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9篇
医药卫生   17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共15个椎体,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经皮经椎弓根球囊扩张注入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术前、术后1天和术后6月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和疼痛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11例患者15个椎体手术均取得成功,未出现神经损害、骨水泥外渗和肺栓塞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10.3个月,所有患者腰背痛症状均在术后基本缓解,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操作简单、安全,可有效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62.
目的评价基于构思-设计-实现-运用(CDIO)模式的创新思维在经皮内镜下腰椎手术集液方法持续质量改进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对经皮内镜下腰椎手术灌注液集液效果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发挥小组成员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思维能力,对集液方法进行不断改进并定期反馈。结果持续质量不断改进后仅3例术者手术衣衣袖被溅湿,余均未见浸湿情况发生,较改进前手术单、术者手术衣、手术间地面浸湿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1);巡回护士用手术巾吸湿地面以及手术一助吸引排出液体的工作量较改进前均明显降低(P<0.01);手术医生和巡回护士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P<0.01);成员创新思维能力提高(P<0.05)。结论应用CDIO模式在持续质量改进过程中能提高经皮内镜下腰椎手术中灌注液集液的有效性,明显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并降低手术间地面污染的发生率,同时提高小组成员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手术护理质量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63.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波及后外柱的复杂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3—2012-03经前后联合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波及后外柱的复杂Pilon骨折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8~24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32例切口一期愈合,10例二期愈合,10~21 d拆线。除1例出现骨不愈合再次行自体髂骨植骨后愈合,其余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时间17~21周,平均19周。除3例骨折关节面出现1.5 mm移位外,其余骨折均未发生明显短缩、成角及旋转等畸形。疗效采用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优18例,良15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78.6%。结论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并根据三柱理论治疗波及后外柱的复杂Pilon骨折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4.
下颈椎不稳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早期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下颈椎不稳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早期发病的关系。方法:对76例OPLL患及30例正常人行颈椎X线摄片、CT及MRI检查。在颈椎屈面/伸展侧位片上测量全颈椎活动范围、椎体水平移位及成角程度,根据MRI T2加权像观察脊髓内高信号变化,并与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结果:OPLL患颈椎屈伸范围比正常人明显减小(P<0.01),下颈椎不稳发生率比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OPLL合并下颈椎不稳的患,神经系统受损程度和脊髓受压程度不平行,产生重于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症状。结论:下颈椎不稳加速OPLL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5.
下颈椎不稳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早期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颈椎不稳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早期发病的关系。方法对76例OPLL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行颈椎X线摄片、CT及MRI检查。在颈椎屈曲/伸展侧位片上测量全颈椎活动范围、椎体水平移位及成角程度,根据MRIT2加权像观察脊髓内高信号变化,并与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结果OPLL患者颈椎屈伸范围比正常人明显减小(P<0.01),下颈椎不稳发生率比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OPLL合并下颈椎不稳的患者,神经系统受损程度和脊髓受压程度不平行,产生重于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症状。结论下颈椎不稳加速OPLL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6.
背景慢性颈脊髓压迫症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没有完全阐明.目的建立兔慢性颈脊髓腹侧压迫模型,探讨脊髓慢性压迫后的病理和电生理的改变.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观察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和一所军医大学医院骨科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2-06/2003-04在南通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和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12周龄健康中国大白兔6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3.0k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实验组54只.方法经颈前入路C5椎体置入钛合金螺钉,进行渐进性加压,建立慢性颈脊髓压迫模型. 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组织学检查.②电生理检查.次要结局神经功能评分.结果48只白兔进入结果分析,其中正常对照组6只,实验组42只.实验组有31只出现脊髓病症状,改良Tarlov运动功能评分均为3分;其他11只无脊髓病症状评分为4分.正常对照组动物、实验组未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动物和实验组中出现慢性脊髓压迫症状动物的CSEP N1波潜伏期分别为(9.11±1.61),(11.36±2.17),(17.55±3.73)ms.实验组中出现慢性脊髓压迫症状的动物的皮质体感诱发电位(CSEP)N1波,与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未出现脊髓压迫症状的动物相比,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本模型可模拟临床慢性颈脊髓压迫症的发病过程.脊髓压迫程度越重,越容易出现慢性脊髓压迫症状,CSEP N1波潜伏期也越延长.脊髓的病理损害也越重.  相似文献   
167.
前路摘除骨化灶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引起的脊髓病可引起椎体前内侧静脉丛出血、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而前路漂浮法风险则较小。作者应用前路漂浮法治疗63例颈椎OPLL引起的脊髓病,其中男45例,女18例,手术时的年龄36~74岁,平均57岁。手术后随访均超过10年,平均13年。手术结果应用JOA评分。手术设计根据OPLL的长度和宽度,以及脊髓造影充盈缺损的范围。减压范围包括上下方肥厚的韧带,宽度大于20~25mm。用髂骨或腓骨融合,部分病人应用螺钉或前路  相似文献   
168.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残留麻木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下肢残留麻木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01—01/2005-02选择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后路髓核摘除术,术后常规应用美洛西林6g预防感染,地塞米松10mg和速尿20mg脱水,止血敏3g和止血芳酸400mg止血。术后3d开始直腿抬高锻炼以减轻术后神经根粘连,1周后用五点支撑法锻炼腰背肌,3周后在腰围保护下下地活动,腰围使用1个月,术后3个月恢复轻工作,半年恢复原工作。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腰椎间盘CT扫描,根据日本骨科学会腰椎29分评分法(JOA)进行评分,术中记录受压神经根直径。术后10d,1,3,12个月进行随访,记录下肢麻木发生率。 结果 纳入患者8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麻木发生率76%,术后10d,1,3,12个月下肢残留麻木率分别为34%,25%,22%,21%。术后12个月旁侧型突出、中央型突出、极外侧型突出的患者下肢残留麻木发生率分别为21%.9%,67%。术后12个月椎间盘钙化的患者下肢残留麻木发生率为65%。术后下肢残留麻木与手术年龄、受累神经根直径有关,与病程和术前JOA评分无关。 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部分患者残留下肢麻木,术后12个月麻木发生率为21%,推测神经组织的潜在恢复能力影响下肢麻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9.
多媒体教学课件在骨科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志明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2(23):2208-2208,F0003
目的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探讨和尝试多媒体教学课件应用于骨科教学。方法 借助大学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Power Point、Author ware、Flash等软件、图片和视频将教学信息直接、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结果 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结论 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应掌握重点、突出设计、教与学互动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合理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尺度,多媒体画面的设计和动画的选取切忌繁琐,强调课堂教学的成功仍然不能忽略教师的素质。  相似文献   
170.
目的 探讨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教学模式联合3D打印在骶骨肿瘤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7年至2018年在本院学习的本科实习生和住培学员共108名,按在院学习时间分为CBL教学组(n=53)和CBL联合3D打印教学组(n=55)。其中联合教学组在CBL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数据重建并打印出骶骨肿瘤的3D模型,对肿瘤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进行术前教学。分别评估两组的考试成绩,学生进行自我鉴定问卷调查(包括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应用stata 14.0对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单侧)。结果 CBL教学组学员考核成绩(75.90±6.70),低于CBL联合3D打印教学组(83.60±7.40)。CBL联合3D打印教学组在学习兴趣、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优于CBL模式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团队合作能力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合3D打印的CBL教学在本科实习生和住培学员教学中,能提升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骶骨肿瘤的临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