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133.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约占全部肺癌的80%。据2009肺癌国际分期,ⅢA(N2)期 NSCLC包含分期为T1~3N 2M 0期,即病理诊断为原发性NSCLC同时伴隆突下淋巴结和(或)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者。ⅢA(N2)期NSCLC所占比例约20%,手术是国内常用的治疗方法。根据ⅢA期NSCLC完全切除术后治疗失败表型看, 局部区域复发率为23%~33%,远处转移率在50%以上。研究报道ⅢA(N2)期 NSCLC 完全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在6%~35%, 完全手术切除后患者是一个异质性明显的疾病组合, 不同临床和病理因素可能决定了不同预后及不同治疗策略。目前临床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以明确可能影响生存或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 以便对N2期患者进一步细分为预后同质性良好的亚组, 有助于指导术后治疗的个体化实施。文献中报道的影响ⅢA(N2)期NSCLC完全手术切除后生存和局部复发的临床或病理因素的预测价值仍存在争议, 各研究结果间不尽相同。笔者从生存和局部区域复发两方面综述ⅢA(N2)期NSCLC完全切除术后相关的临床和病理预后因素, 为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4.
经过近20年研究,体部肿瘤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并被诸多临床研究证实,成为不能手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H ceH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1-2].由于目前SBRT技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以及在拒绝手术的早期NSCLC患者中取得的与手术相似的疗效,使得很多学者注意到其应用于可手术早期NSCLC患者治疗的潜在价值[3].但是,SBRT较常规放疗的临床应用历史短,对人员、设备和系统条件要求高,有其自己具体的实施要点.笔者结合近年来SBRT用于早期NSCLC治疗的相关报道和我们的临床实践体会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5.
IMRT降低了肺V 5 ~V 60 、平均剂量和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以及食管V 55 和平均剂量.两套计划的心脏V 40 、脊髓最大剂量相似.IMRT比3DCRT靶区适形性提高但异质性也增加.IMRT治疗时的机器总跳数比3DCRT多.应用IMRT平均可提高靶区剂量(5.1±4.6)Gy.结论 在NSCLC中应用IMRT可以减少正常肺和食管照射,具有剂苗递增的潜能.  相似文献   
136.
目的 探索非小细胞肺癌(NSCLC)调强放疗(IMRT)计划设计时不同的设野方法对于计划质量的影响。 方法 21例Ⅰ~Ⅲ期NSCLC患者进入本研究。IMRT采用固定野静态调强技术。每例患者采用不同的设野方法共设计3套调强计划,分别为:IMRT-7,使用等角度的7个射野,射野的入射角度分别为0°、51°、102°、153°、204°、255°、306°;IMRT-5,使用等角度的5个射野,射野的入射角度为0°、72°、144°、216°、288°;IMRT-5m,使用不等角度的5个射野,设野的方法为从前述IMRT-7的7个射野中去除2个野(若患者的病灶位于左肺,则去除角度为255°、306°的两野;若病灶位于右肺则去除角度为51°、102°的两野)。IMRT计划设计时正常肺剂量限制取之于同一患者实际治疗采用的3D-CRT计划肺V5~V60。IMRT开始取处方剂量为65 Gy,根据靶区和关键器官剂量要求按每2 Gy一阶梯进行递增或递减,直至获得最佳计划。结果 比较正常肺受量时发现,在V5~V25之间IMRT-5m的值较另两套计划均明显降低;V30~V40间3套计划相互间无明显差异;V45~V60间以IMRT-5计划最差;肺的平均剂量IMRT-5m最低。食管和脊髓的受量,靶区的适形性指数,以及治疗过程机器的总跳数3套计划间差异不明显。心脏V40以IMRT-5m计划的值最低。两两比较时,IMRT-5较IMRT-7明显增加了靶区的异质性指数值,而其他比较无明显差异。相比于3D-CRT,IMRT-7、IMRT-5和IMRT-5m分别可提高靶区剂量(5.1±4.6)Gy、(3.1±5.3)Gy和(5.5±4.8)Gy。结论 对于NSCLC的IMRT计划设计,射野方向是重要因素,调整好设野的方向可以减少照射野数目保证甚至提高IMRT计划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7.
