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39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分析了眼眶横纹肌肉瘤8例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报告典型病例2例儿童患者,一侧眼球突出,眼眶肿块,视力丧失,眼肌麻痹,疼痛水肿,且进展较快者应考虑横纹肌肉瘤,最后诊断需要活检确立。单纯眶内容切除的疗效往往不满意,近年采用综合疗法,5年治愈率明显提高。据本组病例,以放射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2.
自发性蜘蛛膜下腔出血是神經科常見疾病,临床症状为突然头暈头痛、恶心呕吐、偏瘫昏迷,甚者死亡。詳細检查往往发現多种眼征,視网膜前出血为典型眼部症状。近一年內,本院发現4例,摘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3.
背景 嗜神经侵袭是泪腺腺样囊性癌(ACC)有别于其他泪腺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涎腺ACC嗜神经侵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GDNF对ACC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调控作用尚需进一步探讨. 目的 研究GDNF对体外培养的人ACC-2细胞增生和迁移能力的影响,为进一步明确ACC的神经侵袭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将ACC-2细胞系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FBS)、100 U/ml(商品单位)青霉素、0.1 g/L链霉素的RPMI-1640培养液中进行常规培养和传代,取对数生长期的ACC-2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以2×104个/ml的密度接种于96孔板中,实验组加入终质量浓度分别为20、60、80、100、120 μg/L的GDNF,对照组为仅含10% FBS的RPMI-1640培养液.细胞培养48 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CC-2细胞中GDNF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GDNF作用不同时间后人ACC-2细胞的吸光度(A570)值;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GDNF作用不同时间后迁移的ACC-2细胞数目.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GDNF可在ACC-2细胞的细胞质中表达.标准培养48 h后,随着GDNF质量浓度的提高,ACC-2细胞A570值明显增加,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36,P=0.026).与对照组比较,各质量浓度GDNF组ACC-2细胞A570值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 μg/L GDNF作用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ACC-2细胞A570值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9.979,P=0.000),各时间点GDNF组间ACC-2细胞A570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总体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3.212,P=0.003).GDNF作用细胞30 h后,随着GDNF质量浓度的增加,ACC-2细胞迁移数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4.886,P=0.000).用100 μg/L GDNF培养24、30、40 h,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ACC-2细胞系迁移数量明显增加,且各时间点GDNF组细胞迁移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何=46.747,P=0.000;F组别=63.786,P=0.000). 结论 GDNF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人ACC-2细胞的增生和迁移能力,并且分别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64.
目的:本文总结44例眼眶神经鞘瘤病理分型与其B超和CDI影像学表现,分析其不同分型中囊性变和血管分布量与其在超声和CDI影像表现是否存在一定关系。
  方法:回顾2001-01/2008-12眼眶神经鞘瘤44例的病理和B超检查,42例CDI检查,分析各型病理含囊变例数,含血管例数及各型间比较;分析超声回声不均匀与病理所见囊变,和CDI血流情况与病理所见血管的相关性。结果:各型间比较神经鞘瘤含有囊结构为Antoni A型中较多,混合型次之, Antoni B型最少,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含较大血管结构是Antoni B型比例最高,混合型次之,Antoni A型第三,但是缺乏统计学意义。超声显示内回声不均匀与病理见囊病的符合率为50.0%,内回声均匀,未见囊变的符合率为69.3%。 CDI检查B型肿瘤查到血流信号占83.0%,A型占59.2%,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CDI 显示较多的血流信号与病理符合率100%,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眼眶神经鞘瘤多为A型和B型结构混合存在,以A型为主较多见,病理特征除细胞学特点外,A型区多见囊变。 B型区血管多见。超声波检查内回声的改变能准确反应组织结构,其内回声的不均质性,与肿瘤内囊变区相符。 CDI血流信号能准确反映肿瘤内血管分布。  相似文献   
65.
后腹腔镜与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与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肾囊肿行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26例行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对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及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术式均能达到良好的肾囊肿去顶效果,后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优于开放手术组。结论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是肾囊肿去顶术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66.
