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49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SLE患者血清IFN-γ,IL-10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狼疮疾病活动程度、狼疮性肾炎发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根据细胞因子谱的偏移程度,分析SLE的发病与THI/TH2优势活化状态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患者健康一级亲属血清IFN-、IL-10水平的检测,从而对其体内的免疫平衡状态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ABC-ELISA)测定全部176份血清标本中IFN-γ、IL-10水平,计算二者比值,比较各组之间三组数据的差异,并分别与SLEDAI积分、抗ds-DNA抗体滴度、24h尿蛋白定量等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2.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对新型免疫调节剂来氟米物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并对该药在皮肤科的应用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3.
我们收集了皮肤科于1973至1980年间在门诊观察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盘状红斑性狼疮(DLE)250例,现将有关资料加以分析,并报导如下。一、一般资料 (1)年龄:发病年龄最小者两岁,最大者71岁,分组见表Ⅰ。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各种临床表型与HLA-DRB1、DQA1、DQB1等位基因及单体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对73例云南汉族SLE患者进行DRB1、DQA1、DQB1 3个位点的基因分型.结果 云南汉族SLE患者中有蝶形红斑皮损者DR15(DRB1^*1501-^*1502)等位基因频率增加(80.0%vs37.5%,x^2=6.658,P=0.010,OR=6.667);DR15-DQB1^*0501单体型频率增加(同前),排除DQB1的影响后,仍与DR15相关.结论 云南汉族SLE蝶形红斑皮疹的出现与DR15(DRB1^*1501-^*1502)等位基因及DRl5-DQB1^*0501单体型相关.其它临床亚型如盘状红斑、光敏感、口腔溃疡、关节炎、浆膜炎、肾脏损害、神经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血管炎等未见与特定等位基因及单体型相关.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中国云南汉族SLE患者与FcγRⅢA-158V/F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RFLP)对67例系统红斑狼疮(SLE)患者及64例正常对照的FcγRⅢA基因的多态性分布进行分析,比较各基因型的检出率,并进一步探讨狼疮肾炎与该基因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组中FcγRⅢA-F/F纯合子FcγRⅢA等位基因的频率较对照可见显著性升高;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启动子-251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狼疮性肾炎(LN)的联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对61例SLE患者(SLE合并LN患者28例,SLE未合并LN患者33例)和65例正常对照的MCP-1启动子-2518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进行分型,以SPSS12.0分析软件分析该基因位点多态性情况。结果各组MCP-1启动子-2518位点基因型A/G较A/A、G/G出现的频率升高;各组MCP-1启动子A/A、G/G及A/G出现的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CP-1启动子-251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SLE、LN的发病和病情之间均无联系。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皮脂腺痣继发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收集到的16例皮脂腺痣继发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18岁12例,11 ~ 17岁4例。7例伴有乳头状汗管囊腺瘤,4例伴有管状顶泌汗腺腺瘤,3例伴有毛鞘瘤,2例伴有基底细胞癌,汗孔角化样汗孔和真皮导管痣及鲜红斑痣各1例。6例有1个以上的肿瘤,尤以乳头状汗管囊腺瘤伴管状顶泌汗腺腺瘤最多,占有4例。结论 皮脂腺痣基础上有任何继发肿瘤发生,都应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外毛根鞘癌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13例外毛根鞘癌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男9例,女4例,年龄34 ~ 87岁,平均70岁。临床表现为突出皮肤表面的肿块。镜下肿瘤组织呈实体状、叶状、小梁状,以伴有外毛根鞘角化的上皮细胞增生为特征,主要由不典型透明细胞构成。13例均行过碘酸雪夫染色,肿瘤透明细胞均阳性。6例做了免疫组化染色,均表现为瘤细胞表达高分子角蛋白、上皮膜抗原,不表达癌胚抗原、S-100、细胞角蛋白8、上皮抗原(Ber-Ep4)。9例随访4个月至5年,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外毛根鞘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皮肤附属器肿瘤,缺乏可辨认的临床特征,需与皮肤其他恶性透明细胞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9.
我们用昆明山海棠治愈一例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0.
雷公藤致闭经患者性激素水平测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服用雷公藤治疗结缔组织疾病引起闭经的9例育龄期妇女进行了性激素水平的对比测定,同时B超探查子宫情况。结果,用药组9例FSH(卵泡刺激素),LH(黄体生成素)分别为8116±4425mU/L,8784±6710IU/L,明显高于未用药组867±381mU/L和1096±1590IU/L(P<0001和P<005)。E2(雌二醇),PRL(催乳素)分别为2230±2962pmol/L,1263±473μg/L,明显低于未用药组58088±4708pmol/L,1957±1194μg/L(P<005)。用药组6例伴有子宫萎缩,未用药组正常,其中用药组7例符合高促性腺性闭经,提示卵巢功能减退或衰竭。因此,育龄期妇女使用该药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