背景与目的PET作为一种功能性影像技术,它对判定纵隔淋巴结癌转移的准确性显著优于CT.由于dPET(dedicated PET-专用型PET)价格昂贵,尚难在中国普及,国内不少医院是应用廉价得多的hPET(hybrid PET-兼容型PET)进行FDG显像.虽然双探头的hPET的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低于环形探测器的dPET,但文献报道hPET和dPET对NSCLC区域淋巴结的定性诊断的吻合性可达93%.本研究探讨由18F-FDG hPET所提供的淋巴结转移的定性诊断信息参与设计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放疗计划与单用CT设计放疗计划相比,是否能产生剂量学影响和带来治疗增益的改变.方法49例经病理证实的NSCLC患者接受了同期(2周内)增强CT和hPET检查,选择了其中hPET和CT所显示区域淋巴结(N)转移情况不同且无远处转移的患者15例.对此15例患者,分别根据CT和hPET勾画GTV(大体靶体积)和PTV(计划靶体积),再对不同PTV进行三维适形放疗计划设计和优化,比较两者的PTV及DVH(剂量体积直方图)的差异,根据Lyman模型推算保持与基于CT的放疗计划相同的肺放射性损伤(NTCP)情况下,基于hPET设计的放疗计划的肿瘤靶区剂量及肿瘤控制率(TCP)的改变.结果15例患者中,由于hPET比CT检出了更多的转移淋巴结而使PTVhPET>PTVCT 7例, 平均扩大(25.2±3.9)cm3(P=0.000);由于hPET排除了部分CT阳性的淋巴结而使PTVhPET<PTVCT8例, 平均缩小(47.4±3.6)cm3(P=0.000).在给予相同的靶区剂量6 000 cGy/30次时,hPET参与后PTV缩小者的肺V20、MLD(平均全肺剂量)、食管V55、V45、 MHD(平均全心剂量)及NTCP均显著降低,而PTV扩大者的相应指标均显著增加.在达到相同的肺NTCP情况下,hPET参与后PTV缩小者靶区剂量可增加(675.0±99.6)cGy(P=0.00),TCP可能上升(3.4±0.5)%(P=0.01),hPET参与后PTV扩大者靶区剂量可能降低(600.0±138.0)cGy(P=0.005),TCP可能下降(3.1±0.8)%(P=0.026).结论当hPET参与NSCLC的放疗计划设计时,由于hPE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阴性预测值较高,理论上推测,若将CT阳性而hPET阴性的淋巴结排除在射野外,可能有助于提高治疗增益;而由于hPET对CT阴性的淋巴结的阳性预测值不能令人满意,是否将CT阴性而hPET阳性的淋巴结纳入射野则应慎重,理论上分析,当这部分淋巴结纳入放疗靶区可能使正常组织受照体积和剂量明显增加时,可能无助于甚至降低治疗增益.  相似文献   
138.
CT在影像引导下放疗中应用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三维适形放疗(3-DCRT)、束流调强放疗(IMRT)以及质子放疗等现代放疗技术的主要优势是肿瘤靶区剂量分布适形性的提高,但这同时也意味着肿瘤靶区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梯度的增加。在应用这些技术进行放疗时,放疗实施过程中的微小的误差都可能造成肿瘤靶区的低剂量和周围正常组织的高剂量照射,不仅使这些技术本身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反而会造成正常组织损伤增加,更为严重的是肿瘤靶区的“漏照”。所以,强调精确实施放疗计划的影像引导下放疗成为3-DCRT、IMRT以及质子放疗等现代放疗技术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CT作为三维影像引导工具,在影像引导下放疗概念的革新和应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回顾和介绍CT在影像引导下放疗中的应用历史及现状,同时也希望对影像引导下放疗的概念作一诠释。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探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mage guided radiation therapy,IGRT)技术在测定并校正肺部恶性肿瘤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过程中靶区位置误差的意义。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4例肺部恶性肿瘤并接受SBRT的患者。每次治疗前后均进行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扫描,与计划CT图像进行在线配准,校正误差后进行治疗。治疗后再次进行CBCT扫描并配准。分别记录治疗前后靶区位置误差。根据临床靶区(CTV)-计划靶区(PTV)外放公式MPTV(外放)=2.5Σ+0.7σ计算PTV外扩大小。结果:治疗前靶区位置左右、头脚、腹背方向误差最大值分别为10.0mm、16.9mm、8.7mm,误差平均值分别为(2.4±2.8)mm、(3.4±4.6)mm、(2.9±3.4)mm。在线校正并治疗后,靶区位置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误差最大值分别为7.6mm、4.6mm、7.0mm,误差平均值分别为(2.1±2.0)mm、(1.5±1.6)mm、(1.7±2.0)mm。无图像引导PTV外扩大小为左右7.96mm、头脚11.72mm、腹背9.63mm,有图像引导并在线校正PTV外扩大小为左右6.65mm、头脚4.87mm、腹背5.65mm。结论:IGRT技术可即时校正SBRT治疗前由摆位引起的靶区位置误差,并测定治疗过程中的靶区位置移动,能提高治疗精度,并有助于PTV外扩的制定。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