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68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新生儿红斑狼疮疮六例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防红斑狼孕妇所生育的21个婴儿,发现新生儿红斑狼疮(NLE)5例。另1例见于同期普通门诊。观察结果显示皮损以暴光处之环红斑为主,血清内均有抗RO抗体。未见心脏损害。有NLE的患病母亲组,其抗RO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NLE的患病母亲组,故本病的发病与RO抗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bone changes in female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induced by long-term administration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 (TW). Methods 70 female SL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accordiog to their drug history: SLE disease control group, corticosteroids treatment group, TW treatment group, and both corticosteroids and TW treatment group.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of the lumbar spine 2-4 and biochemical markers of bone turnover were studied. Results Long-term administration of TW could significantly decrease BMD levels in female SLE patients (P<0.05).The patients receiving TW for more than 5 years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BMD levels compared with those for less than 5 years.The degree of decreased BMD induced by TW was less severe compared with that of prednisone.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biochemical markers of bone turnover among four groups (P>0.05). Conclusion Long-term administration of TW could decrease BMD levels in women.Osteoporosis may be an important problem for SLE patients treated with TW.  相似文献   
33.
HLAⅡ类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系统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HLA Ⅱ类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系统损害的相关性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从基因到临床表达的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PCR SSOPH技术检测 113例确诊SLE病人的DR、DQA1、DQB1等位基因。结果 浆膜炎与DQB1 0 6 0 1正相关 ;神经精神症状与DRB1 15 0 1正相关 ;血肌酐增高与DQB1 0 30 2、DQB1 0 40 1正相关 ;血尿素氮增高与DQB1 0 2 0 1负相关 ;蛋白尿与DQB1 0 30 1、DRB3 0 2 0 2、DRB3 0 30 1、DRB1 110 1负相关 ;血尿与DQB1 0 30 1、DRB3 0 30 1负相关 ;管型尿与DRB1 0 30 2正相关 ;贫血和白细胞减少分别与DQB1 0 2 0 1正相关 ;血小板减少与DRB1 15 0 2和DRB1 12 0 2正相关 ;淋巴细胞减少与DRB1 0 30 2正相关 ;C3降低与DQB1 0 30 3正相关 ,与DQB1 0 30 1负相关 ;狼疮细胞阳性与DRB1 15 0 1负相关。结论 多个HLA Ⅱ类等位基因和SLE的临床表达有相关性 ,国人的SLE遗传背景与其他人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4.
HLA—Ⅱ类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系统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HLA-Ⅱ类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系统损害的相关性,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从基因到临床表达的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PCR-SSOPH技术检测113例确认SLE病人的DR、DQA1、DQB1等位基因。