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5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47篇
医药卫生   199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分析正常人群和下颌骨前突患者下颌神经管轨迹,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订和操作时避开重要神经血管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8例骨性Ⅲ类下颌骨前突患者(男10例,女18例)、2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男12例,女8例),使用CBCT拍摄下颌管影像,从下颌孔至第一磨牙区分为5个平面,在每个层面分别测量下颌管内外径、下颌骨厚度、下颌管至颊舌侧骨皮质及下颌骨下缘的距离。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骨前突患者自下颌支到下颌角前部逐渐增厚,继续至下颌第一磨牙区逐渐变薄。下颌神经管的内外径自下颌支到下颌体部逐渐变细。颊侧骨皮质厚度自下颌支区域逐渐增厚,到下颌体部继续变薄。下颌骨前突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下颌管的对比分析显示,骨髓腔宽度与下颌支厚度有显著差异,且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CBCT能够精确显示下颌神经管的走行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下颌骨前突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下颌支厚度的差异主要由颊侧骨髓腔宽度造成。  相似文献   
52.
目的明确歼击机飞行员改装体检暂时飞行不合格的原因、最终健康状况和飞行结论。方法总结199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高性能战斗机改装体检结论为原机种暂时飞行不合格的67名飞行员病历资料,随访其健康状况和飞行结论,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改装体检暂时飞行不合格的原因依次为特殊功能检查不合格、外科病症、内科病症、神经精神科病症、眼科病症、耳鼻咽喉科病症;最终结论为飞行合格者47例(10例改装合格、另37例原机种飞行合格),飞行不合格者20例(2例因新发病症、18例因暂时飞行不合格的病症而停飞)。结论改装体检暂时飞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特殊功能问题;《高性能歼击机飞行员体格要求》是符合实际的,而现行的飞行人员年度大体检制度有修改的必要。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在婴儿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功效。方法拟择期行胸腔镜下隔离肺切除术的90例婴儿,随机分为三组: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组(D组),单独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组(R组),对照组(C组)。关胸前15 min在胸腔镜直视协助下进行肋间神经阻滞,D组患儿各注入0.25μg/kg的右美托咪定+1mg/mL罗哌卡因的混合注射液(0.1mL/kg),R组患儿各注入1mg/mL罗哌卡因注射液(0.1mL/kg)。记录患儿拔出气管导管时(T0)、拔出气管导管后6h(T1)、12h(T2)、24h(T3)的CRIES疼痛评分。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心率减慢等。结果在T0、T1时,患儿的CRIES评分比较:D组较R组低(P 0.05),D组与R组均较C组低(P 0.05);其余时间段,三组患儿的CRI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患儿均未出现抑制呼吸、心率减慢等不良反应。结论婴儿胸腔镜手术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具有较好的镇痛功效。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观察环肺静脉消融(CPVI)联合连续心房碎裂电位(CFAE)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64例经药物治疗无效且有症状的持续性心房颤动(PeAF)患者,CPVI后分为转复窦性心律(A 组)及未转复窦性心律组(B 组),未转复窦性心律患者行左心房连续CFAE(CFE-mean≤70ms)标测与消融后,分为转复窦性心律组(B1 组)与未转复窦性心律组(B2 组).两者终点分别为消除所有肺静脉电位与连续CFAE 或转复窦性心律.结果 A 组年龄、术前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手术前后心房颤动周长(AFCL)明显高于B 组(P<0.05).B1 组术前LAD、LVEDD 及手术前后AFCL 明显高于B2 组(P<0.05).A 组15 例(23%)与B1组21 例(45%)直接转复为窦性心律,B1组患者中3 例(6%)二尖瓣峡部依赖与2 例(4%)三尖瓣峡部依赖心房扑动经线性消融后转为窦性心律,1 例(2%)二尖瓣环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消融后转为窦性心律,28 例(57%)维持心房颤动患者行体外直流电复律成功.随访(5.8±2.3)个月,36 例(56%)维持窦性心律,A 组发生3 例(20%)快速性房性心动过速,明显低于B 组25例患者(51%,P<0.01).B1组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动过速,低于B2组患者(33%、64%,P<0.01).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CPVI 联合连续CFAE 指导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有效安全,CPVI及CFAE消融对于心房电解剖重构程度较低患者的消融效果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肺静脉前庭(PVO)和左房(LA)内连续碎裂电位(CFEAs)的电生理特点。方法入选2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依房颤节律分为阵发性房颤(PAF)组与持续性房颤(PeAF)组,每组各12例,根据距离肺静脉口远近,将肺静脉分成距肺静脉5~10 mm(Ⅰ区)与10~20 mm(Ⅱ区)两区。在房颤时,应用EnSite NavX标测系统高密度标测PVO和LA,比较两组平均CFE值(碎裂间期)≤70ms的CFAEs的电生理特点。结果①PeAF组LA内径大于PAF组(P<0.05),PAF组LA后壁CFAES分布比例最低,顶部最高,PeAF组前后壁最低,左心耳最高;PAF组PVO较LA高(P<0.05),PeAF组PVO和LA无差异。②两组间总PVO区域连续CFAEs比例无差异,PeAF组LA明显高于PAF组(P<0.05),PAF左下PVO连续CFAEs分布比例高于PeAF(P=0.02),另三支PVO无明显差别。除顶部PAF组连续CFAEs分布高于PeAF组(P=0.02)外,PeAF组下壁、左心耳及二尖瓣环均显著高于PAF组(P均<0.001)。③PAF组各支Ⅰ区连续CFAEs分布高于Ⅱ区(P<0.05),PeAF组左下PVOⅠ区高于Ⅱ区(P<0.05),右上PVOⅡ区高于Ⅰ区(P<0.05),另两支PVO无差异。④PAF组PVO平均CFE明显低于LA(P<0.0001),PeAF组两区域及两组间PVO则无差异;PeAF组LA平均CFE值较低,连续CFAEs数量较多,房颤周长较短。结论 LA电解剖重构在房颤维持中起重要作用,PeAF LA内连续CFAEs分布较PAF广泛,碎裂程度更高,房颤周长较短。PVO绝大多数连续CFAEs位于5~10 mm区域。  相似文献   
56.
57.
58.
目的 探讨适合中国东北地区的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方法、阳性标准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方法检测抗原物质特异性抗体 ,摸索反应条件。按确定的最适条件对中国东北地区 5 8例哮喘病人及4 7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确定了ELISA方法的最适包被浓度 ,最适反应浓度 ,和反应时间及温度。以OD值≥健康对照组平均OD值的 1 5倍作为阳性标准 ,发现本地区哮喘病人血清中对蒿草花粉、春季花粉、淡水鱼、蒜这 4种抗原物质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可以将以上改良的ELISA方法和阳性标准应用于本地区的哮喘病人过敏原的检测。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防御机制的特点及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50例住院治疗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分别于治疗前1天及治疗8周后进行防御机制问卷(DSQ)评定,并和50例正常人DSQ评分进行对照。结果 1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组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2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组治疗8周后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过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心理治疗可使防御机制向成熟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易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方法以在门诊确诊的382例肺结核患者为分析对象,根据病程记录、临床观察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分析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382例肺结核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5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1%。结论提示应重视肺结核治疗用药中的各种不良反应,针对年老体弱以及机体免疫力低下的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