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3篇
医药卫生   38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肝脏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一例肝脏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探讨,作者认为胆道热缺血时间可能是肝脏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原因之一,可通过缩短热缺血时间等手段来减低其发生率;影像学技术有利于诊断确立;手术疗法应注意时机的选择。  相似文献   
42.
丁义涛  刘仁庆 《江苏医药》1991,17(10):560-560
1985年以来,我们行手术切除肝门区域肿瘤41例(42次手术),报告与讨论如下。临床资料男30例,女11例。年龄19~64岁。均分别侵及Ⅰ、Ⅳ、Ⅴ或Ⅷ段。其中,原发性肝癌34例,转移性肝癌1例,肝血管瘤6例。手术切除范围:左半肝4例、右半肝17例、右三叶2例、中肝叶6例及局部切除12例(1例术后复发而再次手术),其中7例合并行部分门腔静脉壁切除及修复。控制出血方法分别为:肝门部肝蒂间歇阻断(Pringle 氏法)、肝门部血管外结扎  相似文献   
43.
切除18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后缩小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均采用经股动脉插管肝动脉注药及栓塞剂。手术指征;肿瘤有所缩小,境界清楚,门静脉主干无癌检,肝功能大致正常.患者全身情况允许,无肝内转移或远处转移病灶。手术方式:除3例行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切肝法外,余均为肝门间歇阻断法不规则肝叶切除或肿瘤局部切除术。本组无手术死亡,1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到4年,11例仍健在,存活2年以上者3例。  相似文献   
44.
生物人工肝构建及临床应用14例次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用聚砜膜纤维管构建的新型生物人工肝是否能有效支持肝脏功能。方法应用两步胶原酶法分离猪肝细胞 ,构建聚砜膜中空纤维管生物反应器 ,细胞数量 1× 10 10 个 ,与非生物人工肝同期或非同期使用 ,对 12例患者治疗 14例次 ,每次支持时间为 6h ,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并检测血氨、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肝功能指标。结果 应用生物人工肝治疗后血氨、凝血酶原时间和总胆红素均明显改善 ,治疗 2d后血氨仍为 (10 6± 131) μmol/L ,与治疗前相比较 [(172± 187)μmol/L]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治疗后 1个月 ,同期生物人工肝治疗组死亡 1例 ,非同期生物人工肝治疗组死亡 2例 ,患者总存活率 75 % (9/12 )。结论 我们构建的新型生物人工肝可支持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肝功能 ,同期生物人工肝治疗可能优于非同期生物人工肝。  相似文献   
45.
B超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治疗肝癌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冷循环射频治疗是在传统射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微创技术〔1〕,我院自 2 0 0 1年 4~ 10月间运用该技术行B超引导下肝癌治疗 ,取得了较满意的近期疗效。本文旨在介绍这种新的介入疗法并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 0 0 1年 4~ 10月间在我院进行冷循环射频治疗的病人 61例 ,男性5 4例 ,女性 7例 ,年龄 2 1~ 81岁。其中原发性肝癌5 2例 ,转移性肝癌 9例。有肝炎病史者 4 1例 ,血吸虫病史者 2例 ,HBsAg(+) 49例。伴肝硬化者 4 5例 ,伴门静脉癌栓者 18例 ,小肝癌 10例。本次术前有TACE治疗史者 7例…  相似文献   
46.
半离体切肝术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脏后方显露困难,使浸及第二肝门处以及包缗肝后段腔静脉的病灶难以得到根治性切除。故设想把肝脏“搬”出体外,切除病灶,再将其“还原”于腹腔内,作者以此为基础首次在临床上实行常温下半离体切肝术。本文着重介绍了动物实验中肝原位,肝离体两种术式的血液动力学和生化的改变,并重点讨论了肝上段腔静脉解剖,半离体切除肝术的操作要点。手术适应症及注意点,该技术的应用,使得一些常规方法不可能切除,肝原位无血切肝术难以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肝移植后慢性移植肝失功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01/2006-12完成的291例原位肝移植中18例肝移植后慢性移植肝失功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肝移植后慢性移植肝失功的病因及诊断和治疗.结果:18例肝移植后慢性移植肝失功患者发生反复胆道感染2例、胆管广泛胆泥2例、胆管吻合口狭窄1例、胆管非吻合口狭窄4例、乙型肝炎复发3例、丙型肝炎复发1例、胆汁性肝硬化1例、肝动脉狭窄1例、巨细胞病毒(CMV)感染1例和慢性排斥反应2例.通过各种内科支持治疗、介入治疗或再次肝移植.11例好转,4例病情反复,3例死亡.结论:根据肝移植后慢性移植肝失功的不同病因,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对于不可逆转的移植肝功能衰竭,应进行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   
48.
