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ICU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ICU易发医院感染的类型和主要病原学特征,指导ICU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方法 监测2009年11月-2011年1月ICU医院感染患者,记录患者使用人工呼吸机、泌尿道插管、中心静脉插管、免疫抑制剂、放疗化疗等易感因素;且采集相应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90例,其中67例送检病原学检查,送检率为74.44%,共培养出病原菌188株,其中下呼吸道、泌尿道、血液系统分别占78.19%、5.85%、14.36%;分离出的病原菌中下呼吸道革兰阴性杆菌占96.60%,泌尿道中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及真菌分别占27.27%、36.36%、36.36%,而血液系统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及真菌分别占48.15%、29.63%、22.22%,且它们对于多数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结论 ICU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它们对于抗菌药物具有多药耐药性,临床加强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的管理,是避免ICU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脓毒症状态下中性粒细胞对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中性粒细胞,模拟脓毒症状态下的体外模型。分离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并分离出淋巴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中性粒细胞组和LPS+中性粒细胞组4个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凋亡、增殖、活性和炎症细胞因子浓度,以及中性粒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使用不同浓度PD-L1抗体后的淋巴细胞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中性粒细胞组和LPS+中性粒细胞组淋巴活性明显降低,凋亡明显增加,细胞增殖明显降低,CD69和CD71表达百分比、平均荧光强度、γ干扰素和IL-2的释放显著降低(P均<0.01);与LPS组相比,LPS+中性粒细胞组能显著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和细胞因子的释放(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LPS组PD-L1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中、高浓度组淋巴细胞存活百分比明显增加(P均<0.05),且呈浓度依赖性。 结论: 脓毒症状态下中性粒细胞通过PD-L1/PD-1通路途径抑制T淋巴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严重程度脓毒症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 L1)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其初步机制。方法: 1. 在体实验部分:取30只雄性C57/B6小鼠按随机原则分为假手术组(n=10)、轻症盲肠结扎穿孔组(轻症CLP组,n=10)及重症盲肠结扎穿孔组(重症CLP组,n=10),术后24 h留取肝脏、肺脏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检测模型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比例及PD L1表型;另取30只小鼠重复上述分组及实验步骤,术后连续观察72 h,进行生存率分析。2.体外实验部分:取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脂多糖(1 μg/mL)刺激组进行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及吞噬功能检测,另外将中性粒细胞分为对照组、脂多糖组、P38 MAPK抑制剂 SB 203580(10 μmol/L)组、SB 203580(10 μmol/L)+脂多糖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中性粒细胞PD L1表型。结果: 1. 在体实验:轻症CLP组和重症CLP组生存率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和0.01),肝脏、肺脏炎症病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均P<0.01),骨髓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均P<0.01);轻症CLP组中性粒细胞表达PD L1的比例为(2.130±0.37)%,重症CLP组为(4.587±0.501 2)%,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0.733 3±0.109 7)%,均P<0.01]。体外实验:脂多糖组骨髓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距离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吞噬细菌的细胞阳性率[(16.310±2.653 0)%]显著高于对照组[(8.463±0.871 5)%,P<0.01];脂多糖组骨髓中性粒细胞PD L1阳性表达率为(72.27±1.656)%,显著高于对照组[(1.713±0.519 6)%,P<0.01],使用SB 203580后,经过脂多糖刺激,中性粒细胞PD L1阳性率为(37.17±1.38)%,显著低于脂多糖组(P<0.01)。 结论: 中性粒细胞向组织器官浸润及其PD L1表达随脓毒症加重而增加,感染状态下中性粒细胞表面PD L1的表达受P38 MAPK通路调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牛蒡根粉减肥、降血脂的功效。方法:利用高脂营养饲料建立小鼠营养性肥胖模型,对小鼠生化指标、体重、生殖器周围脂肪重量进行测量。结果:牛蒡根粉对营养性肥胖模型小鼠的体重和生殖器周围脂肪重量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对小鼠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结论:牛蒡根粉有良好的减肥、降血脂功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患者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3月20-30日在某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81例患者具有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81例血液透析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占7.4%,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占19.8%,未进行艾滋病病毒和梅毒病原体检查者分别占2.5%、7.4%,有35.0%的患者在>2所医院进行过血液透析治疗.结论 对于血液透析患者必须严把每一个治疗和管理环节,且对首次血液透析患者,要按规定进行相关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筛查,以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学与病房环境因素的关系,为有效切断致病菌的传播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9月-2011年9月唐山市某三甲医院NICU住院患者为监测对象,监测其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同时监测发生感染患者室内空气及床单位(枕头、被服)等环境.结果 224例住院患者中有65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9.02%,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90.24%;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7.01%,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球菌占16.67%,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占6.32%;感染患者病房环境主要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是引发NICU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病房空气或床单位等环境因素是这些致病菌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因此应加强病房环境和病床单位的消毒,以防止医院感染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不同产地牛蒡子中所合成分牛蒡苷进行含量测定.方法:以HPLC法测定了辽宁20个产地牛蒡子中牛蒡苷的含量.结果:测定牛蒡子中牛蒡苷含量,方法稳定、可靠.结论:本实验通过对不同产地牛蒡子进行含量测定,表明不同地区生态环境对牛蒡子中牛蒡苷含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革兰阳性菌引发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的临床及其在病房环境中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9月某三级医院NICU患者为监测对象,对其中发生医院感染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同时监测NICU空气和病床单位环境的革兰阳性菌分布特征.结果 209例患者中有61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9.19%;其中42例进行了病原学检测,革兰阳性菌占15.44%,均为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病房空气、枕头、被服上检出菌种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是引发NICU患者下呼吸道和泌尿道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病房空气和床单位环境是溶血葡萄球菌引发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其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莫西沙星、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等抗菌药物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NSICU空气环境的微生物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空气环境的微生物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医院感染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空气采样的方法,监测某三甲医院NSICU空气环境微生物分布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大病房各月份空气环境平均细菌数量,均高于小病房相应各月份空气环境平均细菌数量;在大房间中,秋季空气细菌数量明显高于冬、春、夏三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冬、春、夏季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小房间中,各季节细菌数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SICU空气环境中细菌数量受患者数量的影响,且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也有少量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等重要条件致病菌,因此设立≤2张床位的小单元管理模式,强化NSICU空气中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的消毒灭菌措施,是防控NICU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于垚  高旭光 《综合临床医学》2014,(11):1224-1226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常见的出血性卒中类型[1-2],是世界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1-3].在西方国家,出血性卒中占各型卒中的10% ~ 15%,但在亚洲国家其发病率高达20% ~ 30%[4].脑出血比缺血性卒中的病死率更高,临床结局较差[3-4].脑出血后造成的脑损伤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前者是由于血肿对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直接压迫所致[5-6],出血后60 min内即可出现[7];后者主要是由于血肿扩大和血肿周围水肿导致,包括血管源性(细胞外)和细胞毒性(细胞内)水肿[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