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1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目的研究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PCNA及癌基因蛋白p53、c-erbB-2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在此过程中细胞增殖活性与p53、c-erbB-2癌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分析了86例良恶性乳腺组织中的PCNA,癌基因蛋白p53、c-erbB-2表达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PCNA、p53、c-erbB-2的表达随非典型增生程度的增加而增多.p53、c-erbB-2阳性表达病例PCNA-LI明显高于阴性病例(l=2.9040,P<0.01;,=3.2333,P<0.01).结论 PCNA、p53、c-erbB-2可反映乳腺癌前病变的恶变倾向,并对癌前病变的临床处理和随访有指导作用;细胞增殖活性与p53、c-erbB-2基因激活,蛋白产物聚积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2.
P53癌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PCNA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P53癌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对59例乳腺癌石蜡切片,检测P53,PCNA,并与肿瘤大小、腋淋巴结状况、组织学分级进行比较;结果:P53表达与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与PCNA显著相关(P<001);结论:P53蛋白在乳腺癌中具有一定的预后价值,其可能通过P53癌基因突变后,使肿瘤细胞PCNA激活,促进DNA复制增加,导致细胞不断繁殖、分裂,促进肿瘤细胞生长、转移  相似文献   
43.
目的通过对比术前未接受化疗和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两组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结果,探讨对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后降期的患者以核素法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本院2006年4月~2009年3月期间收治的99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未行化疗组60例,临床分期为T1~2N0M0,直接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前新辅助化疗组39例,临床分期T2~3N0M0,患者术前先给予3~4个疗程的新辅助化疗,降期为T1~2N0M0后再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所有患者术前均经乳晕下4点平均注射99m锝标记的非过滤硫胶体,术中用γ探针探测腋窝具有放射活性的前哨淋巴结并切除,然后常规清扫腋窝Ⅰ、Ⅱ组淋巴结。术后对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成功率、假阴性率、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3%、3.3%、96.7%、100%、98.3%、100%和96.7%。B组分别为100%、10%、90%、100%、94.9%、100%和90.5%。两组比较假阴性率、准确性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对新辅助化疗后降期的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以核素法行前哨淋巴结活检仍能够获得较高的成功率,同早期乳腺癌患者相比假阴性率没有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病灶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补测在激素受体阴性浸润性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观察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乳腺外科门诊随访及住院患者中补测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病灶ER和PR的表达情况,所有标本(包括原发癌病灶及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病灶)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由重庆医科大学病理检测中心进行,根据检测报告,原发病灶阴性而腋淋巴结转移病灶ER和/或PR阳性者补加内分泌治疗。   结果   56例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中,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病灶ER阳性8例(14.3%),PR阳性2例(3.6 %),ER和PR均阳性3例(5.4%),共13例(23.3%)因补查腋淋巴结转移病灶ER和/或PR变阳性而在随访中加用内分泌治疗。肿瘤原发病灶与腋转移淋巴结ER和PR均阴性43例(76.7%),即肿瘤原发癌病灶与腋转移淋巴结ER和PR均为阴性表达的总符合率为76.7%,不一致率为23.3%。   结论   受体阴性浸润性乳腺癌原发病灶与腋淋巴结转移病灶ER和PR表达具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对原发癌病灶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患者应检查其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病灶受体的表达,可能筛查出原发病灶受体阴性而复发转移病灶受体阳性患者,及时加用内分泌治疗,提高该类患者的疗效,亦可解释部分激素受体阴性而内分泌治疗也有一定疗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45.
46.
