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总结右心房分流术在主动脉根部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1995年11月至2008年3月,69例主动脉根部手术中,26例主动脉根部出血的病例行右心房分流术,其中马方综合征致主动脉夹层7例,主动脉根部瘤19例.单纯升主动脉破口 6例,多发性破口3例,夹层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积血及血栓.采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股动脉右心房插管低温体外循环20例,右锁骨下动脉、右心房插管低温体外循环加选择性顺行脑灌注深低温停循环3例,右侧股动脉、右心房插管低温体外循环加深低温停循环2例,股静脉、右锁骨下动脉插管加深低温停循环1例.均采用进口涂层螺纹带瓣管道.21例行主动脉Bentall手术,5例行升主动脉加部分弓置换者采用深低温停循环.12例心脏复跳后主动脉根部出血行右心房分流术,14例为常规预防性行右心房--右心耳分流术.结果 26例均治愈出院,随访5个月~11年无早期及远期出血,无行右心房分流术所致的各种并发症.心功能(NYHA)Ⅰ~Ⅱ级,均正常工作及生活.结论 右心房分流术在主动脉手术中能有效预防主动脉根部出血,使主动脉根部的手术安全性明显提高,且能有效防止主动脉根部出血所致的各种并发症,提高手术功率.  相似文献   
12.
精氨酸又名α-氨基-δ-胍基戊酸,是碱性氨基酸,又是一种半必需氨基酸,它分为左旋(L—Arg)和右旋(D—Arg)两种旋光异构体,在生物体内有生理作用的是L—Arg,D—Arg基本无效。精氨酸在体内可通过氧化途径,经过一氧化氮合成酶催化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一氧化氮。体内存在着广泛的L-精氨酸(L—Arg)通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Dopplernow imaging,CDFI)技术研究前臂内侧皮瓣(MFF)穿支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规律、体表的定位及血流动力学特点,为MFF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80例健康志愿者年龄20~60岁,采用CDFI技术对其双侧MFF主干血管及穿支血管(管径≥0.5mm)进行检测.被检者前臂呈外展外旋位,进行相关数据测量;记录每侧MFF穿支血管的数目、血管走行类型;对穿支动脉血流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BA、UA、CIA、ICUA、URA、穿支(管径≥0.5mm)的管径、走行位置、方向、是否进入皮下组织均可显示,频谱示舒张期血流速度极低近消失,呈低速高阻单向频谱.双侧前臂内侧皮瓣穿支的数量、来源、走行位置、及穿深筋膜处位置并不对称.160侧前臂内侧皮瓣共检测到穿支动脉(管径≥0.5mm)645支,平均4.03支(3~6支),蒂长4~38mm,可见三种类型:Ⅰ型肌皮穿支(12.4%);Ⅱ型肌间隙皮穿支(83.7%);Ⅲ型直接皮穿支(3.9%).最粗大穿支管(外)径1.0±0.3mm.尺动脉及各穿支血管频谱形态表现各异;峰值流速左右侧及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于女性(P<0.05),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FI技术可直观地显示MFF穿支的来源走行分布,有无变异或缺如,进行体表定位,并可评价血管质量,对MFF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快速心律失常,据统计,小于60岁的成人调查中发生率在0.28%~0.40%,60岁以上的人群中,房颤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而增加,大于75岁的  相似文献   
15.
残胃癌的内镜特点及临床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内镜特点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8月~2006年12月10年问收治的经内镜检查确诊并行手术或综合治疗的15例残胃癌病人的内镜特点及治疗结局。结果:(1)内镜特点:不规则隆起病变9例,溃疡4例,粘膜糜烂和渗血2例。残胃吻合口癌10例,残胃小弯侧癌2例,残胃贲门部癌3例。Hp感染11例(73.3%),中、低分化腺癌占86.7%。临床病理分期:Ⅱ期20.0%,Ⅲ、Ⅳ期80%。(2)治疗结局:3例综合支持治疗患者存活3~6个月,4例行姑息性切除术患者存活6~18个月。根治性切除8例,其中全胃切除Roux-Y食管空肠吻合5例,全胃合并脾切除Roux-Y食管空肠吻合3例,患者存活1年6个月1例,2年1例,2年6个月2例,3年以上3例,1例存活已超过5年。结论:男性、病程10年以上、毕Ⅱ术式、感染Hp均为残胃癌的高危因素,癌变多发生于吻合口,恶性程度高,定期胃镜复查和合理的根治性手术是提高残胃癌病人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尿毒症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特点。方法对22例尿毒症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过程顺利,麻醉时间153~281 min,平均(171±34.26)min,转流时间(101±4.2)min。8例经1~2次电击除颤复跳,其余自动复跳。术后6~8 h拔管14例,10~24 h拔管8例;术后10~14 h行血液透析10例,18~24 h行血液透析6例,1周内行一次血液透析6例。22例尿毒症合并瓣膜病患者全部康复出院,无近期死亡病例。结论尿毒症伴心脏瓣膜病置换术的麻醉只要做到术前有效血液透析,术中维持循环稳定,良好的电解质、血气检测水平,合理用药,并且术中体外循环超滤,术后根据患者肾功能及血钾情况及时再行血液透析,此类手术的麻醉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8kg以下小体重法乐氏四联症(F4)患儿的围手术期治疗措施,以及其对提高术后治愈率的影响,以指导今后的工作。方法对1995年8月—2010年8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的96例体质量<8kg的F4病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52例,女性44例,年龄30d~3岁。全组96例患儿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低温体外循环并经主动脉根部灌注晶体停跳液。采用胸部正中切口。全组患儿均采用主动脉、右房上、下腔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全部患儿在阻断前常规建立左心引流。结果早期死亡2例,占2.2%。随访94例,采用来院复查方式。随访时间:术后3个月~13年,随访至13年时有49例得到随访复查,45例失访。随访到患儿均能正常生活,心功能Ⅰ级,右室流出道通畅,无残余分流。结论小体重量F4在围手术期整体管理对于手术成功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大血管手术中选择性脑灌注(SCP)技术效果,探讨该技术应用对于脑保护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1996年8月至2010年8月,276例大血管手术,包括Bentall、David、Stanford A型和B型夹层,主动脉根部瘤等。Stanford A型夹层198例体外循环分别采用右锁骨下动脉、右心房插管低温体外循环选择性灌注脑保护(SCP组,n=103)和右心房插管、右股动脉或主动脉插管、深低温停循环的低温脑保护方法(HCP组,n=95)。观察术后脑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SCP组与HCP组对比。结果SCP组脑部并发症少于HCP组,有近期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在升主动脉加部分弓及全弓置换手术中,SCP技术对于术后预防神经系统并发症,延长手术安全时限及有效预防近期脑部并发症有着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毒症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特点。方法对22例尿毒症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过程顺利,麻醉时间153~281 min,平均(171±34.26)min,转流时间(101±4.2)min。8例经1~2次电击除颤复跳,其余自动复跳。术后6~8 h拔管14例,10~24 h拔管8例;术后10~14 h行血液透析10例,18~24 h行血液透析6例,1周内行一次血液透析6例。22例尿毒症合并瓣膜病患者全部康复出院,无近期死亡病例。结论尿毒症伴心脏瓣膜病置换术的麻醉只要做到术前有效血液透析,术中维持循环稳定,良好的电解质、血气检测水平,合理用药,并且术中体外循环超滤,术后根据患者肾功能及血钾情况及时再行血液透析,此类手术的麻醉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心血管疾病现已成为影响我国人均寿命的第一要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尤其在新疆因饮食结构及生活生活习惯的不同,其冠心病的发病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