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1篇
医药卫生   56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目的:分析研究早产儿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促使其临床用药更具规范性,避免滥用抗菌药物。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于本院出生的9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5)以及观察组(n=45)。观察组早产儿严格依照抗菌药物指征使用药物,对照组早产儿依照临床常规方式使用抗菌药物;比较两组早产儿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以及人均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依据抗菌药物指征对早产儿应用抗菌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抗菌药物费用、早产儿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避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2.
目的探究青年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其发病原因,为降低发病率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将其分为青年组(46岁)和中老年组(≥46岁)。另外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的危险因素的检出率,并经颅脑核磁、心脏彩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确定发病原因。结果青年组中相关危险因素的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吸烟、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脏病,其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心脏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血管畸形的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组的糖尿病、吸烟、脑血管畸形、脑动脉夹层检出率与青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与中老年型脑梗死既有相同又有差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心脏疾病、TIA、脑血管畸形、中风家族史、动脉炎、烟雾病、脑动脉夹层等均可导致脑梗死的发生,因而既要注重对动脉硬化等危险因素的防治,又要关注相对少见的病因,降低青年型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3.
[目的]了解新疆和田地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少数民族健康素养、做好该区域"全民健康"推进工作提供卫生决策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和田市企事业单位的1400名维吾尔族公职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对象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17. 4%,其中:科学健康观知识知晓率为31. 87%、传染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为45. 64%、健康信息知识知晓率为50. 33%、安全与急救知识知晓率为58. 53%、慢性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为6. 37%、基本医疗知识知晓率为46. 9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的调查对象健康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显示,影响该地区调查对象健康知识知晓率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性别(OR=2. 102)、年龄(OR=0. 494)、文化程度(OR=1. 634)、月收入(OR=1. 324)、户籍类型(OR=0. 457)。[结论]新疆和田市企事业单位的维吾尔族公职人员的健康知识知晓水平较低,应该根据不同人群的健康知识知晓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和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策略,以便有效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水平。  相似文献   
154.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地拉罗司的浓度,并在方法开发中对样品和HPLC-MS/MS系统中存在的Fe3+对地拉罗司浓度测定的干扰进行了排除。方法:本方法在流动相和样品中加入适量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竞争性抑制地拉罗司与Fe3+的络合,从而解决了地拉罗司检测过程中不稳定的难题。以米非司酮为内标,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后进行HPLC-MS/MS分析。色谱条件:采用Hanbon Hedera ODS-2(2.1 mm×150 mm, 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溶液(含0.04 mmol·L-1 EDTA)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1;质谱条件:电喷雾(ESI)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MRM)方式检测,m/z 430.1→m/z 372.2(地拉罗司)、m/z 374.2→m/z 108.1(内标米非司酮)。结果:地拉罗司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04~40 μg·mL-1,线性关系良好;无内源性杂质干扰;地拉罗司3个浓度水平质控样品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RSD在2.9%~11.8%之间,准确度的偏差RE在-3.1%~4.0%之间;提取回收率较高;地拉罗司和内标在人血浆样品中无基质效应。结论:在流动相及样品中加入EDTA保证了地拉罗司在检测过程中的稳定性。该方法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重复性和可靠性,并且成功应用于10名中国健康受试者口服地拉罗司后的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5.
实验性缺血性脑水肿的抑肽酶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抑肽酶对缺血性脑水肿的干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健康的Wistar大鼠,建立线栓法MCAO模型.测定各组不同时点的脑组织含水量、离子含量、水通道蛋白4免疫表达强度、IL-8等指标的变化,进行抑肽酶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指标的比较.结果抑肽酶能够显著降低缺血性脑水肿的脑含水量、离子含量、水通道蛋白4表达水平、IL-8的水平.结论抑肽酶通过降低水通道蛋白4、炎性因子IL-8的水平而预防和减轻缺血性脑水肿.  相似文献   
156.
山茶属植物药用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山茶属(Camillia Linn.)植物属于山茶科(Theaceae),是山茶科中最大的一个属。有28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我国有250种以上,主要分布于西南至东南部,集中分布于岭南地区[1]。  相似文献   
157.
毛囊完整的生理过程包括胚胎期毛囊形态发生和成熟体毛囊周期循环两部分.在胚胎发育中,由外胚层细胞发展而来的毛囊位置和形态特征已被决定,当毛囊定型后,毛囊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进入周期循环.毛囊周期由生长期、退行期及休止期三部分组成.毛囊的形态发生与周期循环的维持是在一系列复杂的信号传递通路的调控下进行的.这些信号通路包括Wnt信号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骨形成蛋白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FGF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以及表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等.  相似文献   
158.
目的 针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与治疗,构建个性化与规范化相结合的临床护理路径,并将此路径运用于临床 方法 在文献回顾的同时对我院乳腺外科及血管科医护人员进行质性访谈,使用Caprini量表、随访记录单的同时,增加采用Khorana量表及对D-二聚体数值的监控,以此为依据构建临床护理路径。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治的36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分别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模式。 结果 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早期监测与干预可有效降低乳腺癌围化疗期静脉血栓发生率(P<0.01),患者置管手臂红肿疼痛,血管B超确诊血栓后药物治疗、停用中心静脉装置情况均有所减少(P<0.05),患者满意度有所提高(P<0.05)。结论 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预防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9.
本研究对落新妇属植物的资源分布、药用收载、功能主治、与功能主治相吻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及新发现的药效活性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进行了综述。为其开发利用及对中药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0.
为探讨银屑病患者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对朗格汉斯细胞(LCs)免疫刺激功能的影响,从健康者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经IL-4+GM-CSF+TGF-β1培养5天后分化发育为1Cs,再加入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培养上清继续培养2天,然后通过Leica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分析其种T的刺激功能。结果显示,以健康人角质形成细胞上清为对照,LCs经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上清培养2天后,拥有不规则突起的细胞明显较正常组增多。同时,其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也增强。结果表明,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上清培养的LCs表现出较强的免疫刺激功能,并在银屑病相关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示这可能与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表达的某些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