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5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2.
氯胺酮与甲苯噻嗪用于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氯胺酮与甲苯噻嗪用于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麻醉的效果。方法 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60只,分别用盐酸氯胺酮100 mg/kg(Ⅰ组)、盐酸甲苯噻嗪25 mg/kg(Ⅱ组)、盐酸氯胺酮100 mg/kg复合盐酸甲苯噻嗪25 mg/kg(Ⅲ组)腹腔注射麻醉后,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无创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及体温变化,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呼吸道分泌物情况、镇痛效果及肌肉松弛程度。结果Ⅲ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2.2±0.5)min,显著短于Ⅰ组的(14.3±2.3)min和Ⅱ组的(18.2±3.0)min(P值均<0.05)。Ⅲ组的麻醉持续时间为(139.0±12.6)min,显著长于Ⅰ组的(41.6±6.2)min和Ⅱ组的(63.9±8.2)min(P值均<0.01)。Ⅲ组在麻醉过程中各时间点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和体温均保持平稳。结论盐酸氯胺酮100 mg/kg复合盐酸甲苯噻嗪25 mg/kg腹腔注射用于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建立的麻醉,较单纯使用盐酸氯胺酮或盐酸甲苯噻嗪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电针对急性心肌缺血(AMI)大鼠心肌组织自噬相关通路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影响,探讨电针对AMI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冠状动脉左旋前降支结扎法建立AMI模型.电针组电针"神门"通里",每次20 min,每日1次,共7...  相似文献   
24.
通过一个典型的产后大便失禁妇女的病例,详细介绍了分阶段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和综合的物理治疗措施,最终使患者解除痛苦、恢复正常生活的经过。  相似文献   
25.
<正>失眠通常是指患者的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能满足并影响日间正常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主要以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睡眠质量差、早醒且不能再入睡以及日间功能受损等临床表现为主[1]。据统计,全球有15%~30%的人群患有不同程度的失眠,长期失眠会对患者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生理系统功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针刺心经经穴对心肌缺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电活动特征的影响,探讨针刺心经抗心肌缺血效应的下丘脑调控机制。方法:随机选取8只SD大鼠作为伪手术组,其余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复制心肌缺血模型。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心经组和电针肺经组,每组8只。电针心经组电针"神门"-"通里"段,电针肺经组电针"太渊"-"列缺"段,刺激20min,1次/d,共7d。将微电极阵列植入大鼠下丘脑室旁核,采用Plexon多通道采集系统记录神经元放电和场电位;利用Offline Sorter软件进行神经元信号聚类分析,筛选神经元放电信号;采用Neuro Explorer软件对神经元的放电波形进行自相关与互相关分析,并分析各组神经元信号的频率、特征和实时频谱。结果:神经元信号聚类分析和自相关分析可见,伪手术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区可见2个中间神经元活动,模型组可见2个中间神经元放电活跃,电针心经组可见4个神经元放电活动,其中中间神经元1个、锥体神经元3个,电针肺经组可见1个中间神经元放电活动。互相关分析可见,电针心经组SPK 02a和SPK 02b神经元放电活动之间存在抑制关系。神经元放电序列和频率分析可见,与伪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总放电频率明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心经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总放电频率显著下降(P0.01);电针肺经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总放电频率明显高于电针心经组(P0.01)。实时频谱分析显示电针心经组局部场电位频谱能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和电针肺经组。结论:针刺心经经穴可显著降低下丘脑室旁核中间神经元活动,激活投射到下丘脑室旁核的锥体神经元活动,且中间神经元与锥体神经元之间存在抑制关系,可能是针刺心经抗心肌缺血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艾烟吸入对机体呼吸系统的影响,为评价艾灸过程中产生的艾烟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浓度艾烟组、中浓度艾烟组和高浓度艾烟组。各浓度艾烟组进行每日2次、每次4h的艾烟熏灸,持续100d,正常对照组不进行熏灸。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肺泡灌洗液(BALF)和肺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观察各组大鼠肺和支气管组织病理变化并检测各组大鼠肺功能。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低、中、高浓度艾烟组血浆、BALF和肺组织匀浆中TNF-α含量均显著增多(P0.01);低浓度艾烟组肺组织匀浆中IL-1β含量略高于正常组(P0.05),中、高浓度艾烟组血浆、BALF和肺组织匀浆中IL-1β含量显著增多(P0.01)。高浓度艾烟组可见肺泡融合明显,部分淋巴细胞浸润,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低浓度艾烟组可见部分肺泡融合和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中浓度艾烟组肺组织的病理改变介于高浓度艾烟组和低浓度艾烟组之间。高、中浓度艾烟组可见肺毛细支气管管壁破坏、增厚,单层柱状上皮部分脱落,淋巴细胞浸润;低浓度艾烟组偶见肺毛细支气管单层柱状上皮脱落,淋巴细胞浸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浓度艾烟组的用力肺活量(FVC)、第0.3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0.3)、FEV 0.3/FVC、最大中期呼气流速(MMF)和最大呼气流量值(PEF)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浓度艾烟长期持续熏灸会引起肺和支气管组织产生一些病理改变并引起血浆、BALF和肺组织匀浆液中TNF-α和IL-1β表达的增高,但对肺功能没有产生明确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周楣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被誉为"灸法泰斗"。他幼承家学,治学严谨,见解精辟,立论新颖,其代表作《灸绳》一书,观点新颖,师心独见,在灸法理论和临床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见解,如"振兴灸法""灸感三相""热症贵灸""壮为创、灼"等。本文从《灸绳》的成书背景、《灸绳》所载的歌赋和灸例、对灸法学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和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探讨《灸绳》对灸法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29.
30.
住培结业考核是培训制度建设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住院医师培训过程和实际效果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临床教学质量和管理能力的指标之一.以能力为导向,是国际公认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上海市2010年建立的住培制度,围绕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承担本学科常见疾病诊治工作的临床医师为目标,借鉴国际经验,探索适合国情的住培结业考核新模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根据上海市的住培制度,结合自身实际,在住培结业考核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