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4篇
医药卫生   48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沈宁  何波  刘辉 《现代医院》2010,10(11):17-18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复合丙泊酚对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时的心血管反应。方法 90例ASAⅠ~Ⅲ级择期行全麻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A组)、依托咪酯乳剂组(B组)及依托咪酯复合丙泊酚组(C组),观察诱导前、诱导后1 min、插管后即刻、插管后2 min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麻醉诱导后1min、插管后即刻、插管后2 min A组的血流动力学抑制明显高于B组(p<0.05),但B组的心血管反应明显增加,而C组的心血管反应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时复合应用依托咪酯和丙泊酚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72.
摘 要: 【目的】 研究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抑制在异氟醚后处理减轻SH-SY5Y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将SH-SY5Y细胞进行分成3组(n = 24):Control组?OGD组及OGD + Isoflurane组?Control组细胞常规培养;OGD组进行1 h氧糖剥夺(OGD)及20 h模拟再灌注;OGD + Isoflurane组进行1 h的OGD及20 h模拟再灌注,OGD开始时立即暴露于2%异氟醚1 h?检测各组模拟再灌注1 h后LDH释放水平及总GSK3β和磷酸化GSK3β表达水平?将高选择性的GSK3β抑制剂chir 98014 或chir 99021分别加入OGD组或OGD + Isoflurane组,检测各组模拟再灌注1 h后LDH释放水平?【结果】 OGD组LDH释放水平增高,与Contro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GSK3β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异氟醚后处理对SH-SY5Y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效应?异氟醚后处理保护效应部分通过抑制GSK3β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3.
张慧卿  何波  芦珊  万以叶 《肿瘤防治研究》2012,39(11):1373-1375
目的评估伊立替康(CPT-11)联合顺铂(DDP) (IC方案)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一线方案不含伊立替康和顺铂化疗失败的晚期胃腺癌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IC方案治疗,具体为:CPT-11 250 mg/m2,DDP 75 mg/m2第1天静脉输注,每3周重复。观察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可供评价的35例患者,共接受了117周期的化疗,其中CR 2例,PR 7例,SD 10例,PD 16例,有效率RR为25.7%(9/35),疾病控制率DCR为54.3%(19/35)。中位TTP为4.6月(3.2~6.5月)。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77.1%)、中性粒细胞减少(74.3%)、恶心呕吐(57.1%)、腹泻(28.6%),其3~4度发生率分别为28.6%、28.6%、31.4%、20.0%,总体耐受性良好。结论IC方案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  相似文献   
74.
目的 了解南宁市男性流动人口高危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与血清学相结合的方法,于2017—2021年每年的4—7月,在南宁市邕宁区8个建筑工地对年龄为15~65岁的非南宁市户籍的男性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中高危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1 739名男性流动人口,答对≥6题的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最近1年的商业性行为和临时性行为总的发生率分别为97.18%(1 690/1 739)、10.75%(187/1 739)和7.42%(129/1 739)。2017—2021年南宁市男性流动人口答对≥6题的知晓率(2018年最低[92.72%(280/302)])、商业性行为(2021年最高[27.75%(111/400)],2020年最低[2.62%(9/343)])和临时性行为(2021年最高[16.00%(64/400)],2020年最低[1.17%(4/343)])的发生率均出现波动现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37、179.96、65.16,均P<0.01...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C型骨盆骨折前后环联合重建固定治疗的方法并观察其疗效。方法 29例C型骨盆骨折,C1型14例,C2型11例,C3型4例。骨盆前环骨折采用前方耻骨联合、髂腹股沟或改良stoppa入路,应用钢板螺钉或外固定器固定;骨盆后环骨折采用髂腹股沟入路钢板螺钉或经皮骶髂螺钉固定。结果随访6~38个月,平均14个月。29例均达骨性愈合。骨盆后环复位情况根据Tornetta和Matta评定标准,本组优20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89.7%。功能评估参照Majeed评分系统,优16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6.2%。其中前环钢板螺钉/外固器+后环骶髂螺钉固定组:优10例,良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9.5%;前后环均钢板螺钉固定组:优6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80.0%,两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后环联合重建固定是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理想方法;应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后环闭合复位经皮骶髂螺钉固定微创、疗效好。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经皮钉-棒内支架治疗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钉-棒内支架治疗的12例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23~63岁,平均43.8岁。骨盆骨折按照Tile分类:B3 4例,C1 4例,C2 3例,C3 1例。后环损伤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固定2例,髂腰固定1例,钢板固定6例,其中M张力带钢板固定4例。结果前环固定平均出血70m L(50~90m L),平均手术时间65min(50~85min)。单侧股外侧皮神经损伤5例,均恢复正常;随访4~15个月,无切口感染、内固定失效等,骨折均获骨性愈合,疗效满意。结论经皮钉-棒内支架是治疗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微创舒适、简便、安全的方法,疗效好,但术中应警惕股外侧皮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77.
78.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培养的破骨细胞(OC)在形态学及骨吸收功能的差异,为体外培养OC提供方法学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机械分离的方法,即从1d龄SD大鼠四肢长骨机械分离获得成熟OC;诱导法,即利用RANKL(100 ng/mL)和M-CSF(100 ng/mL)诱导RAW264.7细胞形成破骨样细胞(OLC).对获得的OC和OLC进行形态学和骨吸收功能观察比较.结果 OC和OLC均为TRAP染色阳性的多核巨细胞,与细胞共培养骨片上可形成骨吸收陷窝;与机械分离法比较,诱导法培养出的OLC数目较多,但骨吸收陷窝较小而浅.结论 直接分离培养法可获得骨吸收功能较活跃的OC,但数目较少,适合骨吸收功能分析、破骨迁移黏附、凋亡研究及单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诱导形成的OLC数量较多,但骨吸收功能较差,适合用于OC分化发育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79.
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诊断上尿路先天性异常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对上尿路先天性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75例经病理或临床确诊的上尿路先天性异常患者的MSCTU表现。结果 MSCTU清晰显示全部75例上尿路先天性异常,包括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34例,重复肾输尿管畸形14例,马蹄肾7例,异位肾6例,多囊肾6例,巨输尿管3例,UPJO合并其他畸形5例。结论 MSCTU是上尿路先天性异常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索在我国小城镇中如何减少卖淫妇女人群感染性传播疾病的危险.方法通过干预实施研究,设计在小城镇卖淫妇女中开展干预的目标和策略,并初步评价实施这些干预策略的效果.结果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报告三个研究现场的背景、研究的基本设计和实施.第二部分,见下期同题(二).结论见下期同题(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