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12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7 毫秒
91.
<正>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以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IBD临床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及便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未来,中国IBD患病率最高可能达到0. 1%,2025年的患病人数将超过150万,几乎与西方国家发  相似文献   
92.
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抑制肿瘤生长的新兴治疗方法,目前受到广泛关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通过抑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1/PD-L1)的活性,增强T细胞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由于CTLA-4、PD-1/PD-L1在调节机体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ICIs可能会导致机体正常耐受的缺失,从而导致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结肠炎为常见的irAEs之一。本文就ICIs相关结肠炎的发生率、临床表现、诊断、危险因素、发生机制、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3.
目的分析IRGM和ATG16L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中国汉族C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318例纳入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直接测序方法检测其IRGM和ATG16L1基因的基因型,比较两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CD组和正常对照组IRGM基因rs13361189位点、ATG16L1基因rs2241880位点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两组间2种基因相应的SNP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IRGM和ATG16L1基因的遗传变异与西方白种人CD的易感性相关,但是IRGM和ATG16L1基因多态性却与中国汉族人CD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4.
通过磷酸钙沉淀法将载体DNA转染Caco-2细胞。Caco-2细胞经不同浓度1,25-二羟维生素D3处理后,测定表达的荧光素酶活性。  相似文献   
95.
目的 研究江苏地区克罗恩病(CD)的临床特征,以加深对本地区CD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市立医院2006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临床资料完整的江苏地区CD243例,对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CD的发病率近6年逐渐增高.CD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5.68±12.38)岁,发病高峰年龄段为21~30岁.小肠型CD68例,结肠型CD84例,回结肠型CD91例.小肠型CD的平均诊断年龄为(38.45±13.59)岁,明显高于结肠型和回结肠型CD的平均诊断年龄(P<0.05).回结肠型重度患者明显比另两型多见(P<0.05),结肠型中度患者明显比回结肠型多见(P<0.05),小肠型与结肠型之间的轻度、中度和重度所占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型肠梗阻发生率明显高于另两型CD(P<0.05).结论 江苏地区C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年龄、病程和并发症发生率等均与国内其他地区相近.需重视小肠CT三维重建和内镜检查的重要作用,早期发现病变,减少并发症和手术率.  相似文献   
96.
庞智  郑家驹 《苏州医学杂志》2001,24(4):201-204,187
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重要的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势必对医疗保健工作带来严重的负担。虽然该病的病因仍不明确,但对其发病机理已有了较多的了解。现逐步明确该病的发生是由于包括个体易感性、肠道菌群和粘膜免疫的三种必需共同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致。肠粘膜免疫系统需要对局部微环境进行感应和识别,避免与肠道共生菌群发生反应(耐受),同时还要保持对病原体攻击的应答能力。在易感个体中,由于肠粘膜免疫系统对肠道菌群应答的调节功能发生障碍,导致IBD的发生。  相似文献   
97.
目的:观察胆宁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在改善临床症状,肝功能和血脂等指标的降低以及肝/脾CT比值的提高等方面的情况,为临床上更好地和更科学地应用胆宁片治疗NAFLD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NAFLD患者按就诊顺序以2:1随机分为2组,胆宁片治疗组100例,安慰剂对照组5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胆宁片治疗,安慰剂组给予安慰剂,每次5粒,每天3次,饭后半小时用温开水送服,3月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9.00%,安慰剂对照组总有效率56.00%,两组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治疗组ALT,AST和γ-GT与安慰剂组比较,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ALT,AST和γ-GT的比较,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ALT,AST,γ-GT,TG和TC水平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TG和TC与安慰剂组比较,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o.05),治疗组治疗前后TG和TC的比较,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肝/脾CT比值与安慰剂组比较,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O.05),治疗组治疗前后肝/脾CT比值比较,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安慰剂组治疗前后肝/脾CT比值比较,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应用胆宁片可以明显改善NAFLD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血脂指标和影像学表现,在现代生活方式下NAFLD患者日趋增多的情况中胆宁片是治疗NAFLD的安全有效地中成药。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外周血Th1和Th17细胞水平对IBD发病及活动度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健康对照者40例和IBD患者81例[其中克罗恩病(CD)39例,溃疡性结肠炎(UC)42例],采集外周血标本。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PMA及伊屋诺霉素联合刺激、培养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1和Th17细胞在外周血CD+4T细胞中的百分比,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1)CD组及UC组Th1细胞百分比[(38.32±16.18)%和(34.23±11.60)%]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4.58±10.02)%](P值均<0.01),而CD组及U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及UC缓解期患者的Th1细胞百分比均低于活动期患者[(26.50±9.24)%比(48.46±13.83)%,P<0.01;(30.05±7.41)%比(37.68±13.35)%,P<0.05]。(2)CD组及UC组Th17细胞百分比[(2.51±1.59)%和(4.15±2.75)%]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44±0.73)%](P值均<0.01),且UC组这一比例高于CD组(P<0.01);CD及UC活动期患者的Th17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3.39±1.56)%比(1.48±0.81)%,(5.77±2.77)%比(2.18±0.59)%,P值均<0.01]。(3)UC组外周血Th17/Th1比值(0.14±0.11)高于CD组(0.08±0.06)和健康对照组(0.07±0.06),P值均<0.01。结论 IBD患者外周血中Th1、Th17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较健康人群明显升高,且与IBD活动度密切相关。Th1和Th17细胞在IBD发病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
天青A树脂复合物用于胃泌酸功能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泌酸功能测定传统上多通过插入鼻胃管抽取胃液进行测定,但插入鼻胃管给患带来不适,且方法欠可靠。试图采用非侵入法,安全可靠地定量测定胃泌酸功能已有很多报道。Segal最早报道了使用阳离子交换指示剂复合物如天青A树脂复合物来测定胃泌功能,其优点是不需插入鼻胃管,操作简便,结果可靠。本即应用该法对21例正常人进行了尿中天青A含量的测定,并与传统使用的五肽胃泌素刺激试验进行了对比。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0.
鲨鱼软骨粉(SCP)伍用“425”制剂(当归根提取物),使成鲨鱼软骨粉合剂,用以研究感染日本血吸虫3wk的BALB/c小鼠经口服用SCP合剂后4wk(相当于感染后7wk)诱导的抗血吸虫性纤维化效应及其机制。测定实验小鼠肝内血吸虫卵肉芽肿(SEG)大小和纤维化程度;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抗体IgG及其亚类IgG1水平(OD均值);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细胞均数和比值。实验结果:服用SCP合剂(Ⅰ组)和单用SCP(Ⅲ组)小鼠的SEG大小均显著小于感染对照鼠(Ⅳ组),且前两者肝内血吸虫性纤维化均已消失,而后者显示严重的肝纤维化。单用“425”制剂(Ⅱ组)与Ⅰ组和Ⅲ组的血吸虫卵肉芽肿减小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Ⅱ组仍呈现轻度的肝血吸虫性纤维化。Ⅰ组和Ⅲ组的CD4+/CD8+比值(1.70~1.88)明显高于Ⅱ组(0.95);Ⅰ组和Ⅱ组的IgG和IgG1水平均显著高于Ⅲ组和Ⅳ组。结果表明,服用SCP合剂和单用SCP小鼠,均能诱导明显的抗肝血吸虫性纤维化效应,若单用“425”制剂,则仅显示轻度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与细胞免疫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