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6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35篇
医药卫生   249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侧壁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术这种特殊的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过程的转录组特点。方法:3只Beagle犬,随机选择一侧经侧壁开窗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时植入Bio-Oss骨粉,术后2周,对另一侧用相同的方法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第2次术后2周,收集植入的Bio-Oss骨粉组织块,提取总RNA,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分析上颌窦底提升后2周和4周时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功能分类,以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进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在2周时表达升高的基因与刺激反应、免疫-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有关,同时,与神经元分化、破骨细胞分化和早期血管化过程相关的基因也高表达。在4周时,与细胞代谢和发育相关的基因表达升高,重要的是,与血管生成和骨骼发育相关的基因都高表达,与骨骼发育相关的基因包括骨生成相关的生长和分化因子[转化生成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 TGFB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4, BMP4)]、软骨和骨胞外基质[软骨黏附素(chondroadherin, CHAD)、Ⅰ型胶原α1链(collagen type I, alpha 1 chain, COL1A1)、Ⅰ型胶原α2链(collagen type I, alpha 2 chain, COL1A2)、Ⅴ型胶原α2链(collagen type Ⅴ, alpha 2 chain, COL5A2)、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 DCN)、骨连接蛋白(osteonectin, SPARC)和骨钙素(osteocalcin, BGLAP)]等相关的基因。信号通路分析显示4周时表达升高的基因与转化生长因子β/骨形态发生蛋白(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TGF-β/BMP)信号通路有关。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wingless-type MMTV integration site family, WN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WNT5A和卷曲蛋白受体9(frizzled receptor 9, FZD9)在2周时表达升高,而连环蛋白β1(catenin beta 1, CTNNB1)在4周时表达升高。结论:侧壁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术2周后转录表达谱变化以免疫-炎症反应和破骨反应下调、骨生成相关基因表达升高为特点,骨再生的过程还与神经生成和血管生成过程相关。在骨再生的过程中,TGF-β/BMP和WNT信号通路起重要作用,WNT信号通路的作用复杂。  相似文献   
72.
73.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对急性左心衰患者的疗效。方法 68例急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新活素组(33例)与常规组治疗组(35例)。两组均给予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抗心衰治疗。新活素组给予新活素1.5μg/kg负荷剂量静脉推注,之后以0.01μg/(kg.min)微量泵入,持续48h。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中N末端钠尿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浆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新活素组血浆NT-proBNP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左心衰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4.
肾囊肿的治疗,以往多采用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以及B超或CT引导下肾囊肿穿刺硬化剂治疗,前者创伤大、恢复慢,后者复发率高、并发症多[1]。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较少,术后疼痛轻,术后住院时间短[2,3],且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两者具有相同的治疗效果[4]。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是治疗肾囊肿的最佳选择[5,6]。我科2006年6月~2011年12月采用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33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5.
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进针角度的测量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术前测量X线片、计算穿刺角度对提高单侧穿刺成功率的意义。方法选取45例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72椎,术前测量双侧椎弓根投影外、内缘之间的距离、上关节突后缘至椎体后缘的距离、椎体前后缘的距离,测量(计算)上关节突后缘至椎体中央处的距离,根据反正切函数计算出穿刺角度及其安全范围。结果 4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一次穿刺成功率达95.8%。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平均为41.2%±22.1%,椎体中线高度恢复率平均为45.6%±20.7%,椎体后凸矫正率平均为43.8%±22.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骨水泥压迫脊髓、神经根等并发症,随访期内椎体高度无再丢失。结论术前通过X线片测量穿刺角度有利于精确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单侧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76.
77.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法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和氟伐他汀,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82%;观察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和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氯吡格雷与氟伐他汀联用能有效提高脑梗死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减少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提高其生活能力,安全性好,实用性高,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干预在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本研究自拟的患者选入标准随机选用在广东省博罗县人民医院接受分娩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根据患者使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每组50例。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总有效率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应用于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能够增进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安全可靠,可以优化护患关系,值得在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9.
刘博  任丽萍  张佟  黄姗  范慧红 《中国药学杂志》2021,55(22):1890-1894
目的 为有效控制复方氨基酸(15)双肽(2)注射液的产品质量,标定甘氨酰-L-酪氨酸的首批国家标准物质的含量,同时揭示肽类药品标准物质标定过程中的一些共性特殊问题。方法 采用紫外光谱、高分辨质谱和一维/二维核磁共振谱对其进行结构确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有关物质的测定及稳定性考察,采用质量平衡法进行标准物质含量计算,并通过核磁共振定量法对质量平衡法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 确证了甘氨酰-L-酪氨酸的结构,并测定了首批甘氨酰-L-酪氨酸国家标准物质的含量为88.4%。结论 针对本品的特点,分别采用多种不同方法对本品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确保国家对照品标定结果准确性。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的No.4d、5、6、12组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行全胃切除的AEG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胃下部淋巴引流区域淋巴结即No.4d、5、6、12组淋巴结的转移率,并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与其相关性,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该研究共纳入77例病人,其中48例(62.33%)合并淋巴结转移,转移率较高的为No.3、1、7组淋巴结,分别为43.42%、22.08%、22.08%。No.4d、5、6、12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26%、3.90%、1.30%、1.37%,胃下部淋巴引流区域淋巴结整体的转移率为9.09%。对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仅病理T分期与胃下部淋巴引流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单中心回顾性数据显示,AEG病人胃下部淋巴引流区域淋巴结整体转移率为9.09%,pT 4期为胃下部淋巴引流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