级)3例(0.96%);植物状态生存(Ⅱ级)2例(0.96%),死亡(Ⅰ级)3例(1.44%).结论 采用可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rofileinterbodyfusiondevice,Zero—P)用于颈椎前路手术的初期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2年lO月,将Zero—P系统用于颈椎前路手术27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0例,脊髓型颈椎病4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13例。记录术前和术后3、12个月时颈部疼痛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disabilityindex,N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SF一36评分、颈椎曲度Cobb角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结果24例为单节段手术,3例为双节段手术,手术顺利,术中无明显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72±15)min,术中出血量(52.0±18.5)mL。术后随访6~27个月,平均13.5个月,无一例内固定失败。所有患者颈部及双上肢疼痛明显改善,颈部VAS评分由术前(6.7±2.O)分降低到末次随访时(1.9±0.8)分(P〈0.05),上肢疼痛由(5.5±1.6)分降低到(2.0±O.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功能明显改善,NDI评分由(44.21±11.50)%降低到(14.73±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所改善,JOA评分由(8.3±3.4)分提高到(14.6±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改善,SF-36中物理评分从(29.5±7.4)%改善至(50.6±9.1)%,心理评分从(33.7±6.4)%改善至(52.9±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Cobb角由术前(8.7±7.1)。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5.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有4例患者(其中女性3例,男性1例)出现轻度吞咽困难,3个月时仍有1例,6个月时完全消失。结论Zero—P系统用于颈椎前路手术操作简单,可显著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有效改善颈椎曲度,早期临床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胶质瘤U251细胞,分别用浓度为0 μmol/L、50 μmol/L、100 μmol/L、150 μmol/L白藜芦醇继续培养48 h,参考Lipofectamine2000TM说明书将pcDNA3.1/CD44(CD44过表达)、pcDNA3.1(过表达对照)等质粒转染胶质瘤U251细胞并培养24 h进行后续实验。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利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RT-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CD44、CyclinD1、CDK4、MMP2和MMP9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白藜芦醇明显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P<0.05),而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所以,用150 μmol/L白藜芦醇进行CD44干预实验。白藜芦醇明显抑制U251细胞CD44、CyclinD1、CDK4、MMP2和MMP9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而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CD44过表达明显抑制白藜芦醇对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 白藜芦醇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其机制与下调CD44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对比以不同方式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GB)对于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对127例患者分别于超声引导下间断给药(A组,n=45)、超声引导下连续给药(B组,n=42)及解剖定位盲法穿刺给药(C组,n=40)后行首次SGB,比较组间首次穿刺成功率、SGB成功率、药物跨越警戒点(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交汇处)者占比、霍纳综合征出现和维持时间差异及短期并发症情况;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药物跨越警戒点与声音嘶哑的关系。结果 A、B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及SGB成功率均高于C组(P均<0.05)。B组药物跨越警戒点者占比高于A组(P<0.05)。A、B组出现霍纳综合征时间均早于C组(P均<0.05);A组霍纳综合征维持时间最长,B组次之,C组最短,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A组2例、B组8例、 C组12例声音嘶哑,B、C组声音嘶哑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均<0.05);A组2例、B组2例、C组7例穿刺点疼痛;C组4例食管损伤,其穿刺点疼痛及食管损伤发生率均高于A、B组(P均<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间断给药法SGB较超声引导下连续给药及解剖定位盲法穿刺给药成功率高,维持时间长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9.
110.
摘要:目的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探讨中心静脉导管代替传统胸引流管在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的临 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11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胸外科收治的194例原发性肺大疱继 发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中心静脉导管组(CVC组)和28 F聚氯乙烯引流管组(28 F组)各97例。比较2组 临床效果、胸腔引流量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CVC组住院时间[(3.4±1.1)d vs.(5.9±1.7)d]、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 [(4.7±0.7)h vs(. 11.5±2.5)h]、带管时间[(34.9±5.4)h vs.(72.3±9.8)h]较 28 F 组时间短,疼痛评分(3.1±1.4 vs. 7.0± 2.5)、引流管口愈合不良发生率(100% vs. 93.8%)较 28 F 组低(均 P<0.05);2 组肺感染(1.0% vs.3.1%)、皮下气肿 (4.1% vs.2.1%)、持续漏气(1.0% vs. 3.1%)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在 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的效果优于传统胸腔引流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