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N-亚甲基磷酸盐壳聚糖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合成和表征N-亚甲基磷酸盐壳聚糖衍生物作为潜在的肝靶向基因载体:方法:以天然聚合物壳聚糖为原料,与甲醛和磷酸反应,制得双取代的N-亚甲基磷酸壳聚糖,然后在其剩余的2-NH2和乳糖酸反应,制得N-亚甲基磷酸-N-乳糖酰化壳聚糖;与乳糖反应,用KBH4还原,制得N-亚甲基磷酸-N-乳糖胺化壳聚糖。结果与结论:分别用FTIR、1HNMR、13CNMR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用粉末X-衍射、DSC、TG对其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制得的N-亚甲基磷酸壳聚糖、N-亚甲基磷酸-N-乳糖酰化壳聚糖和N-亚甲基磷酸-N-乳糖胺化壳聚糖的取代度分别为1.22,0.23和0.21,所制得的栽体有望作为潜在的肝靶向基因载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在结肠癌及其区域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IDO在110例结肠癌原发灶、癌旁正常结肠上皮组织和区域淋巴结的表达,分析IDO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IDO在结肠癌原发灶的表达水平与癌旁正常结肠上皮组织相似,其表达强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TNM分期和5年生存率无关.在无转移的区域淋巴结中,IDO主要表达于树突样细胞,区域淋巴结强表达IDO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低(31.8%).结论:在结肠癌细胞转移到区域淋巴结前,区域淋巴结中IDO的表达已使其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从而为肿瘤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而肿瘤细胞是否表达IDO并不影响肿瘤的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3.
14.
15.
新型肝靶向载体N-乳糖酰化壳聚糖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将肝靶向基团半乳糖基引入到壳聚糖的结构中,制备N-乳糖酰化壳聚糖。方法:以天然聚合物壳聚糖为原料,在其2-NH2引入乳糖酸,制得酰化产物,用FTIR、^13CNMR,^1HNMR时其进行表征。用粉末X衍射、DSC、TG对其物理性质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制得了新型的取代度为20%的N-取代的乳糖酰化壳聚糖载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华南地区黑色素瘤的癌基因突变谱, 为黑色素瘤分子靶向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0年3月至2009年4月黑色素瘤病理组织蜡块86例, 其中肢端黑色素瘤28例、黏膜黑色素瘤28例、非慢性阳光损伤型黑色素瘤30例, 采用Sequenom平台(OncoCarta Panel v1.0和MassARRAY体系)研究黑色素瘤癌基因的突变谱。  结果  有38.4%(33/86)的黑色素瘤病灶可见基因突变, 突变的基因包括BRAF (16.3%)、NRAS (10.5%)、KIT (5.8%)、EGFR (4.7%)、HRAS (2.3%)、KRAS (2.3%)、MET (2.3%)和PIK3CA (1.2%)。其中BRAF突变型患者与野生型相比发病年龄早[(45.7±15.3)岁vs.(55.9±12.7)岁, P=0.01], NRAS突变型患者与野生型相比溃疡表现率高(88.9% vs.48.1%, P=0.049)。  结论  本研究是对华南地区黑色素瘤癌基因突变谱的综合分析, 有利于进一步指导华南地区黑色素瘤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健康受试者口服复方制剂盐酸二甲双胍格列吡嗪胶囊(每粒含盐酸二甲双胍250 mg,格列吡嗪2.5 mg)的人体血浆药代动力学特征,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人(男女各半)。Ⅰ组不同周期先后单剂量口服低剂量(1粒)和高剂量(3粒)试验制剂;Ⅱ组不同周期先后三交叉单剂量口服中剂量(2粒)试验制剂、格列吡嗪片(2.5 mg.片-1)参比制剂2片、盐酸二甲双胍胶囊(250 mg.粒-1)参比制剂2粒,并进行了中剂量试验制剂的多剂量试验。采集受试者的血浆样本,分别采用HPLC-UV法测定血浆中盐酸二甲双胍的浓度,HPLC-MS/MS法测定血浆中格列吡嗪的浓度。DAS 2.0软件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复方用药时盐酸二甲双胍与格列吡嗪是否存在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结果:受试者单剂量服用低、中、高剂量,及多剂量服用中剂量试验制剂达稳态后,血浆中盐酸二甲双胍的Cmax分别为(718±122),(1179±308),(1494±174),(979±268)ng.mL-1;Tmax分别为(1.7±0.63),(3.4±0.94),(2.4±0.70),(3.9±1.4)h;AUC0-t分别(4519±606),(8646±2757),(10040±1501),(8965±2200)ng.h.mL-1;t1/2分别为(3.46±0.34),(4.74±0.80),(4.90±1.42),(4.99±0.58)h;格列吡嗪的Cmax分别为(294±63.4),(432±98.7),(641±76.5),(273±51.5)ng.mL-1;Tmax分别为(1.8±0.54),(1.9±0.78),(1.9±0.47),(4.0±2.0)h;AUC0-t分别为(1642±340),(2788±994),(3508±758),(2841±1003)ng.h.mL-1;t1/2分别为(4.04±0.53),(4.70±0.75),(3.88±0.77),(6.46±5.83)h。