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9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孙露  陶芳标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7):1110-1112
<正>早产是婴儿围生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孕期应激可以导致早产,探讨孕期应激与早产的相关机制,可从源头上预防早产,降低早产的发生率。该文对孕期应激与早产的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安徽省8地市小于胎龄儿(SGA)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安徽省8地市妇幼保健部门首次保健服务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填写《孕产期母婴健康记录表》,收集母亲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孕前6个月及孕早期环境暴露因素,同时于孕晚期收集孕期妊娠期高血压等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单胎活产儿出生信息,运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人口统计学特征与环境暴露对SGA的影响。结果:SGA发生率为3.4%(357/10 407),将SGA按重量指数分型,匀称型SGA占55.2%(197/357),非匀称型SGA占43.4%(155/357);将SGA按身长/头围分型,为匀称型SGA占73.7%(263/357),非匀称型SGA占4.2%(15/3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孕妇为城市户口、孕早期发生妊娠呕吐但未做医疗处理、孕期头3个月服用微量元素坚持1个月以上是SGA发生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71(95%CI:0.57~0.89)、0.79(95%CI:0.63~0.99)、0.30(95%CI:0.11~0.81);胎儿性别为女、孕前BMI<18.5、发生妊娠呕吐并去医院就诊为SGA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83(95%CI:1.47~2.29)、1.46(95%CI:1.16~1.85)、1.72(95%CI:1.12~2.65)。结论:孕妇孕前BMI较低及妊娠呕吐等会影响SGA的发生,加强孕前和孕期保健,应重视妊娠呕吐的发生,发生时应及时就诊以减少SGA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10例SPTC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治疗和生存情况。结果显示:临床上首发症状均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皮下结节,其中8例出现持续高热、消瘦、肝功能严重受损、累及骨髓,病程进展迅速;在病理方面皮下脂肪组织内有原发的小、中或大的多形性T细胞,围绕脂肪细胞呈花环状外观;周围区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活跃,伴有吞噬红细胞现象,并见多核巨细胞和肉芽肿样反应;瘤细胞浸润在脂肪小叶内,脂肪小叶间隔无累及;肿瘤表达细胞毒T细胞的免疫表型;10例均用CHOP为主的方案化疗,总有效率60%,3年生存率为10%,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结论:本病是一种以累及皮下脂肪组织为主的侵袭性淋巴瘤,且进展快,中位生存期短,伴嗜血细胞综合症者预后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2例AIT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治疗和生存情况。结果表明:12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全身淋巴结肿大,9例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确诊依据淋巴结活检,病理组织学呈现淋巴结结构破坏,免疫母细胞增生,树枝状血管增生的特点,免疫表型全部为成熟外周T细胞性。12例患者均用CVP为主的化疗方案,总有效率58%。3年生存率为25%,全组中位生存25个月。结论:AITL临床过程呈侵袭性,进展快,中位生存期短,预后差,应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无症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超过1.2亿,其中接近半数是通过母婴传播造成的。因此,阻断HBV母婴传播对于控制我国乙型肝炎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乙型肝炎的预防水平,现将HBV母婴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氧化应激中孤核受体NR4A1表达变化,以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及时间梯度H2O2处理HUVECs,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cl-2、Bax与NR4A1蛋白表达;采用siRNA转染建立敲低NR4A1与对照的HUVECs,分为si-NC组及si-NR4A1组,H2O2处理后检测各组细胞抑凋亡蛋白Bcl-2、凋亡蛋白Bax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慢病毒感染建立稳定过表达NR4A1与对照的HUVECs,并进行H2O2处理,分为空载对照组(NC组)、过表达组(OV组)、NC+H2O2组及OV+H2O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评估新生儿体质量对产后女性肛提肌裂孔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医院分娩的134例西南地区产后初产妇,按照新生儿出生时的体质量将产妇分为正常组(93例)和巨大组(41例),采用超声评估产妇肛提肌裂孔的形态和损伤情况,比较两组产妇肛提肌裂孔各径线超声检测结果、不同状态肛提肌裂孔面积以及肛提肌肌力情况。结果:正常组产妇肛提肌裂孔的周长(LHC)、直径(LHD)、横径(LHW)、前后径(LHAP)以及尿道中点至肛提肌的距离(LUG)明显低于巨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18,t=-5.919,t=-9.940,t=-12.621,t=-4.124;P<0.05)。正常组产妇的静息状态、缩肛状态以及Valsalva动作产后3d、42d和90d时的肛提肌裂孔面积明显低于巨大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静息状态=-8.058,t=-9.794,t=-1 1.478;t缩肛状态=-9.644,t=-10.058,t=-10.794;tValsalva动作=-14.375,t=-13.462,t=-1...  相似文献   
18.
