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2篇
  免费   279篇
  国内免费   45篇
医药卫生   247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46篇
  2000年   287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1年   3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31.
新时代下医学模式发生极大转变,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适应学科发展、德才兼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影像技术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天津医科大学充分利用学校医学影像学学科临床、科研优势带动影像技术学科发展,对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2.
通过系列“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建设办学特色鲜明、专业结构适应国家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的特色护理专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人才队伍培养,着力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发展的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结合中国健康事业发展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一体的“全人教育”理念,创建了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1234”培养模式,即一条主线、两个能力、三个体系、四个体现。即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主线,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构建本科护理学通科教育与专科化培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以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重要途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教育教学中体现以素质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体现强化基础,拓宽视野;体现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体现为职业持续发展奠定获取和再生知识能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33.
本文以实验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引入教学新理念,探索教学新模式。利用实验教学平台,摸索基于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与过程,目的是探讨课堂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实践证明,自主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验教学过程以主动探索代替被动思考,以自主学习代替被动灌输,是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大趋势。  相似文献   
34.
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对医学人才质量要求逐步提高。地方医学院校是医学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将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同时,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发生变革。本文以桂林医学院临床医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实践为例,通过对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课堂改革、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建设经验进行探索,以专业特色发展需求,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内需动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医者之心(HEART)课程中“临床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环节”对关怀能力养成的效果,对该课程纳入“临床早期接触”的教学设计做小结。方法编纂临床早期接触中的“隐性课程”体验问卷,对参加医者之心(HEART)课程的临床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环节的学生进行事后访问及问卷调查,以此评估“隐形课程”对医学生关怀能力养成的初步情况。 结果医学实习生对各种具有隐性课程内涵举措的各个维度对其关怀能力培育的帮助,均呈偏正向的态度。“带教教师教学示范”“关怀展现”“专业胜任能力对学生关怀能力影响”这3个构面的强弱程度,会因“学生临床早期接触时长”“带教教师年资”“临床早期接触过程满意程度”的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结论“临床早期接触各类组织形式”对第一次进入临床体验的医学生关怀能力认知有重要影响,典范学习及同伴影响对医学生关怀能力认知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6.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新背景下,如何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实验整合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是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以临床医学本科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医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通过基础学科横向、基础临床纵向和理论实践双向融合方式,从教学团队、教学体系和内容、教学模式、思政和专业教育、网上资源5个方面整合,进行“实践赋能,创新驱动”的整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和构建。  相似文献   
37.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以持续性的紧张不安,伴有显著的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病理性焦虑,其心理症状、躯体症状和行为表现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发展,给学生个人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痛苦和负担。因传统药物治疗易出现药物耐受、药物依赖以及停药后反复等不良情况,所以心理治疗占据重要席位。通过以中医形神理论和七情学说为基础,在大量文献梳理研究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了以“劝说开导、五脏情志相胜、移情易性”为核心的大学生广泛性焦虑障碍心理干预措施,并将修心疗法、情境疗法、脱敏疗法用于大学生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校园预防。在为大学生广泛焦虑障碍的防治开出中医药方的同时,可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目的 研究晚期肿瘤患者营养状况与焦虑、抑郁不良情绪的相关性。方法 筛选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重庆市 巴南区人民医院肿瘤科住院的晚期肿瘤患者,调查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评分、体质指数(BMI)、血液学指标(总蛋白、 白蛋白、血红蛋白);用住院患者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晚期肿瘤患者营养状况与焦 虑、抑郁之间的关系。结果 1501例晚期肿瘤患者中 22.39%(336/1501)的患者 BMI<18.5 kg/m2,NRS 2002≥3 分发生率为 56.70%(851/1501)。存在营养风险患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以及BMI更低;比较不同癌种,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营养不 足及存在营养风险比例最高。焦虑症状阳性率为78.61%(1180/1501),抑郁症状阳性率为69.62%(1045/1501),NRS 2002评分 与焦虑、抑郁呈正相关;BMI与焦虑、抑郁呈负相关。结论 晚期肿瘤患者营养不足、营养风险发生率高,焦虑、抑郁不良情绪普 遍,NRS 2002评分越高,BMI越低,焦虑抑郁程度越重。针对营养风险高、营养不足的晚期肿瘤患者我们应加强营养治疗以及 对焦虑、抑郁不良情绪的干预。  相似文献   
39.
“大健康”背景下,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医学研究生岗位胜任力,滨州医学院紧紧围绕“岗位胜任力”的核心,从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两个“经度”入手,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科交叉思维和国际视野4个“纬度”,实施培养模式改革。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经度,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分类遴选考核体系,构建“四位一体” +“思政贯通”的导师培训体系,开展“医学+X”交叉融合工程,组建国际化导师队伍,全面提高研究生导师岗位胜任力。在研究生培养经度,构建科学学位科研素养全周期覆盖、专业学位 “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建立“医学+X”医学研究生交叉培养体系和“S-P-R-I国际化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学科交叉能力,拓宽国际视野,提升研究生岗位胜任力。自新模式实施以来,切实提升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科交叉思维和国际视野,岗位胜任力显著提高,深受就业单位欢迎,就业率近100%,均从事医学科研或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40.
在教学中引入医学微生物学史,可以从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人类政治的影响,以及对人类文化的影响等三方面阐明微生物学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在历史长轴上为学生构建纵向的教学情境,从而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