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1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动脉硬化及大动脉炎等均可导致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目前动脉狭窄判断的金标准仍为血管造影,因属在创检查,且价格昂贵 ,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锁骨下动脉狭窄,探讨同侧腋动脉及肱动脉血流速度频谱变化在狭窄程度判定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2.
应用经胸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TE,TEE)技术评价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心耳功能。方法 :测定 36例健康人和 40例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心耳最大容积、最小容积、左心耳容积变化率和充盈血流速度峰值、排空血流速度峰值 ,并将二尖瓣狭窄患者按左房内径和是否伴有心房纤颤分为 2组。结果 :随患者左房和左心耳渐扩大 ,其容积变化率下降 ,血流频谱形态改变及血流峰速降低。经 TEE虽然较 TTE检查图像清晰 ,但 TTE更方便、易行。结论 :应用 TTE及 TEE技术评价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心耳功能 ,可预测病情判断血栓形成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73.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炎症性疾病,努力探究IBD发病的机制和治疗靶点是炎症性肠病研究工作的重点。近年来,随着对IBD病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IBD的病理过程中存在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形式,即铁死亡。研究发现,IBD患者病理组织中存在与铁死亡发生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本文对铁死亡及其在IBD病理中的作用和近年来有关通过铁死亡相关靶点对改善疾病的作用机制及表现进行综述,为铁死亡靶向治疗IBD的新思路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经直肠超声(TRUS)征象联合纹理分析对克罗恩肛瘘(PFCD)和腺源性肛瘘(CAF)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肛瘘患者的TRUS图像(按确诊病史分为PFCD组,n=42;CAF组,n=68),对比其病灶TRUS征象。使用3D Slicer提取病灶的纹理特征,经套索回归和交叉验证降维筛选后与TRUS征象分别构建TRUS征象模型、纹理特征模型及联合模型,并通过ROC曲线评估各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联合模型共筛选出克罗恩超声瘘管征(CUFS)、分叉支管、峰度、自相关性四个特征(p<0.05),曲线下面积(AUC)为0.761、0.676、0.730、0.770,其中CUFS的特异度最高为92.6%,PFCD组的峰度和自相关性都高于CAF组(OR=5.1、5.2,p<0.02),联合模型的AUC为0.927(95%CI 0.880~0.974)诊断效能强于TRUS征象模型与纹理特征模型(p<0.05)。结论 CUFS为PFCD的特异性征象,高峰度与高自相关性可能是兼有肠道炎症的瘘管的纹理特征表现,联合TRUS征象与纹理分析对PFCD与CAF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5.
<正>肛肠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肛肠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主要病种为痔、肛裂、肛门湿疹、肛瘘和脱肛。目前,国内统一范围内的肛肠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次数较少,在流行病学研究领域缺乏统一的标准,国内报道各个地区间的小范围调查结果内容较多。本研究对国内不同地区的肛肠疾病发病调查报告进行总结,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筛查手段,希望能对之后的流行病学研究起到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任督灸联合中药灌肠治疗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采用任督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红细胞沉降率(ESR)以及C-反应蛋白(CRP)和粪便钙卫蛋白(FCP)水平,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综合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以及结肠镜下粘膜组织的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WBC,PLT,ESR,CRP及FCP水平降低(P<0.05),而Hb和ALB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综合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以及结肠镜下粘膜组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任督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辅助治疗的手段。  相似文献   
77.
吴梦  范晓雪  丁康  张伟 《中医康复》2022,13(1):71-74
肌筋膜链是在西方解剖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个现代医学概念。它强调人体是以骨骼为支架,由肌筋膜、韧带等紧密连接构成的一个张拉整体结构,各部分通过链条式网络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机体结构与功能的稳定。疼痛作为人体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其重要性不置可否。目前仍然有很高比例的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无法真正彻底的摆脱束缚。文章通过对肌筋膜链理论的探讨,以期为相关疼痛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超大量纳洛酮在乙醇中毒急救中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重症乙醇中毒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用4 mg纳洛酮直接静注,30 min再次使用2 mg,同时予4 mg纳洛酮加入10%葡萄糖液500 mL内静滴。对照组使用常规剂量纳洛酮0.4 mg直接静注,30 min再次使用0.4 mg,同时予0.4 mg纳洛酮加入10%葡萄糖液500 mL内静滴。分别于用药后2 h和5 h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超大量纳洛酮较常规剂量更能迅速逆转乙醇中毒损害,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cho Tracking,ET)评价中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常规超声及ET技术检查40岁以上具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高脂血症任意一种或合并多种上述疾病的受检者94例(A组)、没有任何上述疾病的受检者143例(B组)。常规超声检查以内中膜厚度大于1mm或存在斑块、狭窄情况视为阳性。ET测量获取颈总动脉的弹性系数(Ep)、僵硬度(β)、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脉冲波传导速度(PWVβ),超出正常值范围视为阳性。结果:A组β、Ep、PWVβ值均显著高于B组(P<0.05),AC值显著低于B组(P<0.05)。与常规超声相比,ET技术对A组的定性判断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但对B组的定性判断结果具有更高的阳性率(P<0.05)。结论:ET技术可对中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做出评价,可提高中老年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阳性率,有利于对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提出早期预警。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左心房容积追踪(LAVT)技术评价单支冠状动脉狭窄(CAS)患者左心房容积和功能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狭窄患者22例(LAD组)、冠状动脉左回旋支(LCX)狭窄患者17例(LCX组)及CAS率<30%的患者30例(对照组)。获取心尖四腔及两腔动态超声图像。采用LAVT技术生成双平面左心房容积-时间曲线和容积变化速率曲线,获得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收缩前容积(LAVp)、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收缩期充盈速率峰值(dv/dtS)、舒张早期排空速率峰值(dv/dtE)、舒张晚期排空速率峰值(dv/dtA)。将容积参数采用体表面积校正后获得相应的指数(LAVImax、LAVIp、LAVImin),计算左心房总排空率(LAtE)、被动排空率(LApE)、主动排空率(LAaE),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LAVImax、LAVIp、LAVI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AD组和LCX组LAVImax、LAVIp、LAVImin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LCX组LAVImax、LAVIp、LAVImin均大于LAD组(P均<0.05)。3组LAtE、LApE、LAaE、dv/dtS、dv/dtE和dv/dt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AD组和LCX组LAtE、LApE、dv/dtS、dv/dtE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LAD组LAaE、dv/dtA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LCX组LAaE、dv/dtA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LCX组LAtE、LApE、LAaE、dv/dtS、dv/dtE、dv/dtA均小于LAD组(P均<0.05)。结论 LAVT可准确评价单支CAS患者左心房的容积和功能变化。LCX狭窄较LAD狭窄的左心房容积和功能变化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