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89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7 毫秒
61.
胃癌组织中间质细胞CD10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D10在胃癌组织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16例胃癌组织中间质细胞CD10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间质细胞CD10( )表达率为19%(22/116)。间质细胞CD10( )中高、中分化癌显著多于CD10(-)表达者(P<0.01);22例间质细胞CD10( )表达的胃癌中,19例(86.4%)有淋巴结转移,明显高于CD10(-)者(P<0.05);间质细胞CD10( )表达中有脉管侵犯者明显高于无脉管侵犯者(P<0.05);胃癌组织中间质细胞CD10( )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间质细胞CD10( )可能促进了胃癌细胞的转移,在高、中分化癌的发展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2.
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道2例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癌,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例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癌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和电镜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癌多见于中、青年,无明显性别倾向。肿瘤切面灰白、灰黄色,常有坏死,瘤细胞弥漫分布,胞质强嗜酸性,核明显异型;免疫标记显示Inhibin-α+/-,Melan-A和Syn(+),Ki-67〈5%。电镜示肿瘤细胞充满线粒体。结论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癌非常罕见,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为其明确诊断的依据,可能为低度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63.
目的 Langerin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朗格汉斯细胞标志物,能诱导朗格汉斯细胞内Birbeck颗粒的形成,对朗格汉斯细胞具有高度选择性。文中探讨Langerin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3例LCH和18例其他非LCH的组织细胞疾病(non-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ic disorder,N-LCHD)的患者资料,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检测Langerin、CD1a和S-100蛋白的表达。结果组织学显示23例LCH都有病理性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细胞呈卵圆形,较大,核不规则、有核沟和核折叠,核仁不明显,核膜薄,细胞质中等丰富,略呈嗜酸性,伴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LCH和N-LCHD中Langerin的表达率分别为100%和0%(P<0.05),CD1a的表达率分别为95.65%和5.6%(P<0.05),S-100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100%和72.2%。Langerin、CD1a和S-100蛋白对诊断LCH的敏感性分别为100%、95.65%和100%,特异性分别为100%、94.4%和27.8%。结论 Langerin是对诊断LCH高度敏感且特异的标志物,有助于LC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4.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在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细胞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新技术。它具有准确、可靠、快速等优点。近来,我院将FISH方法用于膀胱癌的诊断及膀胱癌术后监测[1-2],现将相关的检测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5.
病理会诊在各家医院呈明显上升趋势.文中结合临床病理科长期工作的具体实践经历,对病理会诊现象增多的原因、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6.
子宫内膜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APA)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期提高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对11例APA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部分辅以免疫表型分析,结合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45岁,其中9例发生于绝经前.临床主要表现为宫腔占位,宫颈内口赘生物和不规则阴道出血.光镜下肿瘤呈纤维肌性间质中出现腺上皮细胞轻度到非常明显非典型性及结构复杂的子宫内膜样腺体.免疫表型:间质细胞SMA弥漫强阳性表达,desmin局灶阳性,CD10局灶阳性;腺上皮及间质细胞ER、PR均强阳性;Ki-67少量散在阳性表达,p53阴性.维多利亚蓝染色:间质胶原纤维红色,弹力纤维蓝色,平滑肌纤维黄色.随访6例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 APA是一种罕见的子宫上皮和间叶混合性肿瘤,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抗体标记.须与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恶性Mtillerian混合瘤、腺纤维瘤和腺肉瘤、子宫内膜息肉等鉴别.病变彻底切除是治疗APA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SYT在单相纤维型滑膜肉瘤(monophasic fibrous synovial sarcoma,MFSS)的诊断及与其它梭形细胞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MFSS 36例、其它梭形细胞肿瘤32例,其中包括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7例、纤维肉瘤6例、平滑肌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7例和孤立性纤维性肿瘤8例,检测sYT蛋白在上述病例中的表达.