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9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构建一种阳离子微泡(cationic microbubble,CMB),通过与传统微泡(definity microbubble,DMB)比较,探讨其提高超声波靶向击碎微泡(ultrasound-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技术介导的体内基因转染效率及治疗效果。方法体外实验:应用薄膜水化法制备CMB,观察其形态、测量其粒径、zeta电位以及基因携带能力,以DMB作为对照。体内实验:首先取16只大鼠以生物荧光素酶质粒作为报告基因,分别应用CMB和DMB进行心脏的靶向转染,动态观察转染效率及靶向性。随后取64只大鼠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模型,第5天彩色超声检查明确60只大鼠成功制备I/R模型;随机分为3组(n=20),其中对照组大鼠接受DMB携带空质粒转染,DMB组接受DMB携带AKT质粒转染,CMB组接受CMB携带AKT质粒转染。治疗后心脏彩色超声以及组织学观测各组大鼠心肌灌注、心脏功能、梗死区面积和梗死区组织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毛细血管及小动脉密度,TUNEL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心肌AKT、磷酸化AKT(phospho-AKT,P-AKT)、生存素(Survivin)和磷酸化BAD(phospho-BAD,P-BAD)表达。结果实验制备的CMB形状均一,其zeta电位显著高于DMB(t=28.680,P=0.000);DNA携带百分比显著高于DMB(P0.05)。无论在体检测还是离体检测均显示,应用CMB转染后的荧光素酶活性均显著高于DMB转染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模型术后第5天,各组前、后壁信号强度比值以及心脏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1天,CMB组及DMB组以上指标较对照组增加,且CMB组高于DM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1天,CMB组梗死区域长度最小、厚度最大,其次为DMB组、对照组;CMB组及DMB组毛细血管、小动脉血管密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CMB组较DMB组增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转染后第3天,对照组凋亡细胞最多,其次为DMB组、CMB组;CMB组及DMB组AKT、P-AKT、Survivin和P-BAD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MB组高于DMB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B在保留了普通微泡理化性质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携带质粒DNA的能力,提高了超声微泡靶向转染效率;应用CMB进行超声靶向AKT基因转染治疗大鼠心肌I/R损伤时,显著提高了基因转染率,改善了大鼠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丙二醇对葛根素溶血率影响的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家兔红细胞体外试管法,考察葛根素、丙二醇不同浓度配伍条件下溶血率变化规律.结果 葛根素与丙二醇配伍时,葛根素溶血率随丙二醇浓度增加而递增,同一丙二醇浓度下溶血率也随葛根素浓度增加而增加;浓度大于0.4 mg/mL的葛根素配伍组或浓度大于1.6%的丙二醇的配伍组均呈现溶血协同作用;随着葛根素浓度的增加,使溶血率到达5%所需的丙二醇浓度逐渐减小.结论 葛根素或丙二醇的存在均可能增加对方所致溶血;通过方程可以预测丙二醇安全浓度范围.  相似文献   
43.
该文通过全面查阅国内外文献,对槟榔的本草文献溯源及考证、古今文献毒性记载、临床不良事件案例、近年来相关毒性实验研究及食用与药用槟榔安全性风险差异等关键点,进行了系统回顾和分析,并对常用槟榔临床安全性病例报告进行了分析。初步总结了与槟榔及其制剂的安全性相关病例临床特点及潜在的风险因素,笔者提出药用槟榔的临床不良事件较少并具有可控性,但临床应用时仍应严格规范使用并合理配伍,同时加强安全性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更好指导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44.
目的比较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SILC)与传统多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MILC)对患者应激反应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21例;年龄29~70岁,平均年龄49.05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SILC组和MILC组,每组各18例。SILC组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29~68岁,平均年龄46.78岁。MILC组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31~70岁,平均年龄51.33岁。两组患者均由同一治疗小组医生分别进行MILC和SILC。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术前1 d及术后1 d、2 d血浆α_1抗胰蛋白酶、C反应蛋白(CR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空腹血糖(FBS)、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水平。结果 SILC组术后1 d血浆α_1抗胰蛋白酶水平低于MI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1±0.23) g/L vs(1.57±0.19) g/L;t=-2.275,P 0.05]。两组术后1 d及2 d的CRP、ACTH、皮质醇及FB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MILC组术后1 d、SILC组术后1 d及2 d肝酶水平均明显高于各组术前水平(P 0.05)。结论与MILC对比,SILC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更小,且两种术式均造成患者肝酶的一过性升高。  相似文献   
45.
