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0篇
医药卫生   35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代云峰  周政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0):1077-1078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T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63例中晚期NSCLC患者均采用TP方案化疗,观察有效率、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及毒副作用。结果63例患者总有效率为49.2%(31/63),初治组和复治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7.1%(24/42)和33.3%(7/2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154,P=0.0748),中位生存期(12.00±0.64)月,1年生存率为31.1%;常见的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但均在可耐受的范围内。结论,T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患者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32.
目的 研究术后早期予含服糖果对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20例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进行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给予早期含服糖果。观察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舒适度、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低血糖、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血、穿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C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6.67%vs 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对消化道早癌防治至关重要,患者术后早期含服糖果,能有效缓解术后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没有增加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33.
背景:异种骨具有与人类骨类似的天然多孔结构,在治疗骨缺损时可引导骨组织再生,但植入过程中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目的:采用冻干法制备去抗原羊脊椎松质骨支架材料,并评价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取羊脊椎松质骨,制备两组去抗原异种骨支架,化学组经H2O2、甲醇/氯仿混合液等化学试剂处理;冻干组将经化学处理的羊松质骨在-80℃冰箱中低温冷冻4周,真空干燥,60结果与结论:冻干组支架无细胞毒性、急性毒性及热源反应,皮内刺激实验阴性;化学组支架有细胞毒性及轻微急性毒性反应,有致热源作用及轻度皮肤刺激性。结果表明经过化学处理羊脊椎松质骨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相对较差,而化学处理配合低温冷冻、真空干燥及Co照射消毒。①细胞毒性实验:分别采用化学组材料浸提液、冻干组材料浸提液与DMEM/F12培养基培养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热源实验、急性毒性实验:从兔耳缘静脉分别注射化学组材料浸提液、冻干组材料浸提液与生理盐水。③皮内刺激实验:分别在兔脊柱背部皮下注射化学组材料浸提液、冻干组材料浸提液、生理盐水及乙醇。60 Co照射的羊脊椎松质骨生物相容性较好,基本能达到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34.
压力感受器衰竭综合征(baroreceptor failure syndrome,BFS)是一种临床上报道较少并且容易被忽略的临床综合征[1].Sugarbaker等[2]于1971年报道在二期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后,患者出现了以高血压、心率增快、头痛及焦虑等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当时对这一并发症的认识还明显不足.1997年J...  相似文献   
35.
目的:通过分析动脉瘤中异常表达的lncRNA,探讨其在动脉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的重要功能。方法:检测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组织与正常颅内动脉组织中的lncRNA表达谱和mRNA表达谱,并探寻异常表达的lncRNA所靶向的mRNA。结果:lncRNA芯片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血管比较,血管瘤组织中存在1533种异常表达的lncRNA,其中520种lncRNA表达上调,1013种lncRNA表达下调。274种异常表达的lncRNA分别靶向于188种异常表达的mRNA,共形成了434对lncRNA和mRNA靶向关系。靶mRNA相关的信路分析显示,focal adhesion信号通路可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lncRNA基因与靶mRNA互作关系的网络分析显示,lncRNA n345160、XR_171115.1、NR_027671.2和ENSG00000261903.1在动脉瘤发生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lncRNA可能在颅内动脉瘤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lncRNA与编码蛋白的mRNA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这或许能为临床探索预防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观察caveolae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取培养第3代VSMCs培养皿中培养.干扰组细胞加甲基-β-环糊精(methyl-β-cyclodextrin,MβCD)(5mmol/L,DMEM配置)作用2h;对照组加入与MβCD等量的DMEM作用2h后以DMEM冲洗3次后正常培养48 h.采集细胞进行RT-PCR检测Caveolin-1、pSmad2 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Caveolin-1、pSmad2蛋白表达变化,免疫组化检测Caveolin-1、TGF-β受体1(TGF-βR1)在细胞中的表达分布,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Caveolin-1在MβCD干扰后,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并且以细胞膜和细胞质高表达为主;而Smad2在MβCD干扰后,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TβR-1在MβCD干扰后细胞内表达增加.CCK-8检测结果显示,MβCD干扰后,VSMCs增殖被显著抑制(P<0.01).结论 破坏caveolae结构后可以抑制VSMCs的增殖,其可能的机制是caveolae被破坏后,TGF-β/Smad信号通路增强,不能抑制Smad2磷酸化和下游的信号转导,从而达到抑制VSMCs的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提高多指离断再植成功率的技术要点。方法 临床再植1l例52指,近中指节动静脉比例1:1或1:2,末节吻合1根动脉,静脉吻合1根或拔甲放血。结果 成活46指,成活率87%。结论 周密计划安排,缩短断指缺血时间,注重具有重要功能的手指再植,术后防治血管危象是提高多指离断再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8.
987例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型颅脑损伤是外伤中最严重的损伤,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临床救治困难。我科自1983年1月-2003年1月间共收治98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现将其救治结果作一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39.
目的:总结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及血管内治疗技术和临床效果,以提高对前循环动脉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01年7月间经显微外科治疗的13例及血管内治疗的11例前循环动脉瘤并按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OS)评定治疗结果。结果:出院时优良19例,中残1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根据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可有效提高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0.
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价值。方法58例外周动脉阻塞性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3组:常规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者18例(A组),改良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者23例(B组),超声消融结合导管内药物溶栓者17例(C组)。溶栓后球囊成形者26例,同时行内支架置入者18例。结果58例外周动脉闭塞均溶栓成功,无1例发生并发症者。A、B、C三组的平均溶栓时间分别为17.8±8.6、11.6±5.2和7.3±3.5h,C组的溶栓时间明显短于A、B组(P<0.05)。A、B、C三组的平均尿激酶用量分别为121.5±52.7,102.2±38.4和34.9±10.3万u,C组的平均尿激酶用量明显少于A、B组(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