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87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91.
常染色体显性基因型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与脑白质病变(CADASIL)是Notch3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类遗传性动脉疾病,为首个被确认的血管性痴呆遗传性类型.各种研究方法中以MR多种序列成像为优,现就MR在CADASIL中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2.
肿瘤血管生长因子与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移等生物学行为与肿瘤内微血管生成关系密切 ,血管生长因子则参与调节肿瘤内微血管的生成。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的生长因子有30多种 ,它们可以由肿瘤细胞或 和宿主细胞产生。目前关于肿瘤的血管生成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及研制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进行靶向治疗是本领域的热点。因此 ,了解肿瘤血管生长因子与肿瘤的关系 ,对于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以及指导诊断与治疗均有重要的意义。1 血管生成对于肿瘤的意义血管生成 (angiogenesis)是指源于已经存在的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新生毛细血管形…  相似文献   
93.
目的提高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PSH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结果 MSCT平扫示17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3个病灶),共20个病灶。20个病灶中结节13个,肿块7个;肿瘤最大径0.9~3.6(2.3±0.9)cm。病灶均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4个伴钙化,2个可见"空气新月征",6个呈磨玻璃密度结节;11例行增强扫描后病灶显著均匀强化,2个可见"贴边血管征",3个伴"尾征"。结论 PSH典型MSCT征象为肺内孤立性肿块或结节,边界清晰,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强化明显,与周围血管关系密切,可伴有钙化。增强扫描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4.
目的 观察能谱曲线鉴别诊断肝脏小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肝脏占位患者,其中肝小血管瘤(SHH)18例,小肝癌(SHCC)18例,肝小转移瘤(SLM)13例,均采用宝石CT能谱成像模式(GSI)扫描,获得门静脉期的能谱系列图像;观察SHH、SHCC、SLM的能谱曲线规律,分别选取50 keV和100 keV两点作为参考点,测量并计算3种病灶的能谱曲线斜率,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SHH、SHCC、SLM的能谱曲线在40~80 keV能量区间内均呈明显下降趋势,80~140 keV能量区间内较平缓下降,且在40~80 keV能量区间内3种病灶的能谱曲线差异较大。3种病灶的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2.77±1.03、1.99±0.42、0.8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能谱曲线及其斜率可以反映物质的同源性,对鉴别肝脏小肿瘤病变性质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以期为COVID-19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COVID-19 30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0例中发病1~3 d进行首次胸部CT检查19例,CT检查有片状影18例,主要表现为斑片状、节段性磨玻璃样密度影(GGO),病变局限,分布于外1/3肺野、胸膜下,以双肺下叶居多;CT检查阴性1例。11例初次胸部CT检查时已发病4~7 d,肺内病变表现为多发分布,部分融合,形态不规则,以胸膜下肺野分布为主,GGO与实变影、条索影共存。入院第3天,30例第1次进行了胸部CT复查,24例肺内影像学变化较大,表现为病灶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密度增高,局部实变,GGO合并肺实变影及条索影病灶数目增多,血管束增粗明显。入院第8天,29例进行了第2次胸部CT复查,27例有较明显变化,密度呈现出多样性,病灶GGO与实变及条索影共存,血管束增粗减轻。入院第13天,27例进行了第3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病灶密度减低,边界清晰,条索影增多,与邻近胸膜粘连、牵拉,部分病灶吸收消失。入院第26天,25例进行了第4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GGO伴条索影。结论胸部CT检查可清楚反映COVID-19病变密度、形态和范围特点,显示肺间质纤维化改变,可以用于COVID-19早期诊断、了解病变动态变化和进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96.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探测器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6例临床拟诊冠心病者行64层CTCA检查,采用多种重建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观察64层CT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起源、冠脉内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分析影响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因素,并对桥血管和支架通畅性进行观察。结果: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前降支重建的最佳时相为75%R-R时相,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为65%R-R时相。以75%的相位窗重建得到容积再现的图像为最佳。64层CTCA对冠状动脉1~3级分支和部分4级分支显示清晰,对变异血管及心肌显示较佳;对冠状动脉内斑块、冠脉狭窄显示较佳;对桥血管及支架通畅和有无再狭窄显示良好。结论:64层探测器CTCA可作为冠心病、壁冠状动脉、血管变异及心肌病变的筛选手段及对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复查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
肝癌在亚洲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尤其在我国。放疗和化疗对此类肿瘤往往无效,过去认为外科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但因起病较隐匿,患者就诊时大多已属中、晚期,外科手术机会仅10%[1],且术后复发率高。近年来,各种新技术、新疗法不断出现,对肝肿瘤的手术切除形成了  相似文献   
98.
目的:提高对儿童白血病侵犯颅骨的X线和CT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骨髓细胞学检查证实为白血病的颅骨X线和CT表现。结果:2例中1例X线片表现为颅骨多发不规则低密度灶,边缘欠清晰,周围无明显硬化,同时伴双侧髂棘下、股骨大转子多发小囊状骨质吸收,边缘欠清,骨皮质无中断;另1例颅脑CT平扫颅窗显示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骨窗显示枕骨内外板增厚、局部骨质破坏、并见高密度坏死骨。2例均为L2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结论:儿童白血病侵犯颅骨的X线、CT表现具有多样性,结合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做到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中心型肺癌螺旋CT(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SCT)表现特征与癌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及微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S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中心型肺癌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bFGF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将中心型肺癌的SCT表现特征分别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bFGF在中心型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2.6%,平均MVD为46.10±18.18,MVD在bFGF表达的阳性、阴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中心型肺癌SCT图像上瘤体大小、纵隔淋巴结增大及胸膜受累与MVD有相关性(P<0.05);肿瘤的强化程度与bFGF及MVD均有相关性(P<0.05);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纵隔及肺门大血管受累与bFGF及MVD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SCT的表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中心型肺癌的微血管生成以及bFGF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00.
多层螺旋CT(multislicecomputedtomography,MSCT)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已经成为冠心病筛选的首选检查手段,它安全,并发症少。目前,美国每年行心脏导管检查的人超过4百万,仅有27%的患者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如果心脏导管不是作为有价值的治疗资源而是诊断目的,考虑到它的有创性和昂贵费用就有必要发展准确探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MSCT问世后,被迅速用于冠心病的诊断,且临床应用日渐增多。本文对MS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