孙露  朱孝兰  赵青锋 《中国保健》2009,(20):895-896
近年来,成人麻疹患者有增多趋势。为了提高对该病的治疗和预防水平,笔者对50例成人麻疹患者的发病因素、临床特征、诊治和预防措施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治疗的价值。方法4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统计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年了解患者院外再生性血管狭窄发生情况、肢体保全情况、初始血管通畅率及二期血管通畅率。结果40例患者接受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均获成功,无一例患者失败,其手术成功率为100.00%。40例患者中38例患者治疗有效,2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有效率为95.00%。围术期2例出现穿刺点血脓,1例出现动脉穿孔,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50%;其中穿刺点血脓患者自行吸收愈合,动脉穿孔患者给予绷带加压包扎后止血,围术期无一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45条患肢术前踝肱指数为(0.41±0.12),术后7 d逐步增长至(0.82±0.15),术后7 d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498,P=0.000<0.05)。术后跟踪随访1年,有3例患者出现再生性血管狭窄,发生率为7.50%;无一例患者接受截肢,肢体保全率为100.00%;其中初始血管通畅患者35例,初始血管通畅率为87.50%,二期血管通畅患者34例,二期血管通畅率为85.00%。结论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治疗中给予患者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效果明显,初始血管通畅率、二期血管通畅率、治疗有效率均较高,且术后患者踝肱指数改善显著,并发症少,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世界范围内患病率逐渐升高,“二次打击学说”发病机制已经被认可,但是具体的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近期,已有大量研究的新观点来解释肠道菌群在 NAFLD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包括调节肠粘膜通透性、低水平炎症反应和免疫平衡,调节饮食胆碱代谢,调节胆汁酸代谢和增加细菌产生的内源性乙醇等。这些因素在分子水平上解释了肠道菌群如何促发 NAFLD 的发生,并进一步诱导其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进展。  相似文献   
48.
孙露 《大家健康》2010,(8):10-11
目前城市人群中胆囊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胆囊炎的发病率已达10%左右,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60岁以上的人群中已超过30%。据调查,80%的胆囊炎患者会伴有胆结石,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胆囊癌患者中,90%有胆结石存在。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3 (tissue inhibitor-3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TIMP-3)基因转染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脏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 取Wistar大鼠胸主动脉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VSMCs。应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TIMP-3-pcDNA3.0重组质粒瞬时转染至VSMCs。另取雌性Wistar大鼠121只(体质量200~250 g),其中93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存活的84只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28只),即于心肌梗死后3 d,再次开胸并在梗死的心肌中分别注射含有3×106个TIMP-3基因转染的VSMCs(A组)、3×106个VSMCs(B组)或改良Eagle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cation of Eagles medium Dulbecco,DMEM培养基)(C组)各0.3 ml,121只中剩余的2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D组),不做任何处置。基因转移4周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的功能,然后获取心脏标本,计算心脏左室容积(left ventricular volume,LVV)和左室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volume index,LVVI),最后进行心脏组织学观察。 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了VSMCs,纯度达98%,TIMP-3基因成功转入VSMCs中。基因转移4周,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心脏功能的各项指标A组优于B组和C组,B组优于C组;但A、B、C 3组均差于D组(P均<0.05)。A、B、C和D组心脏LVV分别为(894.4±158.3)mm3、(1 126.5±284.7)mm3、(1 372.8±181.9)mm3和(420.2±39.6)mm3,LVVI分别为(2.957±0.362)mm3/g、(3.604±0.710)mm3/g、(4.538±0.259)mm3/g和(1.009±0.134)mm3/g,A、B、C 3组均明显大于D组,A、B组较C组明显减小,A组较B组明显减小(P均<0.05)。组织学观察显示,C组呈心肌梗死表现,B组梗死心肌内可见成簇的肌细胞,室壁较C组增厚;A组较B、C组梗死区缩小、室壁增厚,D组无异常。 结论: 大鼠心肌梗死后3 d,将TIMP-3基因转染的VSMCs移植入梗死心肌内,可明显改善心脏的形态及功能。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分别采用组织多普勒和血流多普勒检测晚期肝硬化患者的右心Tei指数,探讨两种方法在检测右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参加检测的人员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为40例晚期肝硬化患者,对照组为40名健康人群。利用组织多普勒和血流多普勒方法检测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igh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RVEDD)、右心室流出道内径(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等容舒张时间(isovolumic relaxation time,IRT)、等容收缩时间(isovolumic contraction time,ICT)、射血时间(ejection time,ET)及Tei指数。比较两组受检者的差异及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结果经过组织多普勒和血流多普勒检测,试验组的RVEDD、RVOT、ICT、IRT和ET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Te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检者各指标的组织多普勒和血流多普勒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检测方法效果相当。结论组织多普勒和血流多普勒均能良好地评估晚期肝硬化患者的右心功能,晚期肝硬化患者的右心功能较差,收缩舒张功能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