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咬合重建对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运动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咬合重建修复对不同类型的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运动模式的影响。方法选择29例牙齿重度磨耗进行咬合重建修复的患者,根据后牙咬合支持状态分成后牙支持完全组(试验Ⅰ组,15例)和后牙支持不全组(试验Ⅱ组,14例),分别测量修复前、过渡修复1个月及永久修复1个月后咀嚼运动时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的表面肌电图,并选择1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析咀嚼周期、咀嚼运动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及肌电积分值的变化。结果修复前,试验Ⅰ组和Ⅱ组患者的咀嚼周期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Ⅱ组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颞肌前束的肌电积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过渡修复及永久修复后,试验Ⅰ组和Ⅱ组的咀嚼周期有逐步缩短的趋势。过渡修复时,Ⅰ组患者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和肌电积分值较修复前均有下降(P<0.05);Ⅱ组患者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较修复前下降(P<0.05),肌电积分值的变化则不明显(P>0.05)。永久修复后,Ⅰ组患者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和肌电积分值较过渡修复时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患者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较过渡修复时进一步下降,肌电积分值则明显提高(P<0.01)。结论咬合重建修复能明显改善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运动循环模式,提高咀嚼肌活动强度。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错畸形对下颌语音运动的影响 ,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进一步的参考依据。方法 用联机的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对前牙深覆覆盖组、前牙反组、前牙开组、对刃组四种错畸形组及对照组发音时的下颌三维运动与相应语音进行监测 ,并对下颌运动各边缘位点最上点 (S点 )、最下点 (I点 )、最前点 (A点 )、最后点 (P点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发音运动各边缘位点相比 ,错畸形组有各自的移动趋势 :前牙深覆覆盖组偏向下 (S点、I点 ,P <0 .0 1) ,前牙反组偏向下 (S点、I点 ,P <0 .0 1)、偏向后 (A点、P点 ,P <0 .0 1) ,前牙开组偏向前 (A点 ,0 .0 1

相似文献   

53.
无牙颌病人全口义齿最广泛接触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多年来一直认为应将全口义齿的广泛接触(牙合)关系建立在正中关系位,近年随着(牙合)学的发展,主张“将(牙合)关系建立在肌肉闭合道终点(通常在正中关系位稍前方)”,以及主张“在正中关系位前方一个小范围提供正中自由域”的学者逐渐增多。Lammie 等人曾用在不同颌位制作义齿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没有得到明确结论,本文将全口义齿最广泛接触的(牙合)关系建立在什么颌位最符合病人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咬合支持丧失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自发和探究行为的影响.方法用跳台反射箱和旷场分析仪观察单侧和双侧后牙拔除组大鼠和对照组相比学习记忆能力以及自发和探究行为的差异.结果单侧或双侧后牙拔除组大鼠和对照组[总EL1:(25.25±7.26)s,SDL2:300s]相比,跳台实验中反映学习能力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单侧组:(48.20±22.33)s,双侧组:(56.13±19.85)s, P <0.01] ,反映记忆能力的步下潜伏期明显缩短[单侧组:113.37s,双侧组:83.68s, P <0.01],而上下台的错误次数和电击时间却明显增多(P <0.05 );旷场分析实验中后牙拔除组大鼠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和空间认知能力差于对照组,而兴奋性和紧张度要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大鼠后牙咬合丧失可能会影响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空间认知能力和对新异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5.
传统的观点认为休息位垂直距离减去咬合时的垂直距离应等于(牙合)间空隙,而事实上往往并不是这个结果。本文对36个病人用常规方法做总义齿,戴入义齿时,为病人照两张头颅侧位X线片。第一张:病人不戴牙,下颌处于放松休息位时照,第二张:病人戴义齿,下颌处于牙尖交错位时照。结果,休息位垂直距离平均值118mm,标准差10.1mm。戴义齿后咬合位垂直距离119.7mm,标准差7.7mm。统计学处理二者没有显著差别。讨论由于垂直距离是受临床经验影响  相似文献   
56.
目的:比较采用粉浆堆塑工艺、热压铸造工艺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技术制作的不同材料部分贴面的边缘形貌。方法:选择无明显磨耗、龋坏,表面釉质光滑完整的人前磨牙30颗,随机分为5组,每组6颗,分别采用耐火代型粉浆堆塑工艺制作Noritake ?长石质烤瓷部分贴面,热压铸造工艺制作IPS E.max Press部分贴面,CAD/CAM技术制作VITA Mark Ⅱ、VITA Supri-nity、VITA Enamic部分贴面。部分贴面试件粘接完成后,按照临床步骤进行边缘修整及抛光,获得在离体牙上粘接完成的部分贴面。通过肉眼观察、扫描电镜及色散能谱,记录并分析部分贴面边缘微观形貌及粘接剂暴露宽度。结果:不同加工方式及材料的部分贴面在粘接后经过修整、抛光,可获得肉眼可见的较光滑的材料表面及菲薄的刃状边缘。Noritake烤瓷组边缘较粗糙,粘接剂带状暴露量为(106.00±9.17) μm;E.max Press组边缘较平整,粘接剂暴露量为(138.33±20.59) μm;Enamic组边缘平滑,粘接剂暴露宽度较大,为(186.00±5.66) μm;Mark Ⅱ组与Suprinity组边缘虽有粗糙不平,但粘接剂暴露较少,分别为(50.67±7.51) μm及(65.67±17.90) μm;除Mark Ⅱ组与Suprinity组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加工方法及材料制作的部分贴面,经过粘接、修整及抛光后,均可获得刃状边缘,但各组粘接剂有不同程度暴露,暴露量大小为Mark Ⅱ组/Suprinity组相似文献   
57.
