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6篇
医药卫生   24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41.
目的 大多数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是起源于左后分支(LPF)浦肯野纤维网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因而利用非接触式标测系统在窦性心律下标测LPF并经其导航系统指导线性消融治疗ILVT是可行的,现介绍此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6例患者,1例既往接受3次射频导管消融术,临床呈无休止发作;1例为常规消融术后1个月复发;4例为常规首次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术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15~58(34.00±16.26)岁。常规电生理检查明确ILVT诊断后,将球囊电极导管经股动脉逆行送入至左心室心尖部,构建几何构形后建立窦性心律的等电位图。结果 窦性冲动沿希氏束向下传导,在间隔中部不到心尖处激动局部间隔心肌并很快激动整个左心室。局部虚拟电图显示,在间隔部激动的每个QRS波前均有高频、低幅的电位,该电位与QRS波之间的距离随激动的推移而逐渐缩短;心室激动爆发点处的局部电图呈QS型。在心室激动爆发点上方1 cm处于LPF区域作垂直于LPF激动方向的线性消融,消融后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左后分支阻滞图形,线性消融的平均放电次数为4~8(5.66±1.50)次,消融完毕后心动过速均不能诱发。平均随访7~13(10.00±2.7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 窦性心律下标测LPF并指导线性消融治疗ILVT不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42.
心脏介入性手术中心脏压塞发生的原因、处理及预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报道因心脏介入手术所致的 12例心脏压塞病例 ,分析其可能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 ,随访其预后。方法  5 0 4 0例心脏介入手术中共发生 12例心脏压塞 ,男性 4例 ,女性 8例 ,平均年龄 (5 6± 17)岁 ,其中 8例与导管标测和射频消融术有关 ,2例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有关 ,2例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有关。结果 心脏压塞的主要原因包括左心室穿孔、心脏静脉破裂、冠状动脉和左心耳穿孔。 8例经立即心包穿刺抽液 15 0~ 10 0 0ml病情稳定 ,4例因出血量大进行了外科手术。出院后平均随访 (2 3 6± 13 1)个月 ,全部病人情况良好。结论 心脏压塞是心脏介入治疗过程中严重的并发症 ,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43.
一个Brugada综合征合并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家系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1例Brugada综合征合并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家系的临床研究。方法 对夜间反复发作性晕厥的先证者进行冠状动脉,左、右心室造影和电生理检查及药物试验(异丙肾上腺素和普罗帕酮);对其家族成员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和药物试验,同时记录右侧胸前导联(V1~V3)上两个肋间的心电图。结果 家族中有两例猝死,均发生在睡眠中。家族成员未被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先证者心电图表现为右侧胸前和下壁导联ST段抬高,住院期再次发生夜间晕厥记录到心电图为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冠状动脉及左、右心室造影正常,电生理检查诱发多形室速。异丙肾上腺素试验时ST段正常,QTc间期明显延长;普罗帕酮试验阳性。另两例家族成员,右侧胸前导联上一或二肋间心电图呈典型Brugada综合征改变,异丙肾上腺素试验QTc间期亦明显延长,1例普罗帕酮试验阳性。结论 结果表明可能是由于一种新的钠通道基因(SCN5A)突变类型同时引起Brugada综合征和先天性长QT综合征。  相似文献   
244.
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指导心房扑动消融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在心房扑动 (房扑 )标测和射频消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7例房扑患者 ,年龄 (6 0± 10 )岁 ,男 4例 ,女 3例。其中 1例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 ,2例为采用常规方法消融典型房扑后复发患者。应用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构建右房三维几何模型 ,标测心动过速的折返激动顺序和关键峡部 ,并利用其导航系统指导峡部的线性消融。消融后分别于峡部两侧起搏判断峡部阻滞情况。结果  6例患者诱发出房扑 ,心动过速周长 (2 16± 2 2 )ms。6例房扑均为峡部依赖型 ,2例呈逆钟向传导 ,4例呈顺钟向传导 ;4例房扑呈双环折返激动 ;7例消融均成功 ,房扑不再诱发 ,峡部呈完全双向传导阻滞 ;手术时间 (30 0± 12 9)min ,X线曝光时间 (2 5 0± 6 5 )min ,放电次数 (2 5 7± 12 1)次。无手术并发症。随访 3~ 14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在房扑标测和消融中应用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是安全有效的 ,不仅能确定折返环路 (特别是双环折返激动 )的顺序和关键峡部 ,而且能准确判断线性损伤的连续性 ,同时可减少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245.
经皮肾去交感神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SD)是一种新的非药物微创介入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方法。近年临床研究表明RSD可有效治疗慢性交感神经激活引起的顽固性高血压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如糖耐量异常、心室肥厚、心房颤动和室性心律失常、呼吸睡眠暂停、动脉硬化和慢性心肾功能不全等。主要原理经肾动脉导管消融去除其周围部分传入和传出神经,通过下丘脑中枢神经反馈机制,减少肾脏局部和全身去甲肾上腺素溢出,治疗相关疾病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可望成为心血管疾病上游革命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46.
目的 :采用右心房后位峡部线性消融治疗典型心房扑动。方法 :典型心房扑动 (AFL) 2 3例 ,对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口之间的后位峡部为靶点行线性消融术 ,以峡部双向阻滞和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激发后程序刺激和burst刺激不能诱发临床AFL为消融终点。结果 :本组患者均为逆钟向典型房扑 ,消融后均达到峡部完全性双向阻滞 ,即刻消融成功率为 10 0 % ,未出现并发症。随访 6~ 3 4周有 1例复发 ,再次行射频消融术成功。结论 :采用后位峡部线形消融典型心房扑动是一种高成功率和安全性 ,低并发症和复发率的根治性手术。完全性峡部双向阻滞是手术成功的良好指标和消融终点 ,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激发下心房程序和burst刺激不能诱发AFL是双向阻滞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47.
1 界嵴的特征界嵴 (cristaterminalis,CT)位于右心房侧壁 ,起自上腔静脉口前方止于下腔静脉口前方的肌性隆起 ,与下腔静脉口前方的欧氏嵴 (Eustachianridge,ER)相延续。界嵴前侧和梳状肌连接 ,后侧和右心房的光滑部连接。从胚胎发育过程来看 ,界嵴的形成在胚胎发育至 6~ 8周时 ,静脉窦右角连同上、下腔静脉与原始心房融合而形成[1] 。界嵴在右心房是一个非常显著的解剖学结构 ,在界嵴处肌纤维呈纵向排列。对狒狒的心脏研究表明[2 ] ,从细胞的大小及其数量来看 ,界嵴和心脏传导组织房室束相比 ,在细胞大小及单位体积内的细胞数上无明显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