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5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本文为了探讨免疫球蛋白(1g)G同种异型决定簇与多发性硬化(MS)的关系,采用放射免疫试验检测了MS、单侧视神经炎(ON)、其他神经系统疾病(OND)和健康人血清及脑脊液(CSF)中IgG含量.同时采用常规血凝抑制试验检测了血清中G1m、G3m和Km(1)及CSF中G1m和G3m.结果表明,64例MS病人CSF中平均IgG含量(78.12±7.23gμg/ml)显著高于47例ON病人(35.02±3.64μg/ml)和51例OND病人(22.41±1.39μg/ml),P<0.0001.MS病人CSF中IgG~α;~g和Gm~α,~x;~g单倍型的频率分别为41/64和17/64,与OND  相似文献   
22.
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开展,对提高医师的临床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我院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人员培养工作,就课程设置、实践要求、科研能力培养、临床能力培养与考核、学位论文要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rITP)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5例rIT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单纯西药(强的松、长春地辛)和中西医结合(强的松、益气养血活血方)进行治疗,6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对比分析患者外周血和骨髓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rITP的总有效率和完全反应率均明显高于单纯西医治疗(P < 0.05)。患者血小板的指标中,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升高水平均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P < 0.01),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下降水平均低于单纯西医治疗组(P < 0.0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血小板抗体相关免疫球蛋白G(PAIgG)升高水平明显大于单纯西医治疗组(P < 0.0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升高水平明显大于单纯西医治疗组(P < 0.05),颗粒巨核细胞与裸核巨核细胞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少。结论: 中西医结合(强的松、益气养血活血方)对rITP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4.
[目的 ]阐明细胞内、外钙离子在一氧化氮增强豚鼠胃窦环行肌钙敏感钾电流中的相对重要性 .[方法 ]用胶原酶急性分离豚鼠胃窦环行肌单细胞 ,用膜片嵌技术穿孔模式记录钙敏感钾电流 .[结果 ]硝普钠可增强豚鼠胃窦环行肌细胞钙的敏感钾电流 ,此效应在用无钙生理盐水灌流时仍出现 ,也不受硝吡胺甲酯的影响 .硝普钠可明显地抑制豚鼠胃窦环行肌单细胞的钙电流 .[结论 ]由硝普钠引起的胃窦环行肌钙敏感钾电流增强效应是由细胞内钙离子介导的  相似文献   
25.
几年来,国外对多发性硬化症(MS)和格林-巴里氏综合征(GBS)的免疫学发病机理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MS 和GBS 可能有免疫调节异常,包括细胞免疫抑制功能减弱,体液免疫功能亢进,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增高等。因此,检测CIC 等免疫指标可能对探讨MS 免疫学发病机理有一定意义。为此,我们应用~(125)ⅠC_1q 结合实验,测定了MS 和GBS 病人血清中CIC 水平及激素对CIC 水平的影响。材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1、MS 组:14例MS 病人,男5例,女9例,年龄16~44岁,平均24.8岁,系我校附属第一、第二医院神经科按McDonald 诊断标准确诊的住院病人。(1)糖皮质激素用药前组:14例MS 病人,采样前至少6周末接受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26.
患者(Ⅲ4)女,35岁。一年来间歇性阵发性腹部绞痛及腹部肿块,伴消瘦,黏液血便。体验:左下腹部触及5cm×4cm×4cm肿物,质硬,活动,表面不平。常规化验阴性,钡剂灌肠示乙状结肠癌。术中未见腹水,无淋巴结肿大;乙状结肠有5cm×4cm×4cm肿瘤;浆膜面有点片状浸润;所属淋巴结肿大。病理疹断:乙状结肠腺癌。术后随访3年,该患已工作。家系调查:该家系3代共16人,其中男10人,女6人(患者家系图谱)犤1犦。第一、二代非近亲结婚,三代人前后共查出非息肉病性结肠癌4人。第一代1人,男(Ⅰ1)66岁发病。第二代2人(Ⅲ1,Ⅲ2),兄弟二人分别于57岁、52岁发病。一、二…  相似文献   
27.