结果 浆膜炎与DQB1*0601正相关;神经精神症状与DRB1*1501正相关;血肌同与DQB1*0302、DQB1*0401正相关;血尿素氮增高与DQB1*0201负相关;蛋白尿与DQB1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奥曲肽对SLE患者体外培养单一核细胞增殖及其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对SLE患者和正常人对照的单一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MTT法测定单一核细胞加入不同浓度奥曲肽后的细胞增殖率,计算不同浓度奥曲肽对单一核细胞的抑制率,同时以生长激素加奥曲肽进行干预,并测定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 0.1 ng/mL奥曲肽对单一核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1 ng/mL奥曲肽开始有微弱的抑制作用,10 ng/mL奥曲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在体外经奥曲肽干预后,其IL-6、IL-10和IFN-γ分泌量较未处理组显著下降,生长激素加奥曲肽共同干预后的分泌量较生长激素干预的分泌量显著下降。结论 奥曲肽体外能抑制单一核细胞增殖,且能抑制生长激素诱导的细胞因子的分泌。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催乳素(PRL)水平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催乳素受体(PRLR)的表达与SLE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时间分辨免疫发光试验(TrFIA)测定血清PRL,用SLEDAI指数评估了113例SLE患者的病情活动性,并用Logistic多元回归研究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与高PRL血症的关系;采用放射性受体配基结合试验(RLBA)及RT-PCR研究外周血淋巴细胞PRLR变化。结果 ①63例SLE活动期患者血清PRL水平(14.45±7.25μg/L)显著高于50例静止期患者(11.79±8.08μg/L)和28例正常人对照组(7.08±6.26μg/L);②79.37%的活动期患者血清PRL水平在9~51.2μg/L;③113例SLE患者血清PRL水平与dsDNA抗体、SLEDAI活动指数呈线性正相关;④Logistic多元回归研究发现蛋白尿、低C3和高dsDNA抗体滴度与高PRL血症相关;⑤24例SLE活动期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的PRLR的特异性结合率(SB,5.03%±2.51%)、总结合率(TB,15.34%±6.98%)和mRNA的表达水平(0.85±0.45)均显著高于22例静止期患者(SB4.18±2.26,TB14.03±6.54%,mRNA0.58±0.43)和15例正常人对照组(SB1.62%±1.05%,TB8.19%±1.47%,mRNA0.20±0.13)。结论 SLE患者血清PRL轻度升高,PBMC的PRLRmRNA高表达以及相应特异性结合率的增加与SLE的病情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37.
甘草黄酮对黑素细胞生物学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甘草黄酮对体外培养的鼠黑素瘤B16细胞及人表皮黑素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建立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培养体系和培养黑素瘤B16细胞,添加甘草黄酮后,测定黑素细胞活力、酪氨酸酶活性以及黑素含量的变化,并与氢醌的作用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黑素细胞对药物的反应有所不同。与氢醌比较,甘草黄酮具有较强的浓度依赖性黑素合成抑制作用,且对黑素细胞的细胞毒性较小。结论 用体外培养的人黑素细胞作为研究对象与鼠黑素瘤B16细胞比较具有一定的差异;甘草黄酮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皮肤美白物质。  相似文献   
38.
皮肌炎并发挪威疥1例报告韩琳,黄桂琴,冯树芳患者女,47岁。1986年确诊为皮肌炎,长期服用维持量强的松15mg/d治疗。1991年底患者背部出现瘙痒性淡红色丘疹,伴脱屑,但无肌无力、肌痛症状。外院考虑皮肌炎复发,将强的松用量增至40mg/d,治疗半...  相似文献   
39.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皮肤病,病因可能与圆形糠秕马拉色菌感染、异常角化、遗传因素及内分泌异常等相关。临床上可外用抗真菌药物、角质剥脱剂、维A酸霜及口服米诺环素、维生素A等治疗[1-2]。本文对9例该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例均为2000—2005年在我科门诊确诊的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患者,其中男6例,女3例。皮损发生年龄16~20岁,平均18.5岁。病程6个月~3年,所有患者均无本病家族史。9例患者均表现为胸部、两乳间、背部有大片交织成网状的淡褐色斑丘疹(图1),皮损略高于皮肤,…  相似文献   
40.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泌乳素(PRL)水平与SLE活动期的关系。方法 应用时间分辨免疫发光试验(TrFIA)测定113例SLE患者和30名正常人血清PRL水平,ELISA测定血清IL-2R的浓度,用SLEDAI评估了113例SLE患者的病情活动性以及Logistic多元回归研究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与高PRL血症的关系。结果63例SLE活动期患者血清PRL水平(14±7)μg/L显著高于50例静止期患者(12±8)μg/L和30名正常对照组(7±6)μg/L;74.9%的活动期患者血清PRL水平在9-51.2μg/L;113例SLE患者血清PRL水平与dsDNA抗体、SLEDAI呈线性正相关 ;Logistic多元回归研究发现蛋白尿、低C3和高dsDNA抗体滴度与高PRL血症相关。结论SLE患者血清PRL轻度升高与SLE的病情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