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32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5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分析5个中国人先天性长QT综合征(longQTsyndrome,LQTS)家系的基因型和表型的关联性。方法5个家系的成员行临床检查,采集静息心电图。人工测量QT、T波顶点至T波终点之间的间距(Tpeak-Tend,Tp-e)及判断T波的形态。应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tandemrepeat,STR)的位点确定染色体单体型,行连锁分析确定基因型。结果4个家系为LQT2型,1个家系为LQT3型。5个家系中发现了21个基因携带者(男性14例,女性7例),患者的平均QTc和Tp-e分别是(0.56±0.04)s和(0.16±0.04)s。43%(9/21)的患者QTc≤0.46s。50%的患者有临床症状。3例猝死的患者中的2例(67%)以猝死作为首发症状。结论对LQTS患者进行基因型和表型的关联性研究,将有助于了解LQTS的临床特点以及指导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2.
83.
我院在1974~1992年期间共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400例,其中5例发生了心内膜电极导管损伤、断裂。其原因主要是医源性损伤4例和电极老化1例。为了预防,提出训练有素的手术者,选用高质量的起搏系统、避免患肢过强活动是减少心内膜电极导管损伤断裂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4.
Infusa Sleeve导管血管内局部给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InfusaSleeve(IS)导管局部给药的可行性。方法:13只家兔随机分成A组(n=8)和B组(n=5),给药压力分别为607.9kPa(6个标准大气压)(A组)和202.6kPa(2个标准大气压)(B组),用标准血管成形导管损伤腹主动脉下端后,经IS导管向腹主动脉下端球囊损伤处局部注入1ml放射性同位素锝标记的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注射液。术后30分钟、6小时、24小时分别处死动物后,取两组动物靶点血管(腹主动脉下端)、心、肝、骨骼肌、小肠、血液、非靶点血管(肺动脉)组织,用γ计数仪计数后称组织重量。结果:A组和B组给药后30分钟靶点血管局部的放射强度分别占给药总量的49.250%和22.000%、分别是血液的45倍和8倍、是非靶点血管的70倍和12倍。靶点血管局部放射强度A组大于B组(P<0.05)。6小时和24小时后靶点血管局部放射强度占给药总量的0.343%(A组)和0.255%(A组)。结论:IS导管可经血管局部靶向给药。IS导管局部导入的药物浓度呈压力依赖性。  相似文献   
85.
心率变异性(HRV)是分析检测心脏自主神经调节的一项非侵入性方法,反映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平衡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被认为是评价自主神经功能无创且敏感的方法〔1〕。诸多研究显示,许多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均表现出明显的HRV减低〔2〕。糖尿病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脉压(PP)与冠状动脉病变(CAD)程度的关系。方法:对515例因胸痛而住院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分析确诊的338例冠心病患者和177例非冠心病患者的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压(MAP)、PP和CAD支数等临床特点。结果:①与非冠心病患者相比,冠心病患者的年龄、SBP、MAP和PP均增加,男性和并发高血压病(EH)比例均增加(P0.05,P0.01)。②随着CAD支数的逐渐增加,年龄增加的变化,以及男性和并发EH比例增加的变化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均P0.01);SBP和PP增加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与非冠心病患者相比,1支病变、2支病变和3支病变患者的年龄、SBP、MAP和PP增加,男性和并发EH比例均增加(P0.05,P0.01);3支病变与1支病变相比年龄增加(P0.05)。③随着PP的逐渐增加,冠心病患者的年龄、SBP、MAP和CAD支数均逐渐增加,并发EH比例亦逐渐增加,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均P0.01);男性比例呈减低改变,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P水平与CAD有显著的关系:PP增大者,其CAD支数增加;而PP的增加与年龄和并发EH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7.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完全再血管化(CR)与非完全再血管化(ICR)的远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在美国犹他大学LDS医院研修时参与的4948例CH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PCI)CR与ICR的远期随访结果。结果:多支冠状动脉病变PCI-ICR与PCI-CR相比,PCI-ICR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MI)、再行CABG、重复PCI、再发心绞痛以及死亡的比率均稍高于PCI-CR组,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单支多处病变PCI-ICR与PCI-CR相比,1年再发心绞痛及再行CAGB较高(P<0.01),但MI及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HD患者PCI-ICR的策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8.
将153例植入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病人按照我院对SSS的分型标准分为A(单纯窦性心动过缓)、B(慢-快综合征)、C(混合型)三型。平均随访6.4(1~17)年。结果表明SSS具有病程长(1~44.5年)、病情发展缓慢、远期随访死亡率(3.9%)低、预后相对良好等特点。三型中A型无1例发生心力衰竭与死亡,预后较好。C型中心力衰竭与死亡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型(P<0.05),预后相对较差。新发生心房颤动者8例占5.2%、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者1例占0.65%。提示初诊时房室传导功能正常者远期随访发生阻滞者极低。故A型SSS的房室传功能正常、无明显快速心律失常者,是AAI起搏方式理想的适应证。本分型法不仅反映了临床和电生理特征,对提示预后和选择起搏方式等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9.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T波极性变化与左室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出现ST段抬高、T波倒置及Q波等 ,但在心肌梗死慢性期一些患者T波恢复正常 ,而有的患者T波持续倒置。对AMI后T波的变化与左室心功能之间关系研究甚少。本文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1 995~ 2 0 0 0年在我科CCU病房住院的 1 1 6例前壁AMI患者 ,其中排除 1 1例有左束支和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 ,入选为 1 0 5例。按心肌梗死后 6个月时心电图T波的极性分为两组 :T波倒置组( 4 5例 )和T波直立组 ( 60例 )。 5 0例无AMI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前壁…  相似文献   
90.
VVI和AAI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的远期随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并比较VVI、AAI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 (病窦 )的远期效果。方法 分别对87例、62例病窦患者的VVI、AAI起搏治疗进行临床、心电图、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定期随访 ,随访时间分别为 (60± 3 8)个月和 (3 6± 1 4 )个月。结果 心房颤动的发生率VVI组 (3 4 5 % )明显较AAI组(3 0 % )高 (P <0 0 1) ;血栓栓塞发生率 :VVI组为 10 4 % ,AAI组为 0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心胸比值 :VVI组从术前 0 5 2± 0 0 9增大到术后 0 62± 0 13 (P <0 0 5 ) ,而AAI组无变化 ;VVI组 8例 (9 2 % )发生了心源性死亡 ,而AAI组无 1例发生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AAI起搏远期随访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心原性死亡等的发生率明显较VVI起搏低。对病窦患者的预后 ,AAI起搏明显优于VVI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