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与肿瘤放疗敏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的生物学作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基础条件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活性很低,当机体遭受微生物内外毒素、炎症介质等刺激时iNOS可诱导合成大量的NO.肿瘤生物学上一般认为高水平的NO对肿瘤细胞具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而较低水平的NO具有生长刺激作用.多种试验显示NO的供体能增加肿瘤的放疗敏感性.研究认为,NO的生物学作用可能是通过p53依赖途径介导的.调节NO杀灭肿瘤或促进肿瘤生长,p53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已有多种药品作为放射敏化剂,NO供体药物在体内给药可能导致系统低血压,增加肿瘤血液灌注和氧合作用,具有潜在的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限制了其临床使用.直接将iNOS基因转染入肿瘤细胞内,肿瘤内的乏氧环境,可降低iNOS的活性而影响NO的产量.携带iNOS基因的腺病毒(adenoviralvectorcarryingtheiNOScDNA,AdiNOS)转染靶细胞导致iNOS过表达,产生大量NO,有望成为一种增加肿瘤放疗敏感性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联合治疗肝功能衰竭的协同效应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静电喷射法制备IL-1Ra壳聚糖纳米颗粒,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1Ra纳米颗粒体外缓释作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纳米颗粒肝细胞靶向性.将IL-1Ra纳米颗粒与MSCs联合治疗急性肝衰竭(ALF)幼猪,具体方法为:D-氨基半乳糖诱导建立猪ALF模型,34头中华实验小型猪随机分为5组,造模对照组经门静脉注射等渗盐水;IL-1Ra组经门静脉注射等渗盐水6h前耳背大静脉推注IL-1Ra;MSCs组经门静脉移植MSCs;IL-1Ra联合MSCs组和IL-1Ra纳米颗粒联合MSCs组先由耳背大静脉分别推注IL-1Ra或IL-1Ra纳米缓释颗粒,再经门静脉移植异体MSCs.移植后4周内定期检测肝功能、炎症因子变化和病理改变,并监测移植细胞体内存活、转化和分泌情况.组间数据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IL-1Ra纳米颗粒在磷酸盐缓冲液中呈现缓慢释放过程;绿色荧光显示乳糖酰基化的纳米颗粒能特异性地靶向到肝细胞.IL-1Ra纳米颗粒联合MSCs组具有显著炎症环境改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肿瘤坏死因子α在术后1周即明显下降,而IL-6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且IL-1Ra纳米颗粒联合MSCs有促进肝功能恢复和肝脏细胞增殖的作用[术后第3周,每个200倍视野下的细胞数为(68.8±9.1)个,与对照组的(21.2±2.5)个相比,t=5.173,P<0.01];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显微镜显示该组MSCs存活数量明显增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组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较其余各组明显增多.结论 IL-1Ra乳糖酰基壳聚糖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肝脏靶向和药物缓释作用,联合MSCs移植具有明显协同作用,通过改善炎症环境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显著改善D-氨基半乳糖诱导的ALF动物的肝功能指标,促进肝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总结超声胃镜判定胃肿瘤性质失误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2年5月术前超声胃镜判定胃肿瘤性质失误18例的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 本组由超声胃镜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IST) 55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37例,18例误诊,误诊率32.73%.18例病理确诊为胃平滑肌瘤8例,胃神经鞘瘤3例,胃异位胰腺3例,胃血管畸形2例,胃结节性纤维性假瘤1例,胃重复畸形l例.结论 超声胃镜在GIST诊断方面没有特异性,误诊率偏高,可以同时行电子胃镜检查,以弥补超声胃镜的不足.超声胃镜引导多部位细针穿刺抽吸术可以术前确诊GIST,降低超声胃镜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