蛛网膜下腔注射多巴胺对痛觉调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多巴胺(DA)对痛觉的调制作用。方法实验用Wistar大鼠40只,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的电流强度(mA)为痛反应指标,测定动物痛阈,以电刺激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刺激,玻璃微电极引导尾核痛兴奋神经元(PEN)的放电。结果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DA后,可使大鼠痛阈明显升高,尾核PEN诱发放电频率减少,潜伏期延长。DA作用高峰出现在注药后4min,与注药前比较痛阈增加(73.15±3.78)%(P<0.01),PEN放电频率抑制率为(81.98±9.03)%(P<0.01)。上述效应可被腹腔内注射DA受体阻断剂氟哌啶醇所阻断。结论在脊髓水平注射DA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是DA作用于脊髓神经元的DA受体,抑制了伤害信息向脑的传递。  相似文献   
28.
用改良的Tourtellotte公式,检测21例活动期MS病人、28例OND病人和30例非神经系统疾病病人(对照组)的CNS内每日新合成IgG水平。结果显示该指标对诊断MS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88%。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内栓线阻断法(MCAO)造成大鼠局灶性损伤模型,同时给予NGF治疗。观测神经评分改变,计算脑组织梗死灶,测定脑组织含水量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动的变化。结果:NGF治疗组神经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NGF治疗组脑缺血梗死区缩小,脑组织含水量和NOS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NGF具有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可能与抑制NOS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和消退过程中,自由活动大鼠海马齿状回细胞外液中天冬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和牛磺酸的浓度变化,探讨其与突触效应长时程增强和学习记忆之间的内在联系。 方法:实验于2005—03/10在延边大学生理学教研室完成。选用3月龄Wistar系雄性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对照组、实验1a组、实验1b组、实验2组和实验3组,每组8只。实验1a组经训练建立条件反射,达学会标准后进行实验性消退;实验1b组建立条件反射的方法同1a组,每次训练前2min内用微量注射器往齿状回区注射90μmol/L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阻断剂MK-8011μL;实验2组经训练建立条件反射,达学会标准后观察其自然消退情况;实验3组经训练建立条件反射,达学会标准后继续巩固训练2d,观察其自然消退情况;对照组不配对给予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不形成条件反射。以红灯为条件刺激、脚掌电刺激为非条件刺激来形成条件反射。大鼠在信号出现期上平台为正确反应。实验训练20次/d,以连续测试10次中有9次出现正确反应定为学会标准,只有1次定为行为消退标准。应用脑部微量透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慢性埋植电极法以及电生理记录法等实验技术观察海马齿状回区几种氨基酸的浓度变化,同时以群体峰电位作为指标观察突触效应的变化。 结果:各组动物无死亡,插入透析探针位置正确者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大鼠训练后,群体峰电位和天冬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牛磺酸浓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②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实验10组、2组和3组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群体峰电位和细胞外液中谷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和牛磺酸浓度均明显升高。③实验la组大鼠经两三天的实验性消退后,群体峰电位峰值和海马齿状回区细胞外液中天冬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牛磺酸的浓度均下降到开始训练前水平,与消退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2组大鼠经四五天自然消退后,群体峰电位峰值和海马齿状回区细胞外液中谷氨酸、谷氨酰胺的浓度下降到开始训练前水平,与消退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3组大鼠巩固性训练两天后,群体峰电位峰值和海马齿状回区谷氨酸、谷氨酰胺分别比开始训练前明显增加(P〈0.001、P〈0.01),但与达学会标准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停止训练后需7天才有自然消退,此时的群体峰电位峰值和海马齿状回区细胞外液中谷氨酸、谷氨酰胺的浓度也基本恢复到开始训练前水平。④大鼠训练后立即检测的齿状回区谷氨酸浓度无明显变化,其后逐渐升高,至24h达最高水平。⑤实验1a组在条件性回避反射的建立和实验性消退中,齿状回区谷氨酸浓度、群体峰电位峰值和行为正确反应率的变化基本同步吻合。⑥实验1b组每实验日训练前注射MK-801后,需8个实验日的(140.5&;#177;11.6)次训练才达学会标准,与正常对照组只需(75.1&;#177;8.8)次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中,谷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牛磺酸浓度明显增加,而随着条件反射消退,又逐渐回降,和齿状回区群体峰电位峰值以及行为正确反应率的变化呈正相关:1个实验日训练作业结束后谷氨酸浓度逐渐升高,在第24小时达最高水平,说明在行为训练中谷氨酸的渐进性增多与习得性长时程增强的形成相关;齿状回区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阻断剂后,大鼠条件反射建立受显著抑制。提示谷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牛磺酸可能是习得性长时程增强和学习记忆的神经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