沉默Ku70后PARP1参与DNA双链断裂修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碱基切除修复途径(base excision repair,BER)关键因子PARP1在Ku70缺失的条件下是否参加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DSB)的修复。方法针对人类Ku70构建编码shRNA序列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转染细胞,建立Ku70蛋白表达沉默的细胞株。以高效的DNA双链断裂诱导剂刺孢霉素calicheamycin诱导DSB形成,在Ku70沉默或联合PARP1抑制剂条件下,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DSB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以及Western blot检测H2AX的磷酸化状态。根据与染色质相互作用的差别,分段提取细胞蛋白组分,Western blot检测PARP1在各组分的分布变化。结果细胞Ku70蛋白水平在Ku70 shRNA干扰后显著下调。Ku70沉默和PARP1抑制剂明显降低细胞在calicheamycin处理后的存活率(P<0.01),两者有明显协同效应。在Ku70沉默的细胞诱导DSB后,PARP1主要分布在与染色质紧密结合的组分。结论在Ku70缺陷时,PARP1可与染色质结合,且抑制其功能影响细胞生存,说明PARP1可能参与了不依赖于Ku的DNA双链断裂修复的替代途径。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乳腺癌肿瘤蛋白在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apy,NAC)前后的变化。方法:对我院2012年至2013年间接受NAC(方案为:多西他赛+表柔比星/吡柔比星+环磷酰胺)的112例乳腺癌患者的肿瘤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比较NAC前后肿瘤蛋白的具体变化情况。结果:肿瘤蛋白从阳性转为阴性变化率最高的是Ki-67(37.5%),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P53变化率最低,均为16.1%。而从阴性转为阳性变化率最高为P53(13.3%),最低是Ki-67(2.7%)。ER(P=0.043)、Ki-67(P<0.001)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P=0.035)和乳腺癌亚型(P<0.001)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Ki-67平均表达率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年龄>50岁与Ki-67的阳转阴的变化相关,肥胖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容易出现HER2阳转阴的变化。结论:NAC能引起肿瘤蛋白的改变,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淋巴结转移和T分期等因素与肿瘤蛋白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干预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患肢淋巴水肿以及促进肢体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该院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在常规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肢体功能康复状况、术后淋巴水肿发生率,术后患者恢复时间以及术后1周及1个月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康复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淋巴水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组内患者术后1个月生活质量明显高于术后1周,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生活质量指标均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躯体状况、心理状况以及自我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一般不良反应、特殊不良反应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综合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的淋巴水肿的发生率,进一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患者术后康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9.
1病例介绍患者,女,56岁,因“反复肾区疼痛9年,四肢抽搐1年,加重1月”入我院内分泌科。有9年多发性肾结石病史和1年骨质疏松病史。查体:甲状腺及颈部未触及明显结节。辅助检查:血钙3.04 mmol/L(参考值:2.11~2.52 mmol/L),血磷0.77 mmol/L(参考值:0.85~1.51 mmol/L),血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218.3 Pg/ml(参考值:12.0~88.0 Pg/ml)。髋关节骨密度:T-2.7,腰椎骨密度:T-4.6。甲状旁腺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99mTc ethoxyisobutylisonitrile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99mTc MIBI SPECT)示甲状旁腺未见明显摄99mTc-MIBI组织影像。彩超示双侧甲状旁腺未见明显异常。颈部增强CT+胸部增强CT:甲状腺及甲状旁腺未见明显异常。经院内大会诊考虑患者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定性诊断明确,患者有反复发作肾结石、高钙血症、严重骨质疏松,且排除多发性内分泌腺瘤,考虑为孤立的PHPT,虽然定位不明确,仍有甲状旁腺手术探查指征,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转入我院内分泌乳腺外科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0.
目的 研究RIN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分析它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5例乳腺癌和2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RIN1的表达,并对85例乳腺癌病例进行随访;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 法检测RIN1在20例乳腺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Kaplan-Meier分析生存结果.结果 85例乳腺癌标本中RIN1有不同程度表达,其中44例高表达,乳腺癌中RIN1的表达明显高于非癌组织(P<0.05);RIN1高表达与肿瘤最大直径、组织学分级、肿瘤家族史成正相关(P<0.05);RIN1高表达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低于RIN1低表达患者(P<0.05);RIN1高表达影响肿瘤无病生存率(P<0.05).20例标本中RIN1的mRNA及蛋白在乳腺癌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结论 RIN1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其高表达RIN1可能成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一个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