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5篇
  免费   1018篇
  国内免费   271篇
医药卫生   7224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220篇
  2022年   349篇
  2021年   461篇
  2020年   275篇
  2019年   319篇
  2018年   302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245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288篇
  2009年   263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742篇
  2000年   634篇
  1999年   364篇
  1998年   161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3篇
  1965年   6篇
  1962年   3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目的 探讨肢体远隔缺血期适应(per-conditioning,PerC)联合后适应(post-conditioning,PostC)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再生的作用,并明确PerC联合PostC对脂肪酸β-氧化(fatty acid β-oxidation,FAO)限速酶——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 1A,CPT1A)的影响。方法 对成年雄性SD大鼠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造模,MCAO模型后30 min进行肢体远隔缺血期适应治疗(PerC),再灌注24 h后重复进行肢体远隔缺血适应(PostC),1次/d,直到取材。再灌注14 d后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室管膜下区(subependymal ventricular zone, SVZ)神经再生情况,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CPT1A的表达。结果 与MCAO组及PerC/PostC组比较,PerC+PostC组大鼠,身体不对称运动行为评分降低,神经干细胞的数量以及向梗死区迁移的细胞数量增加。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神经干细胞的数量与神经功能呈负相关(r=-0.917 9, P<0.0001)。然而,迁移到基底节区的神经干细胞的凋亡数量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制研究显示,PerC+PostC组CPT1A的蛋白水平显著增加。结论 PerC联合PostC治疗能够通过增加神经干细胞的数量改善神经功能,神经干细胞的脂肪酸氧化可能是其促进神经干细胞迁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2.
目的 通过对比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患者术后功能结果,探讨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方案对TKA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0年1月1日到2021年12月31日1 881例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应用ERAS方案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 KSS)、西大略湖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评分(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WOMAC)以及术后1个月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施术后快速康复方案后,ERAS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ERAS组患者KSS临床和功能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  相似文献   
83.
报告了41例透明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超微结构和免疫标记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它的临床、组织结构、亚微结构和细胞学特点等。  相似文献   
84.
在肺癌中,小细胞肺癌(SCLC)约占10~25%,男女之比约2∶1,年龄多在37~69岁,病程短,进展快,病变以中央型为主,常伴有异位激素综合征,对化疗,放疗高度敏感,预后差~((1-3·14·27))。  相似文献   
85.
梯度降温、深低温保存同种骨组织生物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梯度降温、深低温保存同种骨组织的生物力学特性 ,为临床应用理想的同种骨移植材料修复各种原因引起的骨缺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新鲜尸体的股骨经过预处理后 ,梯度降温 (- 2℃ /min)至 - 6 0℃ ,投入 - 80℃深低温冰箱中保存。一月后取出 ,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 实验得出的数据与以往研究新鲜骨的数据十分接近。结论 梯度降温、深低温保存的同种骨保持与新鲜骨最为接近的生物力学特性 ,实验得出的数据也将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6.
87.
为研制禽流感病毒(H5N1)非结构蛋白1(NS1)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并鉴定其特异性,本研究在分别表达了具有良好抗原性的A/Vietnam/1194/04(H5N1)-NS1和A/HongKong/486/97(H5N1)-NS1重组蛋白基础上,用A/Viet-nam/1194/04(H5N1)-NS1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间接ELISA筛选阳性的杂交瘤细胞,并结合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对抗体的特异性进行鉴定,通过竞争抑制实验对单抗识别的抗原位点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19株能识别4个H5N1-NS1蛋白不同抗原位点的mAb,亚类测定显示,5株为IgG2a、1株为IgG2b,另外13株为IgG1。这些mAb均与A/Vietnam/1194/04(H5N1)-NS1和A/HongKong/486/97(H5N1)-NS1重组蛋白特异性结合,免疫荧光检测均与A型流感病毒(H1N1和H3N2)有交叉反应,而与B型流感病毒无交叉现象。表明成功获得特异性针对H5N1-NS1蛋白的mAb,为进一步研究禽流感病毒NS1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8.
89.
目的 检测正常人和SARS患者血清中3种人冠状病毒(229E、OCA3和SARS-CoV)特异性抗体.分析3种冠状病毒血清学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和ELISA方法检测100例健康献血员、34例SARS患者恢复期以及11例SARS患者双份血清中229E、OCA3和SARS-CoV3种冠状病毒核衣壳(N)蛋白抗体。结果 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10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中229E、OCA3和SARS-CoV IgG阳性率分别为98%、100%和1%,34例SARS患者恢复期血清中3种冠状病毒IgG的阳性率均为100%;免疫印迹检测10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中229E、OCA3和SARS-CoVN蛋白IgG阳性率分别9r7%、99%和2%,34例SARS患者恢复期血清中229E、OCA3和SARS-CoVN蛋白IgG阳性率分别97%、100%和100%;11例SARS患者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中,免疫荧光检测有5例出现229E IgG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10例出现OC43 IgG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ELISA检测2例出现229EN蛋白IgG滴度4倍以上升高,没有一例出现OCA3N蛋白抗体滴度升高。结论 正常人群中普遍存在229E和OCA3两种人冠状病毒抗体,SARS-CoV感染者存在对人冠状病毒229E和OCA3血清学交叉反应,提示核衣壳蛋白不是引起血清学交叉反应的主要抗原,结果对研究SARS溯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
锌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对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外源性锌对缺血再灌注肝脏(HIR)的防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包括对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复制大鼠HIRI模型,灌胃给锌,观察实验动物肝组织形态、血清转氨酶活性、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及粘附分子表达的改变。结果:在肝脏缺血30min,再灌注90min时,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增高,肝细胞结构受损,血清MDA含量升高,肝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两种粘附分子表达增强;锌+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血清GPT、GOT活性及血清MDA含量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肝组织粘附分子表达亦较弱,肝细胞的结构基本正常。结论:外源给锌可以明显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抗脂质过氧化和抑制粘附分子表达是其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