目的:在先天性缺牙患者中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BMP2)基因突变, 记录BMP2基因突变相关的临床表型, 并进行突变功能分析以评估突变致病性。方法:选取18名先天性缺牙患者, 进行病史采集、临床检查、X线检查, 采集血液样本提取DNA, 全外显子测序,选取和牙颌面发育相关或骨骼系统遗传性疾病相关的基因进行分析,筛选可能致病的基因突变, 选取可能有功能影响的BMP2突变, 分析患者临床表现,进行突变功能试验。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BMP2质粒转染人胚胎肾293T细胞,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蛋白质在细胞内分布, 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突变型BMP2磷酸化激活下游SMAD1/5/9分子(SMAD family member 1/5/9, SMAD1/5/9)的情况。结果:在1例先天性缺牙患者中检测到可能有功能影响的BMP2突变NM_001200.3:c.393A>T(p.Arg131Ser), rs140417301, 患者父母不携带此突变,患者父亲牙齿正常,母亲先天缺失1颗前磨牙,父母上颌形态均正常。患者同时具有上颌骨前后向及水平向发育不足、上腭形态发育异常, 及继发的错颌畸形, 同时对腰椎、髋部骨的X线检查提示骨密度减低。功能试验显示该突变对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通路活性有影响,该突变导致BMP2蛋白质磷酸化激活下游SMAD1/5/9蛋白质的能力减弱(3次重复实验分别下降32%、22%、27%), 结合家族共分离等判断该突变为“可能致病的”。结论:BMP2突变c.393A>T(p.Arg131Ser)对BMP通路活性具有一定影响,可使得突变型BMP2蛋白质对于下游SMAD1/5/9蛋白质激活能力减弱,在临床上可能导致先天性缺牙、上颌骨发育不足、上腭发育异常、错颌畸形及骨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58.
背景:普通淀粉经过增塑,强度和弹性大大增加,成为增塑淀粉,该材料分子量巨大、缠绕点多、对小分子具有超强包容性、凝胶化能力强, 可作为替代海藻酸盐的可降解材料, 并通过加入骨诱导因子, 成为具有止血及诱导成骨双重作用的组织工程材料; 还可用于口腔组织引导膜、烧伤后皮肤敷料等。 目的: 通过细胞毒性实验,测试增塑淀粉的生物安全性。 设计:观察对比实验。 单位: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材料:实验于2006-04/10在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细胞实验室完成。增塑淀粉是通过将含水12%的玉米淀粉与一定比例的甘油在哈克密炼机中熔融共混得到的, 温度和转速分别为110 ℃和80 r/min ,混炼时间25 min,断裂伸长率115.3%~245.3%;由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市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研制。实验选用的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株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细胞库提供。 方法: 在1×107 L-1 L929细胞悬液中加入增塑淀粉后获得浸提液浓度为50%,对照组为该悬液常规培养液。用MTT 比色法定量测试材料对L-929 细胞相对增殖率的影响, 并根据GB/ T16175-1996 标准评估细胞毒性。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两组细胞培养2,4,7d后形态和生长状况。 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毒性。②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③细胞相对增殖率。 结果:①细胞毒性:增塑淀粉组在培养2, 4 d后A值低于对照组,7 d后的A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 01),提示培养2,4 d后增塑淀粉组细胞毒性大于对照组,而7 d则相反;实验材料细胞毒性分级为0~1。②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培养2 d时两组细胞均未占满视野, 细胞形态呈三角、四边形, 对照组有梭形细胞;培养4 d时细胞布满视野, 细胞生长旺盛。增塑淀粉组细胞间仍有间隙, 对照组细胞间无间隙, 部分区域细胞出现堆积现象。培养7 d时淀粉组细胞生长出现堆积、重叠现象, 生长旺盛度优于对照。③细胞相对增殖率:细胞培养2,4,7 d后相对增殖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升高,分别为85. 63%, 82. 22%, 113. 05%。 结论: 增塑淀粉无明显细胞毒性,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59.
我国著名的口腔修复学专家,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专业委员会顾问,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孙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9年1月13日不幸逝世,享年76岁。孙廉教授1923年2月14日出生。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口腔系并留校任教,其间于19...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颅颌运动仿真系统的骀接触模拟精度,为该仿真系统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制作10副石膏模型并上(牙合)架.用(牙合)架模拟侧方运动,三维扫描侧方运动终点(牙合)架上的上下颌模型,重建数字化上下颌模型作为对照组.运用仿真系统模拟耠架的侧方运动,以仿真系统输出的侧方运动终点的数字化上下颌模型为试验组.通过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下颌牙列之间的位置差异评价仿真系统的(牙合)接触模拟精度.结果 仿真系统模拟的下颌牙列与对照组下颌牙列之间的绝对平均距离为(0.18±0.05)mm;在前后左右四个分区中,两组右后牙区之间的绝对平均距离最大,为(0.19±0.07)mm.结论 该仿真系统的体外胎接触模拟精度为0.19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