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32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5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药物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液凝血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进一步对血液凝血机制的影响。方法:两家医院近年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控制血压、脑保护、降糖、调脂等常规治疗,其中观察组同时应用奥扎格雷钠80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均为每日1次治疗,疗程14d,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标准化比值时(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血液凝血指标的影响。结果: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总有效率经治疗后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后明显降低,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GCS评分治疗后明显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标准化比值时(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更显著,且安全性好,可以明显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滞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药物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冠状动脉灌注的犬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模型,同步记录左心室内膜、中层、外膜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跨壁心电图,观察不同浓度D-Sotalol对动作电位时间(APD)、QT间期、跨壁复极离散度(TDR)、早期后除极(EAD)及Tdp发生的影响。结果浓度为0~100μmol/L的D-Sotalol呈剂量依赖性地延长各层细胞APD,尤以中层细胞最为显著(P<0.05),因而增加TDR;D-Sotalol在中层细胞可诱发EAD,触发室性早博并形成跨壁折返导致Tdp。结论 D-Sotalol在中层细胞诱发EAD、R on T室性早博是其致Tdp的始动因子,在TDR增加的基础上形成跨室壁折返是Tdp得以维持的关键。  相似文献   
63.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后期转归,尽管目前以纠正神经-内分泌亢进为主的药物治疗得到广泛应用,仍有相当比例患者存在生活质量不佳和预后不良.近年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已成为心室间或左心室壁各节段非同步的标准治疗,但符合上述标准的CHF患者比例不足50%[1].接受CRT的患者中,30%存在CRT无应答[2].究其原因,上述治疗未能解决心肌细胞收缩乏力这一根本问题.绝对不应期的电刺激(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electrical stimulation,ARPES)可增强正常和衰竭心肌的收缩力[3-5],该治疗又被称为心脏收缩性调节(cardiac contractility modulation,CCM).近来研究发现,CCM治疗能显著改善CHF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运动耐力[6 ]且不受心肌同步性与否的影响[7].与正性肌力药物不同,CCM在显著改善心脏收缩功能时并不增加心肌的氧消耗[8].现就CCM在CHF 治疗中的最新进展做一汇总.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在我科住院的146例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行TCD与DSA检查的临床资料,并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TCD检测209支中颅内狭窄动脉与DSA检测符合189支,其中20条TCD诊断狭窄的动脉DSA检测正常。DSA检测发现另外34条狭窄的动脉TCD检查正常。以DSA检测结果为标准,可计算出TCD诊断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84.75%,特异性98.51%。结论:TCD和DSA既有一致性也有互补性,都是检测脑动脉狭窄必不可少的检测手段,两者应该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65.
1974年7月~1996年11月我院共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616例,共随访229例。男142例、女87例,年龄61.2±11.2(21~91)岁,<60岁113例,≥60岁116例。其中病窦综合征(SSS)137例(59.8%)、房室阻滞(AVB)9...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伊文思兰对于经冠脉灌注的兔左室心肌组织块灌注范围显示效果及跨膜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 制做兔左心室游离壁楔形组织块 ,经回旋支持续灌注台式液。采用浮置的玻璃微电极同步记录内、中、外层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并记录跨壁心电图。分析伊文思兰灌注前、灌注 30 min后组织块显色情况及不同频率刺激下内、中、外层跨膜动作电位时程和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结果 伊文思兰可清晰显示灌注范围 ,且 30 m in后颜色仍保持不变 ;在 5 0 0~ 4 0 0 0 ms刺激作用下 ,伊文思兰灌注前与灌注 30 m in后动作电位时程、跨壁复极离散度无显著变化 (P>0 .0 5 ) ,灌注过程中组织块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伊文思兰可以作为组织块灌注范围的显示剂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药物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冠状动脉灌注的犬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模型,
同步记录左心室内膜、中层、外膜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跨壁心电图,观察不同浓度D-Sotalol对动作电位时间(APD)、QT间期、
跨壁复极离散度(TDR)、早期后除极(EAD)及Tdp发生的影响。结果浓度为0~100 μmol/L的D-Sotalol呈剂量依赖性地延长
各层细胞APD,尤以中层细胞最为显著(P<0.05),因而增加TDR;D-Sotalol在中层细胞可诱发EAD,触发室性早博并形成跨壁
折返导致Tdp。结论D-Sotalol在中层细胞诱发EAD、R on T室性早博是其致Tdp的始动因子,在TDR增加的基础上形成跨室
壁折返是Tdp得以维持的关键。
  相似文献   
68.
心电图异常J波和J波综合征是心脏性猝死高危预警的一个新指标.本文从J波综合征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J波形成的细胞电生理和离子流机制,并就其在心脏性猝死中的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9.
心电图异常J波和J波综合征是心脏性猝死高危预警的一个新指标。本文从J波综合征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J波形成的细胞电生理和离子流机制,并就其在心脏性猝死中的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0.
介入性心脏病学在近 2 0年内飞速发展 ,已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的有效手段 ,但是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问题远没有解决 ,尚未证实任何一种药物能有效地防止再狭窄 ,血管内支架的应用虽可以部分降低再狭窄率 ,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仍可高达15 %~ 30 % ,且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更为棘手。因此 ,寻求一种有效且临床实用的防止再狭窄的方法 ,已成为介入性心脏病学发展的当务之急。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初步临床试验 ,血管内近距离放射治疗(brachytherapy)可以减少再狭窄率 ,是一项有前途的技术。本文对冠状动脉血管内近距离放射治疗预防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