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25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44例哮喘持续状态的血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湘燕  彭莉 《贵州医药》1997,21(5):283-284
44例哮喘持续状态的血气分析结果,PaO2〈798KPa达呼衰诊断者37例,占84.09%,有酸碱内稳态失衡者36例、共分10个类型,占81.81%,其中PH偏碱的碱中毒有:呼碱、呼碱代碱、代碱、呼酸代碱及碱性TABD共19例,占52.77%;PH偏酸的酸中毒有;呼酸、代酸、呼酸并代酸以及酸性TABD共13例,占36.11%;另有4例呼碱代酸,PH在下沉范围,出现酸中毒及呼酸代碱和碱性TABD时,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27岁。因恶心欲吐,腹饱胀痛诊断为胃炎,服吗丁啉30mg,每日3次。用药后第二天病人乳房胀,轻轻挤压有乳溢出。平素月经正常,无避孕药等服药史。查心肺腹无异常,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均正常。摄蝶鞍片未见异常;血T30.7ng/Ml,T4 8ug/dl,TSH 5mIu/Ml,E2 110 Pg/Ml,P2 3ng/Ml,PRL72ng/Ml。停药第三日溢乳停止,两周后复查血PRL2Ong/Ml。讨论:吗丁啉是一种特效的外周多巴胺阻滞剂,临床上作为胃肠激动药物治疗恶心、呕吐、饭后不  相似文献   
3.
张湘燕  冯端兴 《贵州医药》2003,27(8):768-768
近来年 ,端粒酶与肿瘤相关性研究是肿瘤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热门课题。正常人体组织中仅生殖细胞、部分造血干细胞及胚胎胎儿时期显示端粒酶活性 ,而恶性肿瘤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特异性增多。1 端粒与端粒酶端粒 (Tebomere)是真核生物染色体DNA分子末端的特殊结构 ,对维持染色体稳定性和DNA完整复制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特殊序列是 2 0世纪 30年代分别由Muller和Mc cIntock发现 ,并由前者命名为端粒 ,由丰富的蛋白质和重复的简单序列DNA构成。 1 988年查明人类染色体端粒序列主要由 5′-TTAGGC - 3′片段重复构成 ,Herley等发现重复序列为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叠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特点及其发生机制。方法测定36例重叠综合征、30例COPD患者外周血ET-1、NO水平,计算NO/ET-1比值,进行24h血压监测和PSG监测,记录24h MSBP、24h MDBP、24h MHR、dMSBP、dMDBP、dMHR、nMSBP、nMDBP、nMHR及AHI、Lapnea、LSaO2、SaO2<90%时间。结果重叠综合征患者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单纯COPD患者,NO水平及NO/ET-1较单纯COPD明显下降;24h动态血压整体水平、白昼水平、夜间水平及AHI、Lapnea、SaO2<90%时间较单纯COPD患者明显增加;血压昼夜节律消失;LSaO2较单纯COPD患者明显下降;重叠综合征患者ET-1与24h MSBP、24h MDBP、dMSBP、dMDBP、nMSBP、nMDBP、AHI、SaO2<90%时间呈正相关,与LSaO2呈负相关;NO水平与24hMSBP、24h MDBP、dMSBP、dMDBP、nMSBP、nMDBP、AHI、SaO2<90%时间呈负相关,与LSaO2呈正相关。结论重叠综合征存在严重的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其发生可能与夜间低氧有关,其后果将导致重叠综合征患者血压上升,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补体干预方式对脂多糖(LPS)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进一步认识补体在LPS致ALI中的作用,并探讨补体不同成分在ALI中的作用。方法造模前将抗补体蛋白眼镜蛇毒因子(CVF)和Atrase A分别给予对应组别的大鼠,抑制补体。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LPS(5 mg.kg-1),造成ALI模型。在给予LPS后1、6、12 h采集标本,分别测定血清补体溶血活性、肺含水量、肺组织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测定细胞数、蛋白含量以及TNF-α和P-selectin的含量,取肺组织行病理切片检查。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评价两种抗补体蛋白对LPS致大鼠ALI的保护作用。结果在LPS致ALI的早期伴随有明显的血清补体活性下降。模型组的血清补体活性在给予LPS后的1 h内下降了47%。采用Atrase A抑制了50%补体活性的实验组其MPO、TNF-α、P-selectin水平未上调。完全去除补体活性的CVF组其MPO活力在1 h时与正常对照组相当,在6、12 h时则上升至与模型组相当,而TNF-α和P-selectin水平则介于模型组和正常组之间。病理切片检查表明两种抗补体蛋白均能有效减轻肺组织病理损伤,其中Atrase A明显优于CVF。结论补体明确参与了LPS致ALI的病理过程。采用抗补体干预能减轻ALI炎症和相关病理损伤,但两种抗补体蛋白的保护作用有明显区别。采用CVF完全去除补体C3、C5-C9仅在ALI早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仅部分抑制了补体活性的Atrase A则明显优于CVF,提示Atrase A作用的补体成分可能在ALI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薛会红  张湘燕  张程  薛梅 《贵州医药》2021,45(2):171-173