F—VEP术中监护视神经传导功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F-VEP在眼眶手术中监护视神经传导功能的可靠性及可行性。方法 手术造成兔视神经损伤,F-VEP术中监护视神经传导功能,术后观察1周。结果 视神经断离和视神经重度钳夹伤后F-VEP立即且永久性消失;视神经环周分离5min后波形永久性消失;视神经部分剪切伤F-VEP波幅明显减低和潜伏期延长;视神经牵拉压迫(250g 5min)仅造成一过性F-EVP消失。术中监护与术后观察验证情况一致。结论  相似文献   
67.
眼眶爆裂性骨折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爆裂性眼眶骨折是指眶压突然增高引起的眼眶骨折 ,眶内软组织嵌入骨折处 ,造成眼球运动障碍 ,产生复视和眼球内陷 ,多为眶底骨折。本文收集我科 1990年以来不完全统计 95例爆裂性眶骨折 ,经 CT或 X线检查证实诊断 ,临床分析如下。本组 95例 (98眼 ) ,其中男性 79例 ,占总数的 83% ;女性16例占 17%。年龄最小 4岁 ,最大 6 5岁 ,右眼 36例 ,左眼 5 9例。拳击伤 38例 ,摔伤 19例 ,车祸 14例 ,脚踢伤 7例 ,捧棍击伤4例 ,酒瓶击伤 3例 ,木块、砖块砸伤 3例 ,汽车方向盘撞伤 2例 ,钢管扎伤、砂轮伤、膝盖碰伤、头部击伤、汽车摇把击伤各 1例。眶…  相似文献   
68.
影像学检查在眼眶炎性假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虹  宋国祥  何彦津 《天津医药》2000,28(9):524-526
目的:通过对眼眶炎性假瘤B超、CT、MRI及彩色多普勒成像(CDI)检查,探讨影像学检查对眼眶炎性假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45例(275只眼)眼眶炎性假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征不同,超声探查和CT扫描具有多样的表现,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型炎性假瘤B超显示为眶内低回声、透声性强的占位病变,而纤维增生型炎性假瘤则多为低回声、透声性差、边界不清之肿物,且CT扫描可见肿物与眼  相似文献   
69.
儿童及青春期眼眶原发脑膜瘤1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春期眼眶原发脑膜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18岁以下眼眶原发脑膜瘤病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B型超声显示5例患者视神经增粗.回声减少.声衰减明显;4例为视神经旁回声不均的占位病变.声衰减显著。彩色多普勒检查1例显示肿瘤内血流丰富.1例仅见少量血流信号。CT检查5例表现为视神经不规则增粗、6例呈眶内不规则占位病变。MRI检查1例T1WI和T2WI中高信号,1例视神经增粗T1WI中信号,T2WI中高信号。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脑膜瘤。【结论】儿童及青春期眼眶脑膜瘤临床表现与成年人患者相似.结合影像学检查,多可做出正确诊断。由于青春期脑膜瘤较具侵袭性,因此治疗上应采取更主动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0.
目的 分析原发于眼外肌肿瘤的临床特征,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6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治的9例原发于眼外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影像学检查及临床治疗方法.结果 原发眼外肌肿瘤9例,累及内直肌6例,外直肌2例,下直肌和下斜肌1例;累及肌全长3例、肌腹及前部肌腱2例,肌腹及后部肌腱3例,单纯肌腹1例;静脉性血管瘤3例,纤维血管瘤2例,神经鞘瘤2例,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副神经节瘤1例;影像学表现受累眼外肌高度肿大,边界清楚,B超、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CT和MRI检查结果的表现各有特点;手术摘除肿物,部分病例切除眼外肌后行直肌移位术.结论 原发于眼外肌肿瘤以血管性肿瘤多见;临床特点为肌止点充血水肿,眼球突出并向受累肌肉对侧移位;病变内部影像学特性与其病理类型有关;手术切除肿物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