单剂量口服盐酸二甲双胍胶囊(500 mg)的Cmax、Tmax、AUC0-t、t1/2分别为:(1179±308)ng.mL-1,(3.35±0.94)h,(8646±2757)ng.h.mL-1,(4.74±0.80)h;单剂量口服格列吡嗪片(5 mg)的Cmax、Tmax、AUC0-t、t1/2分别为:(485±88.9)ng.mL-1,(1.28±0.38)h,(2860±462)ng.h.mL-1,(4.38±0.89)h。单剂量与多剂量口服中剂量试验制剂时,测得盐酸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均无显著性差异。与单剂量口服相应剂量的格列吡嗪片或盐酸二甲双胍胶囊后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也分别无显著性差异。单剂量服用低、中、高剂量试验制剂后,盐酸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的Cmax与AUC0-t均随剂量正比例增大。结论:盐酸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复方给药具有线性药动学特征,均没有积蓄效应,盐酸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复方给药没有明显的药物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肇彧  丁娅  吴迪  张灿 《药学进展》2011,35(4):153-161
金纳米粒子潜在的细胞毒性是制约其临床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金纳米粒子及设计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金纳米粒子复合物的细胞毒性,综述近年来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尽可能地全面揭示金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CD22抗原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CD22抗原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CD22抗原的表达,分析肿瘤组织CD22抗原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等的关系.结果】 CD22抗原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阳性表达主要见于细胞浆和细胞膜?全组21例,阳性率100.00%(21/21),强阳性(+++)率14.29%(3/21),中等阳性(++)率33.33%(7/21),弱阳性率(+)52.38%(11/21),CD22表达与病理亚型,性别,年龄以及其它临床病理特征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D22抗原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广泛表达,可以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出,该方法简单易行,有一定临床应用前景;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CD22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国人对4 周大剂量干扰素IFN α-2b(甘乐能)方案辅助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耐受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 月至2009年5 月在本院诊治的29例高危恶性黑色素瘤(AJCC分期为Ⅱb~Ⅲc 期)患者,采用大剂量干扰素IFN α-2b 4周治疗方案,每天剂量为(2 200~3 375U 单位),每周连续静脉输注5 天,休息2 天,共用4 周,观察不良反应以及早期进展情况。不良反应评定采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常用毒性评定标准NCI 2.0 版本。结果:全部29例患者接受大剂量干扰素治疗,患者平均接受干扰素的治疗强度为17.63U 单位/(m2·d)。 全部患者均接受毒性反应评价,2 例患者未完成4 周干扰素治疗,其中1 例因术后伤口愈合不良仅进行了1 周治疗,而另1 例因重度疲劳无法完成第4 周治疗;其余27例患者均完成4 周大剂量干扰素治疗。不良反应主要以一过性骨髓抑制为主,69%(20/29)曾经出现3~4 度中性粒细胞下降者,常规处理后迅速恢复,另有62%(18/29)患者出现1~2 度肝转氨酶升高,无肝毒性相关性死亡。26例患者接受随访超过3 个月,5 例在干扰素治疗开始3 个月内进展者,分别为局部复发1 例,区域淋巴结转移2 例,患肢皮下过路转移1 例,远处转移1 例。结论:中国人能耐受大剂量干扰素IFN α-2b 辅助治疗,但大剂量干扰素似乎不能有效抑制亚临床病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