一、病例摘要患者33岁,孕3产1,因"发热9 d,下腹胀4 d,恶心、呕吐3 d"于2014年11月21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14年10月28日。既往:2010年剖宫产分娩1次;2012年人工流产1次;2013年生化妊娠1次。1个月前因胸水于传染病院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3 d前因恶心、呕吐自行停用抗结核药物。入院查体:体温37.7℃,余生命体征平稳。腹部略膨隆,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妇科检查:子宫及双附件触诊不清,余未触及异常。妇科彩超:子宫体大小45 mm×38 mm,子宫内膜厚3 mm.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胰腺衍生因子(pancreatic derived factor,PANDER)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中的水平及其在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相互影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单纯NAFLD患者30例、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28例、NAFLD合并T2DM患者21例、健康对照者15名。收集体格检查资料,测定肝功、血脂、空腹血糖、FINS、血清FFA、血清PANDER、TNF-α及IL-6浓度。应用SPSS 19. 0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1)NAFLD患者的血清PANDER水平(72. 33±0. 02)μg/L高于健康对照者(67. 80±0. 02)μg/L,低于T2DM患者(73. 80±0. 02)μg/L,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2) NAFLD、BMI及TG水平是HOMA-IR的主要预测因子,而血清PANDER未进入回归方程(回归方程=NAFLD×0. 551+BMI×0. 040+TG×0. 260-1. 710)。(3) HOMA-IR及血清FFA是血清PANDER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回归方程=HOMA-IR×0. 191+FFA×0. 050-3. 181),但其与BMI、腹围、ALT、LDL、TG、HOMA-IR、血清TNF-α、血清IL-6尚无线性相关。(4)健康人群中,腹型肥胖(腹围)是NAFL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而T2DM患者中,高TG血症是T2DM合并NAFL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但不论是健康人群或T2DM人群,血清PANDER水平升高都不是NAFLD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PANDER水平升高可能不是影响IR及NAFLD发病的危险因素,但IR是血清PANDER水平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平滑肌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早期心肌间质重构的影响。方法选用48只雌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24)和平滑肌细胞移植组(n=24),经左冠状动脉远端结扎后建立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立即对梗死区边缘行室壁注射含有1×106个平滑肌细胞或不含细胞的磷酸盐缓冲液(PBS)0.5ml。在移植后1周,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杂交观察大鼠心肌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TIMP-3)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变化。结果植入的平滑肌细胞能够存活;平滑肌细胞移植组大鼠缺血区TIMP-3mRNA(1.06±0.22vs.0.81±0.19,t=-2.358,P=0.033)及其蛋白含量(3.33±0.53vs.1.63±0.47,t=-6.802,P0.001)明显高于对照组;平滑肌细胞移植组大鼠缺血区MMP-2、MMP-9mRNA(0.49±0.12vs.1.16±0.18,t=8.453,P0.001;0.45±0.12vs.0.80±0.11,t=5.884,P0.001)及其蛋白含量(3.98±1.08vs.6.05±0.91,t=4.139,P=0.001;0.39±0.14vs.0.57±0.17,t=2.409,P=0.031)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移植的平滑肌细胞可在心肌梗死区及其周围存活,并且增加梗死后心肌中TIMP-3mRNA和蛋白的含量,降低MMP-2、MMP-9mRNA和蛋白含量,抑制心肌不良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