目的 研究AECA、VEGF、mMRC评分在慢阻肺疾病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贵州省人民医院住院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28例及稳定期患者56例,另选取同期2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肺功能、VEGF、AECA水平,调查COPD患者既往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及mMRC评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OPD患者 FEV1、F...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下呼吸道真菌感染1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抗肿瘤药物广泛应用,老年人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呈逐渐增多趋势,尤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更为显著。本文就我院呼吸科1992年至2002年1月间收治128例住院的老年人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贵州地区汉族人群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2518A/G位点是否存在基因多态性。探讨MCP-1-2518A/G基因多态性与肺癌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3~1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无血缘关系的肺癌患者(实验组)9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32例的血样。通过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MCP-1-2518A/G的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贵州地区汉族人群中MCP-1-2518A/G存在基因多态性,健康人群中,3种基因型( AA、AG、GG)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2%、46.9%、46.9%,实验组为26.7%、46.6%、26.7%。2.实验组和对照组中MCP-1-2518A/G 3种基因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AA基因型个体患肺癌的相对风险度高(OR=5.455,P=0.015),GG基因型个体患肺癌的相对风险度低(OR =0.412,P=0.035),A等位基因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携带A等位基因的个体患肺癌的相对风险是携带G等位基因个体的2.368倍。结论贵州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MCP-1-2518A/G基因多态性。 MCP-1-2518A/G基因多态性与肺癌的发病有相关性,A等位基因可能是肺癌发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该病例分析,提高对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LAM)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分析2例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例,并复习文献报道.结果 2例患者均为女性,以咳嗽、胸痛、气促为主要表现,肺CT表现为双肺大小不等的囊状透亮影,均有难治性气胸发生,两例患者入院时均误诊,1例经肺活检确诊为PLAM,治疗效果不佳.结论 该病发病率低,临床误诊率高,胸部高分辨CT对PLAM具有诊断价值.对生育期女性,出现不明原因呼吸困难、咯血,反复气胸或乳糜胸,肺功能表现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若HRCT示双肺弥散性分布的薄壁小囊状阴影,应考虑PLAM.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3月我科57例IPF患者的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以及治疗情况。结果57例IPF均有进行性活动后呼吸困难,胸部CT表现为磨玻璃状、网状或蜂窝状,部分在蜂窝样阴影之间出现栗粒样小斑点阴影,病变多见于中下肺野周边部。肺功能检查显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21例,以限制为主通气功能障碍37例,均有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降低。动脉血气提示I型呼衰32例,低氧血症25例。经过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短期内临床表现和肺功能均有所改善。影像学改变:9例磨玻璃影,治疗后6例好转,3例无变化;34例纤维网状影,治疗后4例好转,24例无变化,6例加重;14例蜂窝状或伴栗粒样小斑点阴影,治疗后均无变化。治疗后血氧分压改善明显,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LCO有所增加,但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减轻40例,加重13例,死亡4例,均死于呼吸衰竭。结论IPF起病隐袭,预后差,病死率高,对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和慢性咳嗽的患者及时进行胸部CT、肺功能和动脉血气分析等检查,可对IPF做出正确诊断.及旱糖皮盾激素治疗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缺氧减轻.但肺间质纤维化影像学表现、肺功能并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