结果 SYT在MFSS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1.67%(33/36),其中15例呈弥漫强阳性表达(>80%的瘤细胞核呈强阳性),12例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50%~80%的瘤细胞核呈强阳性表达.SYT在其他梭形细胞间叶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9.37%(19/32),其中6例呈弥漫强阳性表达(>80%的瘤细胞核呈强阳性),7例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50%~80%的瘤细胞核呈强阳性.结论 SYT蛋白在MFSS和其他梭形细胞肿瘤中均有较强的阳性表达,提示SYT抗体在MFSS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的鉴别诊断中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病理学T1(pathological-T1,pT1)期肺腺癌中间质浸润分级及微乳头结构(micropapillary pattern,MPP)的预后意义。方法选择具有完整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的pT1期肺腺癌85例,根据肿瘤的间质浸润分级及MPP含量将其分为3组,即间质浸润0~2级组(0~2级组)、间质浸润3级伴MPP阴性组(3级MPP阴性组)、间质浸润3级伴MPP阳性组(3级MPP阳性组),分析各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0~2级组、3级MPP阴性组及3级MPP阳性组的病例数分别为29例、30例及26例。肿瘤大小0~2级组小于3级MPP阳性组(P=0.024),0~2级组与3级MPP阴性组间的差异及3级MPP阳性组与阴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淋巴血管侵犯率、淋巴结转移率及病理学分期均为3级MPP阳性组高于0~2级组(P<0.001)及3级MPP阴性组(P<0.001),而0~2级组与3级MPP阴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及吸烟史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年生存率3级MPP阳性组为18.9%,低于0~2级组的92.9%(P<0.001)及3级MPP阴性组的81.6%(P<0.00...  相似文献   
69.
近端型上皮样肉瘤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近端型上皮样肉瘤(PE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 收集5例PES患者资料,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第一抗体选用细胞角蛋白(CK)、波形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D34、β-catenin、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肌调节蛋白(MyoD1)、结蛋白、HMB45、CK7及CK20,观察和分析其临床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结果 5例PES中女1例,男4例;发病年龄19-46岁,发生部位分别为:会阴部2例,下腹部、髂前上棘和臀部各1例,均表现为进行性增大的无痛性单发肿块.光镜下肿瘤细胞呈结节状排列,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大部分由相对独特的上皮样细胞组成,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卵圆形,肿瘤中心常见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5例瘤细胞均表达波形蛋白,4例表达CK、EMA,3例表达β-catenin、CD34,1例表达S-100蛋白;而SMA、MyoD1、结蛋白、HMB-45、CK7及CK20均阴性.结论 根据PES组织学和病理学特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TNM病理分期T1(pathologic-T1,pT1)期肺腺癌中间质浸润分级的预后意义.方法 选择具有完整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 的pT1期肺腺癌85例,根据间质浸润在肿瘤中的部位将每例肿瘤中间质浸润的程度分为1-3级,分析各间质浸润级别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 间质浸润各级别肿瘤的病例数为1级:17例(20%),2级:12例(14%),3级:56例(66%).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大小及淋巴血管侵犯率除1级病例小于3级病例(P值分别为0.005及0.018)外其余各级病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率及病理学分期在1级和2级病例完全相同并低于3级病例(1级与3级P值分别为0.007及0.002;2级与3级P值分别为0.027及0.021).性别、年龄及吸烟史各级病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后:本组病例5年总生存率是63%.1-3级病例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3.3%及46.6%,2级与3级病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随访期间病死率1-3级病例分别为0、16.7%及42.9%,1级与3级病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与2级病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预后分析提示间质浸润分级(P=0.001)、病理学分期(P<0.001)、淋巴血管侵犯(P<0.001)及淋巴结转移(P<0.001)与预后相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提示仅病理学分期(P<0.001)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间质浸润分级是一个与肿瘤预后及其他预后因素均密切相关组织学分级系统,它可作为pT1期肺腺癌预后分类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