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6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 克隆并鉴定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BTCC)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SH)构建膀胱癌和其正常上皮组织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进一步利用斑点印迹杂交筛选出BTCC差异表达的基因, 对其中明显差异表达的BQ135232应用SMART RACE克隆全长,再应用免疫荧光原位杂交进行染色体定位,并应用Northern blot进行差异表达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了人膀胱癌组织的cDNA消减文库,共含有376个阳性克隆和83个阴性克隆.随机挑出的100个阳性克隆中,76个克隆含有肿瘤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对其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其中有66个克隆为已知基因,其余的10个克隆代表5种未知基因.未知基因中BQ135232共有3个拷贝,染色体定位发现其位于第12号染色体近末端处.Northern杂交分析显示它在膀胱癌组织中高表达,而在正常膀胱组织中无明显表达.结论 本研究表明BQ135232是跟膀胱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基因,它的成功克隆为阐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2.
肺癌肿瘤抑制因子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肺癌肿瘤抑制因子1(tumor supressor in lung cancer 1,TSLC1)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 方法 免疫Balb/c雌性小鼠,通过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技术制备TSLC1单克隆抗体,并测定效价;同时选取膀胱尿路上皮癌蜡块65例(低危组40例,高危组25例),正常膀胱黏膜20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TSLC1蛋白表达情况,由两位病理医生根据染色情况确定阴性(-)、弱阳性(+)、强阳性(++).利用SPSS 13.0软件对不同病理分级的TSLC1蛋白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成功制备TSLC1单克隆抗体IgG1,测其效价为1∶100 000;免疫组化示细胞质、细胞膜显色.高危组TSLC1蛋白表达阴性为88%(22/25),弱阳性为12%(3/25);低危组TSLC1蛋白表达弱阳性为75%(30/40),阴性25%(10/40);正常膀胱黏膜移行上皮均为强阳性表达,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SLC1蛋白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呈负相关,在评价肿瘤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是膀胱肿瘤生物学行为中有价值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53.
孙光  常宇峰  王宇 《四川医学》2009,30(12):1945-1946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慢性肺心病(chronic cor pulmonale)是临床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最终导致右心衰竭的一类疾病。此病在临床上急性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病情多危重,  相似文献   
54.
目的 分析分别采用外科手术及双J管引流+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原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的随访结果,探讨原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治疗方法.方法 19例患者中9例行开放手术.7例行双输尿管松解+腹腔间置术,2例松解失败者行肾造痿术.10例患者通过膀胱镜或输尿管镜置入双J管引流.17例患者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果 行双输尿管松解并腹腔间置术的患者有6例得到随访,随访期内肾盂扩张减轻或基本消失,血肌酐下降至正常水平或稳定在轻度升高的代偿状态.2例行肾造瘘术治疗的患者,分别从术后3个月、7个月开始反复发生尿路感染,1例需要血液透析治疗.行双J管引流+强的松治疗的患者有9例得到随访,在保留双J管期间症状消失,肾积水消失或明显减轻,血肌酐平均(103±48)μmmol/L.拔除双J管后有3例复发再次置入双J管.3例中有2例已拔管,症状无复发,另1例仍保留双J管.结论 双J管引流+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方法简单,创伤小,虽有复发但近期疗效与开放手术差别不大,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肾腺癌无出血坏死者和肾腺癌有出血坏死与行肾动脉栓塞术者T细胞亚群的分布及意义、两组肾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热休克蛋白(HSP96)的分布有无差异及意义.通过提取出肾腺癌患者癌组织中的HSP96肽复合物找到肿瘤相关的抗原肽.方法:1)选取肾腺癌无出血坏死患者30例,肾腺癌有出血坏死者17例,行肾动脉栓塞术患者13例.应用两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T亚群的分布及HSP96的含量和分布.2)通过经典的HSP96-抗原肽复合物提取方法提取出热休克蛋白肽复合物并进行质谱分析.结果:1)两组比较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4+/CD8+的比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比较肾腺癌中含有的HSP96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LC-ESI-MS-MS测得其中两个主要肽段的序列分别为LVPLEGWGGNVM和PPVYYVPYVVL,其分子量分别为1 270.68和1 307.70.结论:术前行动脉栓塞术和肾腺癌有出血坏死者因为肿瘤细胞的坏死而使其细胞内具有抗原性的肽段释放出来,从而提高了效应T细胞在肿瘤局部的数量,对肿瘤组织的杀伤及抑制肿瘤细胞的扩散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gp96结合肽的特点推测其可能为肿瘤抗原肽,有待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56.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阶段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大学生是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很多大中专院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有些院校还培养了一些辅导员兼职从事这项工作。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专兼职教师的人数配备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我国每年非正常死亡的大学生居高不下。面对如此严重的局面,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进行了思考和探索,经过一年多的实践,通过培养学生助手队伍.开展同辈心理互助.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 探讨用尿道镜冷刀配合钦激光腔内治疗尿道狭窄与闭锁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8年5月该科采用冷刀配合钬激光进行尿道内切开术治疗51例男性尿道狭窄或闭锁的效果.结果 51例患者共接受尿道内切开术60例次,其中5例行2次尿道内切开术,2例行3次尿道内切开术,60次内切开术均获成功.4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12~40个月,平均25.4个月,随访期末36例(75%)排尿均通畅.结论 经尿道冷刀内切开配合钬激光治疗男性尿道狭窄或闭锁疗效满意,手术安全且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59.
我们采用接触式激光前列腺切除术 (TULc- P)对 1 45例前列腺增生症 (BPH)患者进行治疗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临床资料BPH患者 1 45例 ,平均年龄 6 5 .6岁。病史平均4.2年 ,前列腺体积平均 46 ml(2 9~ 76 ml)。中叶增生者 45例 (3 1 .0 % ) ,尿潴留者 3 9例 (2 6 .9% )。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平均 2 7.5分 ,其中重症 BPH1 2 2例 (2 0~ 3 5分 ) ,中度 BPH2 3例 (8~ 1 9分 ) ,生活质量评分 (QOL)平均 4.9分 ,剩余尿量(RUV)平均 1 5 6 .7ml,平均最大尿流率 (Qmax)与平均尿流率 (AFR)分别为 9.5 ml/…  相似文献   
60.
目的 研究(1H)-3,4-二氢吡咯[2,1-c][1,4]恶嗪-1-酮(Ⅲ)类化合物抗炎镇痛作用的构效关系。方法 通过2-吡咯甲酸甲酯与1,2-二溴乙烷N-烃基化反应,制得1-(2-溴乙基)吡咯-2-甲酸甲酯(Ⅳ),经过氧化银处理,得到Ⅲ;通过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合成Ⅲ的6-酰基衍生物Ⅴ1-Ⅴ8;用小鼠测试了所合成的化合物的抗炎镇痛活性。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8个目标化合物;药理实验表明,所合成的一些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和/或镇痛活性,其中Ⅴ5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