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30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免疫组化在甲状腺乳头状病变诊断中的意义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方法:对36例普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11例微小乳头状癌、9例伴发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乳头状增生性病变和7例Grave’s病伴滤泡上皮乳头状增生标本进行HBME-1和CD15免疫组化染色,并将染色结果与HE切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36例普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1例微小乳头状癌均为HBME-1表达阳性;CD15在普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微小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8.9%和27.3%,HBME-1和CD15在普通型乳头状癌和微小癌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伴发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良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HBME-1表达阳性率为66.7%,阳性程度与乳头结构和细胞核特点密切相关:CD15表达均为阴性。Grave’s病伴乳头状增生性病变HBME-1和CD15表达均为阴性.结论:伴发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乳头状病变在形态和免疫表型上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有部分重叠,是一类介于良性增生和乳头状癌之间的性质未明、有组织学和免疫表型异质性的病变;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变内的网状瘢痕提示恶性可能。对这两种病变的认识有助于甲状腺疾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2.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最显著的是生物学特征,也是临床上引起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金属蛋白酶被认为是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具有多种功能的重要因子,因此明确金属蛋白酶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并阐明其作用及调节机制,寻找有效的抑制因子或拮抗剂,将会成为有效抗肿瘤侵袭转移的一个关键靶点。  相似文献   
123.
胃肠道间质瘤60例中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kit基因和PDGFRA基因在我国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突变状况.方法: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60例GIST c-kit基因9号、11号、13号和17号外显子突变以及PDGFRA基因12号和18外显子突变.结果:60例GIST中kit基因突变率为63.3%,绝大多数为杂合性突变,少数为纯合性突变.其中以编码近膜区的11号外显子突变最为常见(58.3%);其次为编码胞外区的9号外显子突变(3.3%);偶见编码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13号外显子突变(1.7%),是一个新的突变位点L641P;未检出17号外显子突变.11号外显子的突变位点多集中在5'端的经典热点(42.9%),表现为密码子第557-560的点突变和框内缺失.第二个热点位于11号外显子的3'端,为框内串联重复.后者主要发生在胃部,女性患者多见.60例GIST中PDGFRA基因突变率为5%,表现为编码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18号外显子D842V点突变,且均为CD117阴性.未见编码近膜区的12号外显子突变.结论:CD117阳性GIST主要表现为c-kit突变,分布在11号外显子经典热点和3'端热点,后者与老年女性胃GIST相关.PDGFRA基因突变主要见于CD117阴性GIST,多发生在后腹膜,具高度侵袭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分子信标荧光探针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设置内参照的分子信标荧光探针检测178例肺结核标本,并与痰涂片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肺结核组分子信标荧光探针阳性率显著高于痰涂片和培养,检出率分别为56.2%(100/178),34.8%(62/178)、34.8%(62/178)。结论:分子信标荧光探针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结核病的辅助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5.
在1939年前后,高松和 Gomori 分别建立了磷酸酶组织化学方法。此后磷酸酶组织化学方法被广泛应用,方法本身也不断改进。与此同时显示磷酸酶的新方法还在产生和改良。关于宫颈良性和恶性病变的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研究,国内外有过一些报告,但所得材料和看法殊异。认为正常  相似文献   
126.
采用青年组(3月龄)、中年组(15月龄)、老年组(24月龄)大鼠纤维母细胞在体外连续传代,研究比较蜂王浆对不同年龄大鼠传代纤维母细胞DNA修复能力的影响。由紫外线(UV)诱发纤维母细胞的DNA损伤,经~3H—胸苷掺入,用放射自显影法检测细胞UDS。实验结果表明,蜂王浆对各组大鼠纤维母细胞参与UDS的百分数无明显作用,但能显著提高青年组大鼠各代纤维母细胞的UDS水平(P<0.001),也能提高中年组大鼠第3代细胞的UDS水平(P<0.01),而对老年组大鼠各传代细胞的UDS则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27.
128.
对正常细胞生长分化过程中传号传导机制的研究在过去十几年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肿瘤细胞生长转移过程中的信号传导问题则所知甚少。作为整个研究的第一步,我们研究了转移性人肺巨细胞癌PG生长过程中的信号传导机制,发现在PG细胞表面存在一些生长因子受体,这些受体能激活细胞内磷酯酰肌醇/钙离子信号传导途径。其中嘌呤受体激动剂(ATP及其类似物)和蛙应素受体激动剂可使PG细胞内  相似文献   
129.
130.
DNA测序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从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到人类基因组单倍型图计划(HapMap),再到人类癌症基因组及个体基因组计划,第一代和第二代DNA测序技术功不可没。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第二代DNA测序技术则使得DNA测序进入了高通量、低成本的时代。目前,基于单分子读取技术的第三代测序技术已经出现,该技术测定DNA序列更快,并有望进一步降低测序成本,为人类从基因水平深入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手段,使个体化医疗成为现实。本文回顾了测序技术发展过程,并对第三代测序技术的特点和优势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